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火朝天的表象背后

时间:2022-05-25 01:21:48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前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并且原本纯粹属于西方文化的钢琴,也走入了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庭。

为了顺应人们学习钢琴的需要,各个公办或私立的大专院校都纷纷开办了音乐艺术院(系),无不例外地开设了钢琴专业。一时,从学院到居民区,从城市到乡镇,到处飘荡着钢琴的乐音,钢琴艺术之花大有开遍全国之势。

笔者从事钢琴教学多年,所教学生主要是学院里的专业学生,也有很多业余学琴的少儿,年龄从五六岁到十七八岁不等。他们来自各个地区,有入门不久的小学生,有学琴多年的初中生,也有面临高考希望进入音乐类院校深造的高中生。但是,从笔者接触到的大量的少儿业余钢琴学习者的教学情形看,感到我们的钢琴艺术教育,虽然看上去热火朝天,其实现状堪忧,前景堪忧。因为,除了个别的音乐学院开办了专业附属中、小学以外,绝大多数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并不具有“专业”的学习背景与扎实的专业学习基础。目前尚不规范的业余钢琴教学,对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首先,来看看“教”的现状。

师资水平的差异影响钢琴艺术的基础教学。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由于生活、工作以及文化环境较为优越,吸引了绝大多数的钢琴专业中的佼佼者。因此,师资水平远远高于一般中小城市,也使得一般中小城市及乡镇的学生,学习钢琴数年后,不得不远出家门,到省会城市另寻良师。而此时,他们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的若干年已经过去了,即使觅到良师,也得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对他们的“基础”给予矫正。因为,大多数学生展现给新老师的,不仅仅是那几首曲子,更多的是一手毛病:撇指、腕部紧张、节奏感不强、甚至不会数拍子等等。

即使是同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师资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因为专业水平较高、名气较大的老师,往往不大愿意教入门阶段的学生。初学者就“留给”了那些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师。对于初学者,基本技巧的训练极其重要。同时,培养初学者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领悟理解力也至关重要。要对学生做到这一点,没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和音乐素养是不可能办到的。

师资水平差异的另一种情形是:名人并不都是名“师”。无可否认,名人的演奏水平较高,但弹得好并不等于能教得好。许多名人的专业水平几乎无可挑剔,但一些人对于教孩子弹琴却束手无策,更别说什么因人施教了。名人教学生,还往往为“名”所累,或者架子甚大,惜言如金;或者一堂课45分钟,电话往来频频,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与精力很少。

教师的急功近利,影响钢琴艺术教育的正常发展。一名钢琴教师给学生上一堂课的报酬,视资历、水平和名气的不同,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名学生只跟随某一位教师,从初学到进入专业大学校门前,十几年从一而终的现象很少。而教师带某个学生,一般多则数年,少则几十天。在教与学之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第三方,那就是为教学“埋单”的学生家长。家长们无一例外地想看到孩子学习钢琴的明显效果,孩子的学习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声誉。效果成绩如何判定?那就是考级和比赛。

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应对家长急于见成效的心理,往往只是针对考级和比赛,一味地猛抓几首曲子,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教师们深知考级和比赛的要求:较高级别的考级,不过是练习曲、复调、乐曲以及大型作品(奏鸣曲)各一首;比赛则只是一两首作品。因此,教师们往往就针对这些要求,成年累月地让学生练习针对考级、比赛需要的作品,为的只是考级过关、比赛获奖。

钢琴考级是可以越级的。事实上,也几乎没有哪个学生是从一级开始,并逐级考试的。如斯,钢琴考级,本来对每一级的考试作品要求不同,级别从低到高,作品也从易到难。但是,对于越级应考的学生,就基本上忽略了所越级别的作品练习,忽略了基本功的衔接。因此,尽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猛练那几首曲子,也多是事倍功半。曲子虽然练了出来,考级也顺利过关,比赛也能获得奖项,但并没有积累应有的功底,而艺术素养就更无从谈起。

如果说,对少儿业余钢琴学习者的教学,是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增加他们的艺术修养、为他们打下坚实基础的话,那么,大学的钢琴专业学习则是培养钢琴艺术的专门人才。而这样的一大批虽然能够考过业余十级甚至在比赛中获得奖项却欠缺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艺术素养的学生,进入艺术院校钢琴专业,也给大学的专业教学带来不少的阻力。所以,过低的师资水平与教师的急功近利,不但误人子弟,而且将严重阻碍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的持续正常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看“学”的情形。

对第一次见面的学生,我都会问“你为什么要学钢琴?”,答案几乎都是“我喜欢”。但是,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我相信,他们最初的感觉的确是“喜欢”。但是,学习钢琴是个漫长的过程,古往今来没有一蹴而就的速成例子。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刻苦、勤奋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其枯燥程度和长度,即使是一般成年人也难以做到持之以恒,何况是十几岁甚至五六岁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从最初新鲜中的“喜欢”到枯燥练习后的“不太喜欢”。等到孩子有点“不太喜欢”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充分地介入,从时刻监督,到时常责备,甚至棍棒相加。孩子也就从自觉学习到了被迫学习,学习兴趣逐步减弱。对于钢琴的持久的喜欢,要靠家长和教师的悉心引导和培养,不能被学习钢琴过程中的辛苦枯燥磨灭殆尽。那么,这些孩子到底为了什么学钢琴呢?

