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中"三不"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5-25 05:25:53

论高考中

摘要:"三不"现象在高考考生答卷中普遍存在,成因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也都普遍存在着,应对克服这一现象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落实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务必做到:细节求完善,远离"会而不对"; 过程求优化,摒弃"对而不全"; 表述求准确,拒绝"全而不规"。

关键词:高考;"三不"现象;自主思维;成因;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18-02

1 何谓高考“三不”现象?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规"的"三不"现在屡屡发生。所谓"会而不对",是说有的学生明明有着扎实的基础,但在做题时,尽管有正确的思路,但仍然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做的过程中考虑不完善、推理不严谨,甚至是马虎的书写错误,导致答案的错误。所谓"对而不全"指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能解答出正确的答案,但却缺少题解过程,使得题目在逻辑性有错误,缺少解题步骤,遗漏多种情况,又或者往往一概而论以偏概全。所谓"全而不规",则说说的书写、表述上的问题,在解题思路完全正确,逻辑思路也十分清晰的情况下,考生由于书写不规范,表达不出逻辑性,导致明明会这道题,但却不能得分。可见这三种现象都必须加以重视,避免产生让人惋惜的情况。

2 "三不"现象的教师因素分析

2.1 简单的,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就应该能够很快的接受。一旦学生接受能力达不到教师的期望时,教师就会产生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的想法。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学生与教师的认知水平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接受问题和处理问题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应该用教师的水平去衡量学生,去要求学生。

2.2 讲解内容多,学生就掌握越好。常听到老师们说,一节课45分钟太快了,我准备的还没讲完呢?在有限课堂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要认识到课堂上并不是讲解的内容越多,学生接受的就越好。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应该注重教学的质量,而非教学内容的多少。

2.3 讲得清,学生就应该听得懂。课堂上老师总感觉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可学生就是听不懂。老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这就使得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结合在一起,尽管老师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去听的不懂,两者不能很好的配合,使之做了无用功。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的去学,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容。不能 "眉毛胡子一把抓"。

2.4 课上听懂了,所学知识就已经掌握了。现在的课堂上,很多老师总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甚至是一套自己的解题方式,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让学生将其作为模版,殊不知就是这种套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创造,盲目的让学生学这种方式,也只会掩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

2.5 应对策略:

2.5.1 学情是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的第一要素。在教学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最基础点出发,从而进行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阶梯式"地教学。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好基础知识。

2.5.2 对教材的应用,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潜心钻研。以《学科指导意见》为本,在理解其教学体系之上,还要有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驾驭教材的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来把握教材,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讲给学生,扩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相关内容。要知道在教学中不应讲解太多的内容,而是要讲的精,通过一个内容,引出相关内容。从点到面的为学生打造一张完整知识网络,使学生懂的更多。

2.5.3 依据"教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注重课堂的黄金时段,重点讲解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好的突破难点。在课前要准备好相关的内容,课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5.4 想避免"三不"现象,就要让学生尽量少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教学上,要有新的构思。要适当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思考学生会怎样做,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从而在授课时可以抓住重点,把学生的错误思维暴露出来,并加以改正。总之,教师务必清楚:要知道教学是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得到充分的的掌握和提高。波里亚曾说:"教师在课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

3 “三不”现象的学生因素分析

解题的过程就像学习"游泳"。教练把"游泳"的技巧都讲解的十分明白,并且自己也能够理解,对其中的要点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但却不能说学会了,只有真正的去水中练习,才可以看出是否真正的学会了游泳。在水中,要将其要领跟动作结合在一起,也要克服恐惧水的心里,要知道学习游泳的过程,没有不呛水的,但只要有顽强的精神,勇于向前,克服困难,通过不断的练习才可以真正的学会。学习知识也是一样的,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要通过不断的复习和联系,才可以真正的把握。要学生自己下功夫,自己努力,所谓"师门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会不会做题不仅仅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关,与自身的意志强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3.1 混淆知识内容。学生感觉自己听懂了、明白了。但实际上对知识理解不深,一到做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的理解。

3.2 自主思维能力不高,监控能力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高低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根据说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让其自主思维,灵活运用其所学的知识,避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3.3 解题经验弱,个人意志不强。解题也是需要一定经验的,只有有大量的做题,才可以从中总结出经验。同时从个人意志层面上看,做题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遇到困难更是家常便饭,但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关系到做题的成败。要知道成功往往都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坚持下出现的。

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思维能力低、意志不坚强都是不会做题的原因。可见知识、能力、意志是做题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也是关系学生会不会做题的三个重要因素。

3.4 克服对策:

3.4.1 数学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既美的单纯,又美的有深度。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学好数学,但学习数学没有捷径!就像人吃饭,不可能看着饭不动筷子就吃饱的。华罗庚先生在谈及数学研究时,提到了三种境界:(1)依葫芦画瓢地模仿;(2)利用现成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3)提出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学习数学也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简单模仿;第二层次:反复训练;第三层次:自发领悟。

从知识上看,要摆正习题和课本的关系,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本,做习题是对课本知识的应用。首先要弄清楚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牢记课本中应该记忆的内容,在真正熟悉课本后,再去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就不会出现因单个知识点不理解致错,或遇到综合性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形。

从能力上看,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个误区,认为学生听懂了,并会做这道题了,遍是掌握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老师解题思路,不能从中总结归纳出属于自己的方法,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还有一些同学在学习数学时,只是为老师而学,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仅仅局限于完成作业,跟在老师的后面,而没有认识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困在围城之中,就如同学走路时,有人扶着才敢走,这样就会导致做题时,不会对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或者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勇敢迈出"第一步",遇到问题要敢做,不怕错,错了再改,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决不能不懂装懂。

从意志上看,"成功的希望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于这些名言,大多同学是知而不为。如长期坚持写完整的解题步骤,长期坚持记学习笔记,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3.4.2 在高三复习中,尤其是后期复习,做好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1)拒绝" 会而不对",追求细节的完善,努力做到"会又对、对又全、全又美"。在这个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前进。让学生首先学会,在做对;可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特别是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提到"把小事做细,伟大将不期而至",可见这就是细节具有的魅力。我们在生活中关注细节,在高考中更要关注细节,要知道高考的成败可能由细节决定。做题时的马虎都能导致失败,甚至把明明会的题做的不完整。就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上,让学生严谨的思考问题,认真对待问题,对一些小失误,要具有相当大的重视,小题大做,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避免在高考中犯同样的错误,真正做到"会而对"。

(2)注重过程的逻辑性,摒弃"对而不全" 。如数学问题中典型的例子 : 立体几何论证中,有许多人明明会做,也明白问题的本质,但却往往丢失分数,就是因为其逻辑错乱,不重视过程。自己想这样就是对,变以为真的是对的。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也是学生得分少的类型,许多学生懂得解题思路,也有自己的理解,但却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不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述"图形语言",而丢分。因此,答题时必须要重视过程,不能一概而过,正确的思维需要优化的过程才可以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 "对而全"。

(3)表述要严谨,拒绝"全而不规" 。"全而不规"也是学生的一大通病,不光是在文科上要求书写规范,字体规整、卷面整洁。数学也是如此,要知道考数学也是在考书面表达能力;能否得分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能否完整的表述出来,否则就算你知道你会做,但是试卷反馈给判卷者却是相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这方面的培养与锻炼,不能只注重"口头",也要重视"笔头"。让学生在书写规范上下功夫,在表述上力求完整,以求达到数学语言运用的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考中的"全而规"。

作者简介:

高居二,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及管理。

上一篇:浅析影响学习成绩的注意力因素 下一篇:巧借信息技术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