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肴 年味荡漾

时间:2022-05-25 07:03:38

“腊七腊八,腌鱼腌鸭”,每年只要进入腊月,乡村的年味就浓了,家家户户像赶趟儿似的,开始着手腊货的准备了。这时,农家小院从早到晚弥漫着松枝柴火熏腊肉的烟火味儿,行走在这样的味道里,总让人心中漾起一股暖融融的情愫。

乡村腊肉

在我的记忆里,乡村的年是香郁的。熏制腊肉香肠、做猪血丸子、蒸甜酒、打糯米粑粑,是故乡备年货的重点,跨入腊月后,农家院落里便接连不断地听到猪的嚎叫声,开始杀年猪了。杀过年猪,除留下眼前要吃的外,全部腌制成腊肉。

腊肉的制作十分考究,绝不是如今城里人乱用柴草的急熏。记得母亲要腌制腊肉时,总要把屋角的大水缸洗干净,用毛巾擦干缸内的水分,在缸底铺上一层盐,然后把粗盐、花椒等配好的材料均匀地抹在鲜活的猪肉上,将肉装进大缸中,盖上盖子,腌渍一番,几天后取出,于寒风中晾干挂在火炕的横梁上。

雨雪天,一家人和三五邻居围坐火炕,一边畅谈着今年的收成,一边用橘子皮加上松柏等具有浓香的生树枝熏腊肉,慢工细活却又充满韵味,等猪肉流出了油、熏上了色,便具有了腊肉的真正品质。看到黄灿灿、亮晶晶的腊肉,乡亲们便有了收获般的满足,孩子们便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故乡的腊肉质地鲜美,放得越久,色味越正。从头年腊月,经春暖花开,盛夏酷暑,秋高气爽,寒冬凛冽,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年腊月。每当有客人来时,母亲总会切下一大块,洗净,切片,或炖或炒,待煮熟端上桌,膘白肉红,食用油而不腻,软而不绵;膘油浸入菜里,连菜也淡香幽幽,开胃下饭,那种香,那种鲜,沁人心脾,全身的毛孔,淋漓痛快。何况自制的腊肉绝没有瘦肉精之类的害人之忧,春节待客时,客人们无不大快朵颐。

炒年糕

年糕,是一种用黏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风俗,然而炒年糕则别有一番风味。

先将锅热一会,再倒入适量食用植物油,然后把一块块大排放入,炸至微黄泛香,起锅搁在一边。把炸过大排的油舀起一些另用,剩下的用来继续加盐煸炒葱白、姜末、蒜末,倒入点酱油会炒出浓香来。煸炒的汤料盛进碗里备用,再放入刚刚舀出多余的油,加热差不多了,把切成条或片的年糕倒入。火要关小些。此时,年糕加热后容易黏糊成团。不急,来点红酒、香醋,微火轻轻翻炒,很快年糕又会一一分开,分离保持原状后,可把火稍微{大些,抓一把芹菜扔进锅里,冷菜恰好可以吸热降温,使锅里的年糕不致太黏,变焦。微火,盖上锅盖焖一会,再打开锅盖,继续加芹菜。如此几次,年糕和菜已熟。注意,菜色就是“指示”,不要炒得太老。这时再放入炸好的大排,把原先油里爆过葱白、姜末、蒜末的汤料盖浇在年糕上。OK,起锅装盘,金黄色的大排下压着绿黄相间的年糕,香味四溢。

这道菜的特点是,融合了糯米香、菜香、肉香,既是菜又是饭。而且香而不腻,爽口宜人。况且做起来简便易行,只要会做饭菜就会做年糕。

大锅乱炖真滋味

大锅乱炖,又称“大锅菜”或“大锅烩菜”,是豫西南农村流传上千年的家常菜。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尚不富裕,过年过节,家中来客人了,便习惯将猪肉、粉条、豆腐、青菜、萝卜、干菜之类的一锅炖,既简单省事,又量大气派,显得家庭富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富裕了,待客讲究起来了,于是便讲究“七盘八碗”了,饭菜变得精细起来。可是,也许是返璞归真,近两年来,人们似乎吃腻了“七盘八碗”的精细菜肴,又留恋起“大锅菜”来,于是年节期间“大锅菜”在豫西南一带城乡又流行起来了。

