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家长里短中写出美好时代

时间:2022-05-25 10:00:47

王丽萍:家长里短中写出美好时代

12年前,她创作了《婆婆,媳妇,小姑》;12年后,她给观众呈现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在两部戏之间,她的《爱情是蓝色的》获电视电影“百合奖”评委会特别奖;《错爱一生》在央视重播30多遍;《保姆》播出期间稳坐全国收视率头把交椅。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故事中,主角始终是夫妻、婆媳、雇主、保姆这些小人物。而她,借着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勾勒出家庭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不同年代幸福定义的微妙变化。

她就是王丽萍,作为一名编剧,她这样形容自己――随时随地全天候“开机”,从家长里短中感应时代和生活的魅力。

把人写“坏”容易,写“好”难

“我母亲是教师,她曾经对我说,你能不能写一部没有坏人、可以让一家老小一起笑着看的戏?”面对母亲的要求,王丽萍多少有点儿为难,但还是尝试着用“流行”的模式创作了。结果,《错爱一生》《叫一声妈妈》尽管收视率依旧飘红,但纠结的剧情却让王丽萍很纠结。最终她发现那种“声嘶力竭”的生活,对大部分人而言并不真实。“认真考虑了母亲的话之后,我决定写一部主题直接命名为‘美好’的戏。”

要把家庭情感剧变成美好的“喜剧”,就不能像悲剧那样有大悲大喜的情节,也不能像悬疑剧那样一个陷阱、一次交锋就可以连演三四集。“喜剧”的展开只能依靠细节和人物的个性。而细节和个性的融合,需要作者自己先静下心来。

因此,写《媳妇的美好时代》时,王丽萍不急不躁地写了一年多,又修改了2个月。写到27集之后,才把几乎全部完成的剧本交给投资方。

王丽萍这样评价《媳妇的美好时代》中令人感到温暖的故事:“我相信观众慢慢成熟以后,会有自己的判断,没有哪个编剧能指挥观众去哭还是去笑,情节和人物要有能让人相信的力量。”王丽萍觉得美好是一种力量,但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细节。剧中,黄海波扮演的余味冒充小黑去农村看望侯奶奶的故事,就来自于王丽萍的一位战友。战友邻居家的孙子死于意外,为了瞒着身体不好的奶奶,战友就一直给邻居奶奶看自家孩子的照片。十几岁的小孩儿长得都差不多,老人家也就以为孙子平安无事。几年时间里,奶奶一直生活在美好的谎言中。王丽萍说:“我一直觉得这个战友很平凡,听了他的故事之后突然觉得他高大起来。后来写进电视剧里,故事也让人觉得很舒服,因为平凡的高大就是美好。”

《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王丽萍打算继续打造“媳妇”品牌,将美好进行到底。“媳妇”品牌的第二部作品《媳妇的美好宣言》,将于2011年秋天开拍,“媳妇”第三部《媳妇的美好春天》也正在酝酿。“媳妇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生活中总有人爱折腾,为了更美好和更幸福而折腾,挺好的。”王丽萍说,“其实人们心底的柔弱部分,永远有一条底线。美好的东西,你看了自然会觉得很幸福。”

生活激情,是编剧技巧和经验的平衡点

有不少导演、编剧和演员,津津乐道于自己在电视剧中加入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但在王丽萍看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借潮流和观众拉近距离,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想象力应该和生活的激情相伴,语言对话需要发自内心,一两个词语可以标榜潮流,但是人云亦云的跟风不仅丢了自己的特色,更掩盖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一向对流行语的运用很慎重的王丽萍,并非与流行隔绝。她写出的剧本被称为“80后婚恋教科书”,就源自于她对当下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观察,以及基于观察结果的个性思考。

有人这样评价王丽萍:她的长处在于热爱生活,又懂得隔开一定的距离去看它;她擅长从现实中取材,想象力又足够丰富;她多愁善感,同时喜感十足。

跟王丽萍合作《双城生活》的演员涂松岩说:“王丽萍老师的关注视角和一些表现手法,都让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觉得这种戏演起来很过瘾。”

很多有趣的点子,都是王丽萍“随时开机”状态下收集到的真人真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玩一种桌上游戏‘比钥匙’。和很多人想到的不同,最牛的不是谁的钥匙多,你以为有车有房有一堆钥匙的人厉害?还有很多人不用钥匙,他们有自己的管家,一切都有人打理。”

“有一次我坐飞机,遇到一个女孩子,她说自己随身带着体温计。因为和老公在两地工作,又很想要孩子。只要基础体温升高(预示着排卵),就赶紧和老公‘约会’。”

这些例子被编剧技巧和生活经验过滤之后,最终会在王丽萍的笔下形成对生活本质的解读:分居两地的生活,事业和家庭究竟哪个优先?地域文化差异惹出的除了笑话,是不是也割裂了原本应有的幸福?正是有了这些追问,王丽萍才悄悄地在“美好生活”的家庭喜剧中,融进了幸福应该有的重量。

“我也会安排一些笑中带泪的情节。”王丽萍说,想象力、经验和技巧一个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带着一种希望和热情去看待生活。在《双城生活》中,临终的母亲给女儿和丈夫一人发了一个存折,家人很感动。不过在一片伤情中,母亲却说了句,“我忘记存折密码了!”突如其来的转变,立刻将悲哀一扫而光,“妈妈你不能就这样走了”的号啕便多了几许黑色幽默。用一句流行语形容王丽萍的用意――“你懂的”。

