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汤因比的文明发展周期理论

时间:2022-05-25 02:39:59

探析汤因比的文明发展周期理论

摘 要:汤因比将文明或社会而非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的研究单位,细致考察了21种文明的盛衰。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其核心要素在于对外在挑战的有效回应;文明的成长表现为文明趋向自我表达和自决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旦终止文明就衰落了。而在文明的解体时,社会的各部分会有各种行为和观念。

关键词:文明;起源;成长;衰落;解体

一、文明的起源

文明起源于处于静止状态的原始社会,其核心要素在于对外在挑战的有效回应。产生文明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类构成了一种挑战,为了应付这种挑战,人类表现出空前的努力。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文明, 就在于面对种种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战。为此汤因比构建了“挑战――应战模式”,并将此模式贯穿于全书。但并不是环境越困难对文明的成长的刺激也就越强烈。汤因比认为最好的挑战是处于某种中间位置,挑战必须要适度和中庸,即既不能太大不能太小。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 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和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强度不足, 难以刺激人们进行积极的应战;反之, 强度过分, 人们就会被这种挑战所压垮。真正的最适度挑战不仅刺激它的对象产生一次成功的应战,而且还要刺激它积聚更大的力量继续向前进展一步: 从一次成就走向另一次新的斗争,从解决一个问题走向提出另一个新问题。

二、文明的成长

汤因比认为文明诞生之后通常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发展的即生长的文明,即文明诞生后,继续不断接受挑战并获得了成功;第二种是流产的的即夭折的文明,刚刚诞生便死去; 第三种是停滞的文明, 即处于僵死状态, 它们虽存在, 却没有生长,依旧停留在襁褓阶段。汤因比认为成长现象指的是对连续挑战的成功迎战不断推进时,这种行为将会趋于从外部环境转移到成长中的人格和文明内部,当它面对的外部挑战越来越少的时候,将不得不面对来自自身内部的挑战。生长就是意味着成长中的人格或文明趋向于成为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挑战者,自己的行为场所。与群体创造历史的观点不同,汤因比更认同少数人的创造力,并将他们视为推动文明成长的动力。汤因比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应对压力面前激发出丰富的创造行为。在人类社会中,文明成长的力量来自于有丰富创造力的少数人,正是这些人在环境向他们提出挑战时,他们不断地进行应战,从而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成长。

三、文明的衰落

汤因比批评了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观点。事实上光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吉本将目光放在了古希腊历史的晚期而不是成熟期,他关注的是希腊文明而不是罗马文明,在希腊这个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瓦解过程中,罗马帝国只是一个里程碑。汤因比认为:文明出现解体的突出征兆之一就是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出现衰落的现象,这个时候处于解体的文明总是屈服于一个强有力的同一政权而暂时得到缓解。他认为古代希腊社会是一个自杀者,始于公元前431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城邦之间、阶级之间的战争,才是希腊人巨大灾难的起点。自决能力的丧失才是文明衰落最终的衡量标准。衰落的原因不是外在的、物质的和经济的,而是内在的、精神的文化的。文明衰落的实质可以总结为: 少数人的创造能力的衰退, 成为统治者, 进行压迫和奴役,多数人相应的撤消了模仿的行为,起来反抗,于是社会整体失去统一, 出现分裂,导致文明的衰落。

四、文明的解体

伴随着文明的衰落,文明开始进入解体阶段。汤因比认为有些文明在衰落后,又出现了停滞的现象,进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僵化时期。一个典型的僵化文明如古埃及社会:当金字塔的建造者以无法负担的压力加在古代埃及社会的身上使之以后,它就达到了文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但垂死的社会却一息奄奄地停滞不前地拖下去。事实上,它之所以还能够活着只是因为它已经僵化了。从一个文明的蓑落到它的最后灭亡的历史旅程,汤因比提供了文明解体的三种模式。第一种, 即最主要的模式, 是统一国家――间歇时期――会――民族大迁徒四阶段论的希腊―罗马模式;第二种是治替、一分一合而缺少间歇期的中国模式; 第三种是浪迹天涯而仍能保持民族认同感的犹太模式。其中, 第一种普遍符合各大文明早期的历史, 而第二种则普遍符合各大文明后期的历史。他甚至设想, 如果将两者加以综合改造, 就可以构成一个新的希腊―中国复合模式, 它兼取两者之长, 将比单一模式更能概括各大文明的解体过程。

五、结语

汤因比的文明的起源与生长理论是作为他探讨对当代西方文明深刻危机的忧患感带出的文明为什么会死亡问题的陪衬而被提出,不难看出该理论是对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但与斯宾格勒将文明视为固定的往复循环不同,他更希望能在繁荣与衰落之间,找到一条突破困境的前进之路,但却失败了。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引入合作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