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请进来”?摇 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时间:2022-05-25 09:39:34

“走出去,请进来”?摇 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摘要:鉴于目前中职毕业生职业精神缺失严重的现状,中职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势在必行。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经验,加强校企联合,“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放式办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学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打磨,应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精神;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4-02

目前部分中职毕业生职业精神严重缺失现状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果要实现中职毕业生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转变,中职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势在必行。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经验,通过与企业、行业广泛合作,加强校企联合,“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开放式办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学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中得到锻炼,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可以填补单纯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精神,应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可瑞尔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主管刘冬田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曾提出过几点看法:一是要树立职校生“主人翁”意识,使其有责任感。二是要培养职校生“吃苦耐苦”的精神。三是增强职校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怎样才能让学生较早地与企业接触,借助企业生产实际和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笔者认为,在“走出去,请进来”方面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有效组织学生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目前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既可以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学校不仅要组织多种形式、多个时段的顶岗实习,同时也要注重顶岗实习取得切实成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就业见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等活动,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集中实习等,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教育克服脱离生产劳动的积习,让学生既学习实际的企业工作技能,又提前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氛围,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树立劳动观念,锻炼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同时要求学生每次企业实习回来后,要写出实习心得,并在后续的教学和实训中加以体会和实践。这种脑体结合也使得劳动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身心都得到了协调发展,这种做法与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是一脉相通的。同时,通过实习,也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了解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认可程度,寻求自己与企业正式员工的差距,通过学生本人的亲身体会、适应情况,返校后再作进一步的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并做出针对性的努力,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定期组织教师企业实践

学校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也需组织教师的企业实践。这里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的顶岗实习由教师带队并亲自参与生产实践,二是利用寒暑假和教学空档实行定期企业轮训。教师的企业实践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型素质”,更要全方位参与企业活动,切身感受企业文化,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回校后则要求在他们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促进其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邀请企业人士走进校园

在学生和教师“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企业“请进来”。学校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走进校园,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等出谋划策;邀请劳模做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大力宣传“蓝领”事迹,感受“蓝领专家”风采;举行座谈、交流创业体会等活动,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企业规章制度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情况和要求;聘请引进企业一线“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老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老师。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就业后就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

四、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

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经验,通过他们的成长历程、所付出的努力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来鼓励学弟学妹。事实说明,师兄师姐的学习工作经历、经验是最好最生动的例子,真实、亲切、可信,学生们爱听,也听得进去,能感悟到很多东西,成功并不神秘也不是遥不可及,机会就在他们身边,认清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的事实,逐步树立起“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树立起对未来职业的“归属感”和信心。一名毕业生曾说:“我做过服务员,发过传单,也做过导游带团出游,丰富的实习经历,让我多比同龄人对社会、对各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即使自己在学校是技能“尖子”,也有可能被企业退回,企业如果认为一个学生虽有技术,但吃苦精神和奉献意识不够,也被认定是不合格的。因此,“读职校不仅是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毕业生的这种现身说法,给在校生“成功就在身边”的具体可感的鼓励,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他们一样也可以成功,从而激励了学生安定身心、努力拼搏、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董煜峰.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3]余祖光.职教改革前沿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源自安徽省职成教学会2012年度规划课题(编号:BBB12002)

作者简介:张玲(1971-),女,安徽宿州人,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王其昌(1968-),男,安徽凤阳人,校长,高级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杨晓雷(1970-),男,安徽凤阳人,高级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上一篇: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篇:以高校学生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