据我观察了解,孩子学不学钢琴,几乎都是由家长决定的。所以,“孩子为什么学钢琴”的问题,其实是“家长为什么要孩子学钢琴”。

钢琴艺术的高雅,无疑对追求精神生活丰富的家长们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也许是自己本身就喜欢钢琴艺术,也许是因为自己与艺术无缘,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生有艺术相伴,并没有把钢琴作为孩子将来必走的人生道路。不管他们对钢琴艺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的功效理解深浅程度如何,他们都会懂得人生需要的不只是金钱物质,也需要艺术。这类家长,往往对孩子的钢琴学习不会看得高于一切,孩子的学习环境也相对宽松,压力也相对较轻,因此,这些孩子多属自发学习,对钢琴的兴趣反而能够持续下来,其中部分学生还由此产生继续到大学学习音乐或钢琴的愿望,继而成为钢琴艺术的专业人才。

然而,目前社会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部分家长因为孩子文化课成绩的不理想,无法考取正规普通大学,转而希望孩子报考对文化成绩要求较低的艺术院校。这部分孩子学习钢琴,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顺利考取音乐类院校。因此,音乐院校录取前的专业考试对他们就显得特别重要――惟有拿到了那张专业合格证,才有希望。这也正是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欠缺的原因,而文化素养的深浅又直接影响到艺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数年前,李云迪、朗朗等人夺得世界级钢琴比赛大奖的消息轰动了世界,也着实刺激了中国家长的神经。他们热切的期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也能成为钢琴大师。这种期望,也是一些家长要孩子学习钢琴的动因。然而,要求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本不轻松的文化课学习之余,为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功成名就,每天都热情高涨地刻苦练琴,很不现实。

无论出于何种动因,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少儿在学习钢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深深地令人不安。除了前面所述的基本功问题,学习兴趣和目的问题,还有不重视对音乐素养的训练积累、忽略对钢琴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考级和比赛,以至于循序渐进的过程发生断裂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能够弹奏作品,连贯流畅,没有错音,节奏相符,而对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以及作品的风格、流派及其产生的背景缺乏关注。甚至到最后,变成能弹奏乐谱却不懂音乐;能将作品从谱面符号变成音响,却仅仅空有音乐之形,却无音乐之魂的“音符搬运工”,也就谈不上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更无法进入真正的艺术之境。

现有的经典钢琴作品十分丰富,能满足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即使对于七八岁的儿童,也有许多风格清新明快的曲目。这些曲目正是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理解和感受的。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能力,应该从小抓起,从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笔者以为,这恰恰才是每一名教师应尽的首要责任。同时,也是需要家长理解和支持,并共同开展的首要工作。

音乐让人通过聆听,来感受、欣赏和领悟艺术的美好,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丰富。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于将钢琴乐谱变成钢琴声音,那不是钢琴艺术。同时,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贪大求难,希望以“大”的“难”的作品取胜,来获取这样那样的奖项奖杯。

当练成了较为全面的基本功,有了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具备了相应的音乐理解感受能力,演奏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的需要,将比赛的桂冠当作阶段性目标来追求。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尚处在基础学习过程中的孩子来说,比赛不止是对自己学习成效的检验,更应该在“比”中,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取长补短。

笔者曾任一次省级的钢琴选拔赛评委。一个八岁的男孩以一曲肖邦《第一叙事曲》参赛,使评委们的眼睛一亮,也十分诧异:八岁的孩子,居然能够弹奏《第一叙事曲》?而且弹得还像模像样,终于获得少儿组金奖。稍微熟悉钢琴作品的人都知道,这首作品无论是在技巧上还是音乐内涵上都是表现难度较大的。赛后,我找到这个孩子问他学了几年钢琴,孩子说四年;又问他这首作品练习了多久,孩子的回答是二年――他的老师告诉他,只要他把这首曲子没有明显错误地弹奏出来,肯定能获金奖!而这二年中,他一直在练这首作品,别的什么都没练!金奖的底座下,几乎空空如也。这孩子无疑是有才华的,我很佩服他两年来不间断地只练一首曲子的毅力。同时,我更怜惜他,真希望他能够忘掉这只闪闪发亮的奖杯,回到练习《第一叙事曲》之前,另觅一位实实在在而不是哗众取宠的老师。那么,也许若干年后,中国的钢琴乐坛上,又会闪现一颗明亮的艺术之星。否则他就可能成为中国钢琴版的“仲永”,让人神伤。

学习钢琴需要漫长的练习基本功的过程和逐渐加深的音乐素养,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学习钢琴,大部分人可以将其当作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专门人才,个别人成为艺术家。而钢琴,最终带给人类的,只是艺术享受、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懂得这点,无论你只是钢琴艺术爱好者,还是专门人才或者钢琴家,才能无愧于钢琴艺术!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但毕竟有“道”了,因为走的人多了。有人爱学,更要有人会教。钢琴教学必须多些科学理性,少些虚名浮利。只要我们遵循艺术学习的规律,踏踏实实地教勤勤恳恳地学,这“道”就会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平坦!

欧阳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普惠制就业培训服务要素教学法课题研究 下一篇:构建竞技体育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