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

时间:2022-05-25 12:22:02

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

摘 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必须牢牢树立“没有经济就没有一切”的政治资本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公平观,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观,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党建观,始终坚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不动摇。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47-02

一种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应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显示该种社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出的历史结论,而且是正确政治观的必然要求。列宁认为,对于已经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来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但需要过去长期积累的进行阶级斗争的政治经验,而且更需要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党正是按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虽然经历过曲折与反复,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至今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

一、必须牢牢树立“没有经济就没有一切”的政治资本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的社会。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实现共产主义只能是天方夜谭。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不放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多的物质产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做好物质准备。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说过:“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1],但是,这个正确的观点除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落实了之外,在他领导我党的其他时间里,不仅将之束之高阁,反而打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旗帜,为此,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力挽狂澜,使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统一了“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2]的思想认识。从此,我党树立了“没有经济就没有一切”的政治资本观,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7年来,我党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从1979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8%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

二、必须牢牢树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3]因此,我们的经济建设决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它必须占主体地位。如果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理论来源和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我们应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必须牢牢树立“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公平观,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这就明确地宣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九十多年来,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我党从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始,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到领导人民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到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到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不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不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幸福生活。

四、必须牢牢树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观,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

邓小平把改革称作我国的第二次革命。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手段,并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当然,改革与第一次夺取政权的革命相比,在内容、方式、方法上都不一样,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改革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5],“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4]。经过改革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市场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五、必须牢牢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创造热情,把他们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本质的依靠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首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多办实事、多解难题、多做好事,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把握民心,千方百计解决群众之需,想方设法帮助群众之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其次,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六、必须牢牢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党建观,始终坚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不动摇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的这一精辟论述告诉我们,党要真正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与能力非常关键。诚如邓小平所说:“过去的革命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现在的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6]因此,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面临着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比较突出的作风问题。“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的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3]

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要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着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凝聚中华儿女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执掌“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526.

[3]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4,157.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3,6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4.

上一篇:儿童绘画教学浅谈 下一篇:试析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