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本份须知/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炒大米

时间:2022-05-25 12:37:42

《随园食单》——本份须知/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炒大米

《随园食单》——本份须知

文/袁枚

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因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①。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秀才下场②,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③,自有遇合④。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无异⑤,终身不中矣。

[注释]

①邯郸故步:据《庄子·秋水篇》载,燕国有人到赵国,见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便跟着学习,结果不但未学好,反而连原来自己走路的方法也丢弃了,只好爬着回国,史称为“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本领。邯郸,战国时赵国首都。

②下场:考场应试。

③工:工整,指做好文章。

④遇合:彼此投合,指赏识。

⑤掇皮:拾取皮毛而已。掇,拾取。

[译文]

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则多汤羹。他们自幼就是这么学习,所以各有擅长。汉人宴请满人,满人宴请汉人,各以擅长之菜宴请,反而让人觉得可口新鲜。不会如同邯郸学步,丢弃自我特色。现在的人都忘记自我本分,刻意讨好来客。汉人请满人做满菜,满人请汉人做汉菜,结果反成依葫芦画瓢,有名无实,效果不佳,画虎不成反类犬。秀才入考场,专心考虑作好自己的文章,务求优秀出众,自然会有受到赏识的机会,如果光是模仿某一宗师的文章,或模仿某一考官的文章,也只能略懂皮毛,终身不会考中。

[点评]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饮食文化风味与特色。本篇强调在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应保持发扬传统的民族风味特色,不可盲目地模仿他人,而丢弃自我的传统本色。袁氏所言,也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写照。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就是因为能够长期保持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炒大米

文/樊国忠

大米在农村中是个“贵粮”,尤其是在北方,因其所产不如南方产的多、好。旧时,多把大米上锅炒熟,(但切不可炒糊了,以其熟而能吃为度。)作为远行或久存的干粮用。在过年过节,家里杀猪时,则往往在好大米内稍掺一点点江米,一起炒熟,再碾得多半碎,与猪肉相配做“米粉肉”。许多人爱吃其中的“米粉”,而不爱吃其中的肉。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是如此。每到年节,桌上有碗菜,我就用小匙专舀其中的黄褐色米粉吃。大人们说我光吃米粉,不吃肉,是“没造化”,但,我不在乎……至今仍我行我素!

上一篇:防脱发应多吃三种菜/给中老年朋友的奇效老偏方... 下一篇:点菜的门道——姜汁螺片/户外课堂——户外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