名声响亮,不如靠剧本说话

2010年秋天,“电视剧第一股”浙江华策影视挂牌上市。签约出任总策划、总监制的是《集结号》的编剧刘恒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邹静之,他们一夜之间身价双双过千万。而王丽萍现在仍是上影集团的专业编剧。她对一切签约都看得特别淡,说很喜欢自己编剧的单纯身份。她已经放不下“面对闪烁的Word光标,用电视文学赋予一个个人物鲜活的生命,告诉千万观众一段段故事”的生活。

1992年,王丽萍编剧的电影处女作《青春作证》由李亚鹏主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每年都有王丽萍编剧的电影、电视剧问世,一个作家能有这样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很不容易。王丽萍说:“我一直在写,但我更在享受生活。”她采访,体验生活,去年还在一个工厂待过一阵子,每个月都去电视台录《相约星期六》,因为“想知道年轻人最自然的感觉”……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多年来由她编剧的电视剧市场反响和收视率都居高不下的原因吧。

资本也嗅到了王丽萍,不少影视公司力邀她加盟,总监、总策划……头衔很多也很诱人。

“我都回绝了,我得坚持做我自己。”王丽萍说,很多编剧的确可以做总监、策划,可是她目前最想做的还是编剧,也不想让“”完成署名“王丽萍”的剧本。在她的眼中,“金牌编剧”也是个虚名,她可以和好友一起在颁奖典礼结束后,拿着奖杯在街上打车,为的是到难得一去的小馆子坐坐,和同行老友一起聊聊天。而让她更开心的是,电视剧本的能量正在被业内更多地承认――现在,一个非常差的本子用非常好的演员演未必能卖得出去;而一个非常好的本子即便全部起用新人也可能火起来。“现在编剧也成了一种资源,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竞争力的标志。”

上海,正上演自己的美好时代

王丽萍生在杭州,高考落榜后去当兵,在部队考上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当过宣传干事和新闻记者。母亲是小学校长,从小家里就订阅多种文学杂志,从部队转业当了医院院长的父亲喜欢带着孩子去看戏、看电影,王丽萍从小就沉溺于文学和影像中,中学时就被称为“才女”。工作后,王丽萍喜欢写作,投稿到杂志社时认识了当编辑的丈夫鲁书潮,结婚生女后更是潜心创作。

因为公公鲁彦周(小说《天云山传奇》的作者)和上影厂比较熟悉,王丽萍开始写剧本。1997年,《婆婆,媳妇,小姑》红透全国,也让她有了一定的名气。

娱乐圈里的一位名嘴曾说:“娱乐圈里,聪明的人发挥自己的优点,不聪明的人处处暴露自己的缺陷。”熟悉王丽萍的朋友说,选择家庭情感类电视剧做自己的事业,王丽萍一点儿也没选错。性格大气、宽容,待人接物喜欢自己吃亏的王丽萍,总能从婆婆妈妈的生活中看到温暖,并且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多人因为她,更懂生活了。

家庭是她剧本的主题,也是她生活的中心。而说到家庭,不得不提到她的两位父亲。

1999年刚到上海时,因为急于出作品证明自己,王丽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她每天对着电脑想写东西但又不知要写些什么。停了一段时间后,王丽萍开始创作《错爱一生》。那时,公公鲁彦周给了她很大帮助。“他不仅帮我分析剧本的难度,还替我担心。我想,也只有家人会有这份担心。”王丽萍回忆说,“公公60岁才学电脑,75岁还写出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梨花似雪》,那种精神层面的通透和豁达一直在给我力量。”

当然,对她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亲。父亲46岁那年,王丽萍作为家中第四个孩子出世。“他是军人,没带过哥哥姐姐,只带过我,对我很严格,但也一直很宠爱我。我有一箱子的信,全是父亲写给我的,父亲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如今,虽然两位父亲都离开了,但我相信他们能感受到我的成绩。”

和两位父亲的感情,或许是王丽萍写出《媳妇的美好时代》的诱因之一。

2011年底,王丽萍的新戏《双城生活》即将播出,故事基本上围绕“北京女人与上海男人”“上海婆婆与北京媳妇”“北京岳父与上海女婿”展开,两位主角一直在两地生活,来回跑,到最后也没能定在一个地方。

“灵感来自我经常北京上海两地飞,飞得很疲倦,行李拿错,飞机延误,赶不上飞机等状况常会遇到。还有一次去北京参加一个婚礼,他们说4点来接我。上午我就去王府井玩了,结果接到他们电话:‘王老师,我们在等你,你怎么没下来?’我很吃惊:‘现在上午10点啊,你们不是晚上婚礼吗?’‘你才晚上呢,我们北京人就是上午结婚的,晚上的是二婚。’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点太有戏剧性了,上海这边不都是晚上结婚的嘛。马伊俐演的这个北京姑娘到上海来办婚礼,遇到晚上结婚会怎么想呢?我还在火车上遇到过一个中年男人,他和妻子两地分居,很累,每周都要火车来回,抱怨睡不好,所以我想到了火车上的艳遇桥段。”王丽萍说。

王丽萍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让观众产生“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觉,原来都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脱离过生活去编一个故事,都是有根基的。

采访那天,王丽萍的女儿正好通过了外语专业八级的考试,她特意在衡山路的香樟花园为宝贝女儿庆祝。她相信打拼之后生活会有所回报,只要用心,随时随地都能感到生活的温度和色彩。“我的事业正渐入佳境。将来,我的剧本里还会有我自己的故事。”

(据《文汇报》《新民周刊》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篇:最后的旅程 下一篇:谁能打败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