“砒霜门”――三“冤”之拍案惊奇

时间:2022-05-25 06:57:46

2009年岁末,张艺谋的大片《三枪拍案惊奇》引起了影迷们的极大关注。几乎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也正在上演一出三方都喊冤的“砒霜门”大剧,可谓“三‘冤’之拍案惊奇”。

2009年11月24日,海口市工商局向消费者消费警示,称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生产的6月27日批次30%混合果蔬汁、8月16日批次水溶C100西柚汁和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8月22日批次的蜜桃3种饮料“总砷超标”。

人们所熟知的剧毒药物砒霜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属砷化合物。海口市工商局向消费者消费警示,被部分媒体误以为饮料中含有砒霜,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舆论哗然,遂成“砒霜门”。

众方关注之下,一场“口水仗”随之上演。先是受海口市工商局委托进行检测的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拍着胸脯表示,这些产品确实砷超标,并称“对检测结果负责”; 而海口工商局则表示尚在等待北京方面的送检结果;涉事企业、农夫山泉公司董事长面对海口市工商局的“消费警示”,其反击动作迅猛而火药味十足――会见媒体时抛出“黑手操纵论”,并声称可能索赔10亿元;至于消费者,向来在类似事件中利益攸关而又长期处于被动弱势地位的群体,虽然议论纷纷,但因所处地位的无奈,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懵懵懂懂,无所适从。

不几天,事情的发展有了戏剧性的变化。2009年12月1日深夜,海口市工商局连夜通报相关企业: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复检,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的3种抽检产品全部合格。海口市工商局再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下架行为,广大消费者可放心饮用以上产品。同日,海口市工商局主要领导更换,原局长何运杰被调离原工作岗位。

至此,“砒霜门”事件似乎应该平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应该放心继续去买农夫山泉、去买统一蜜桃多,继续若无其事地生活。但实际上,“砒霜门”事件了犹未了。一方面,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巨大,恐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挽回;另一方面,事件之后,海口市迅速撤换了工商局局长何运杰,但媒体似乎对此并不买账,有媒体指出,当“砒霜门”事件尘埃未定之时,作为海口工商局的第一责任人,何局长应当给受害方和广大消费者一个说法,该道歉的道歉,该问责的问责,无论如何不应该溜之大吉。

至于消费者,短短的一周时间,眼看同一个产品从“超标”到“合格”,纵然是最终的结论,似乎仍然无法让众人放心。

于是,“砒霜门”成了一个三方都喊冤的年末闹剧:企业蒙受突然打击,产品销售锐减,冤;工商局正当执法在前,当机立断让局长下课在后,却仍不受体谅,冤;但最冤的,当然还是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消费者。

农夫山泉喊冤:

水里没有砷,更没有砒霜!

农夫山泉之冤,首先在于“砷”和“砒霜”的关系上。

工商局检出超标的是“总砷含量”,这里的“砷”并不等同于砒霜。“总砷含量”中的砷是一种元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水、矿物、植物中都能检测出微量的砷,动物及人体组织中也含有微量的砷。砷作为一种元素既可以游离态存在,如金属砷,也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物存在的形态即雌黄和雄黄,在生物体内以三价或五价状态。

砒霜易溶于水,有剧毒。“砒霜门”中所得的检查指标是“砷总含量”,那么应该包括砷及其化合物,而并非单单指砒霜。所以,在这一点上,部分媒体或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或是因为知识结构的欠缺而偷换概念,让人误以为那些食品中竟会含有砒霜。

过量的砷是有害的,那么食品里是否能做到砷“零残留”呢?答案是不太可能。食品中的砷一般来自于原材料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和大气等环境。就目前的食品工艺而言,在不改变食品性质的情况下,把砷完全去除非常困难。事实上,海产品、谷类和粮谷制品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砷。因此,食品中含砷量只要符合标准(如饮料中规定的最高限值为0.2毫克/升),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海口工商局喊冤:

履行职责,却成“诬人清白”

虽然农夫山泉方言辞中有“幕后黑手”一说,毕竟目前没有明显的证据,姑且不提。眼前的事实,已经将海口市工商局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农夫山泉董事长指出,此次事件给企业造成了极其恶劣影响,损失至少在10亿元以上,公司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向相关部门提起行政诉讼,根据损失程度提出行政索赔。

然而海口市工商局也有自己的委屈――作为监管者,自己难道不能对市场主体的产品进行检测吗?难道不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消费者进行提示吗?实际上,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监管缺失所致。

我国的市场监管部门并不少,几个职能部门,如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都在管食品安全。但不同部门“各拿各的号,各吹各的调”。多头监管、交叉监管,但界限和责任又不明确,看似大家都在管,其实都难管到位,有时候都来查,有时候都“漏查”。甚至出现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抢着去管,无利可图时则互相推诿。这正好应验“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古话。多头监管、交叉监管形成的空白地带,又让一些违规企业有空子可钻。

因此,若没有“幕后黑手”,那么海口工商局的“勇于监管,敢于”就显得难能可贵。当然,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至少属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职权,海口市工商局此类信息有越权之嫌。是否越权,留待权威部门裁判,但对于公众来说,是希望看到这样的提示的。而作为一级监管机构,如果有确凿的证据,却向消费者隐瞒信息,公众绝不认为这是负责的表现。就民意反映看,初检结果公布,消费者对海口工商部门还是持赞许态度的。只是,希望他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更加严谨、更加慎重,不再出现出尔反尔的情况。

最冤的还是老百姓:

我们该信谁?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

从“苏丹红”、“肝炎病毒矿泉水”、“阜阳大头娃娃”、“三鹿门”,到今天的“砒霜门”,太多太多的食品有毒事件,累累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消费者强打精神留着一份清醒和警惕。

此前的食品安全事件,受到谴责的都是无良的生产企业,可如今连正规检验检疫部门的检测结果也可以随时被,作为消费者,我们以后还能相信谁?究竟吃什么才能让人放心?

检测结果有了,真相仍然缺位。在整个事件中,海南权威部门给了当事企业一个欲说还休的“清白”,但加上“海口市工商局主要领导易帅”等蛛丝马迹,说实话,公众对这样的“清白”未必认可。这对执法部门与当事企业来讲,其实都不是一件好事。

水落石未出,“砒霜门”还没到仓促关闭的时候。涉及食品安全,万万大意不得,也决不能虚与委蛇或涂脂抹粉。或许,我们期待,到本期杂志上市时,已经有一个明白的真相能让公众放心。

上一篇:家庭医药》再获殊荣等 下一篇:治好前列腺炎让男人跳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