大锅乱炖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实惠。年节待客做菜,尤其是做精细菜肴时,还是很讲究。但是,做大锅乱炖就可以不拘一格。尤其“乱”字有时体现一种魅力和风情,如“乱花渐欲迷人眼”、“乱点鸳鸯谱”,怎一个“乱”字了得?可这“乱”的异彩纷呈和随意畅快谁能说得清楚?乱炖就是做菜时肆意妄为,完全跟着感觉走,蔬菜可作为乱炖中的主角支撑门面,肉类可退而求其次做配角点缀。主要调味品便是农家自制的黄豆酱,那样朴实地道。肉类,可以选择五花肉和排骨,但前者不能过肥,后者需要除掉血水,当然为了省事也可以用鸡肉鸭肉来替代;粉条、豆腐似乎不可或缺;蔬菜可以五花八门,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蔬菜皆可粉墨登场,尽显菜色妖娆。同时乱炖的快意还体现在操作时的漫不经心,如蔬菜洗净后,除了土豆、莲菜、胡萝卜、洋葱、干豆角、西红柿、海带等需要刀切,其他如卷心菜、大白菜、鲜菇等皆可手撕,这样不破坏营养,更容易入味,同时在菜肉添水混炖时可加上花椒、大料、桂皮、葱姜、盐和鸡精等提味,如果喜欢咸菜也可以放一些,这样的大锅乱炖菜料丰富、味不单一,可谓色香味俱全,搭配白面馒头和白米饭都很“和谐”,即使下酒也比较适宜,因为菜品繁杂,人们各取所需。特别是春节过年期间精细菜肴吃多的时候,上一盆大锅乱炖,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大欢喜。

美味排骨炖出来

春节过年,天寒地冻,如果上一盆砂锅排骨,一家人慢慢品尝,自然其乐融融。因此,豫西南一带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猪排或羊排,用来做砂锅排骨。

砂锅排骨做起来非常简单。先将排骨洗净,沥干水。然后,将油锅烧热,下排骨爆炒,直到水分炒干后,再加入葱、姜、料酒、醋、酱油等各种佐料,炒透后,就将排骨盛进砂锅,同时在砂锅里倒满开水;用大火将排骨烧开后,就可用小火慢炖了。这时候,还可以在砂锅中加入配菜,我家常用的是玉米与豆芽。当排骨在砂锅里翻滚时,就可以把切成小段的玉米放进锅里,同排骨一起慢慢炖着;待到排骨炖到七分熟时,再在锅里加入豆芽。当排骨熟透时,砂锅就可以端上桌了。

寒冬里,这样一大锅热气腾腾鲜美可口的砂锅排骨,实在令人垂涎欲滴,玉米的清甜、豆芽的鲜嫩与排骨的醇厚交融在一起,怎能不令人口舌生津呢?几乎每个人都是一边吃,一边感叹:“美味!美味!真美味!”尤其是小儿子,一边啃着排骨,一边含糊不清地给妈妈“戴高帽”:“妈妈真棒!”很快,玉米啃完了,排骨吃光了,豆芽进肚了,就连汤也被抢着喝光了。一家人,心满意足地离开餐桌时,还要加一句:“明天再来份砂锅排骨!”果然,不是明天就是后天,砂锅排骨又出现在餐桌上,依然大受欢迎。

也许你会说,你不喜欢玉米与豆芽,但没关系,对于排骨这样的“大众情人”来说,几乎所有的素菜都可以与之和谐相处:萝卜、莲藕、豆腐、海带、羊血、干丝、粉条、挂面……不管什么,与排骨一锅炖后,滋味都会变得更加鲜美;而在它们吸收了排骨的油腻后,排骨也变得更加可口了。即使再挑食的人,也能在砂锅排骨里找到自己的所爱。

每年除夕夜,我们全家人都喜欢静静地坐在客厅里,一边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听排骨在砂锅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心里感到特别的幸福。

砂锅的温暖

吃砂锅最好的季节,应当是冬季;而最适宜吃砂锅的时候,是在年节。每当年关到来的时候,阖家团圆,人的心里和胃里总想寻找一片温暖的慰藉,尝着热气腾腾的热砂锅,暖着手,暖着胃,似乎连心里也舒坦起来了。难怪黄河以北有些地方管砂锅叫“暖锅”,可见砂锅是能给人带来温暖的好物件。

砂锅菜集炊具与餐具为一体,以炖、煮为主,热烫、鲜嫩、味美。原料使用非常广泛,鸡鸭鱼肉、干鲜蔬菜、豆制品及山珍海味均可入锅。其汤菜交融,烹饪时间长,传热均匀,即便是普通的砂锅豆腐、砂锅白菜,也能做得有滋有味。

我对砂锅有种特殊的情愫。小时候,因体质比较差,为了给我增加营养,母亲经常煲砂锅给我吃。放学回到家,还没进门,就闻到一股肉香,我知道母亲又在煲汤了。走进厨房,炉子上小砂锅正冒着热气,香气扑鼻。母亲说:“今天,煲了萝卜排骨砂锅”。说完给我盛了一碗,让我趁热喝了。

每年过年时,年夜饭都会有一道煲母鸡汤,用砂锅装着。鸡是乡下的土鸡,黄黄的鸡油上飘些香葱末,散着热气。母亲给每人盛上一小碗,吃饭前喝上一碗,这叫做“开口汤”。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尽管砂锅的味道不一样,可是,在我的心里,它是如此温暖。特别是年节里一家人围着餐桌,吃砂锅的时候,那种团圆的味道都弥漫在砂锅溢出的香味中了。(责编 孙 波)

上一篇:古代难治的职务消费 下一篇:英国人的“微环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