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学习”传递正能量

时间:2022-05-24 11:36:46

让“探究性学习”传递正能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块古老的巨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传统的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教育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面对教改的深入开展,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感受颇深。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如何挖掘孩子的潜能?如何使孩子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机体?面对这些问题,我引入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要想从“探究性学习”入手,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探究性学习。1985年英国教育学家沃尔诺曾提出人的技能分为以下三类。

1. 发展实践技能和方法――练习。

2. 成为解决问题的科学家――探究。

3. 获得对自然的感知――体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开来。而不是为了得高分,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多用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就是探查思索,就是探索知识,在这里它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强调自主学习、自己思索。

综上所述,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并由此而进行各种必要的积极的活动。

二“探究性学习”的价值

1. 促进学生对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证明:在实践中,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理解概念和理论。实践有利于学生知识更好的迁移。

美国学者布鲁娜在60年代曾提出过“反省学习”这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它好处在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迁移。

英国在教育实践中也认识到探究活动的价值,促进了学生对理论、概念的掌握。

2. 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

孩子喜欢动手,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育家说过: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孩子满怀好奇心求知欲,这是孩子天生的优秀品质。在探究性学习中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一生对学习的兴趣,参与社会活动,应用一些知识。

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求知的主人,开发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其保持快乐的求知欲,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个价值。

3. 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的感知

现在固有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做演示,同学们观看,最后老师总结术语,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高深,觉得科学横神秘,从而与科学产生距离,没有亲近感,不能长久深刻地保持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获得如科学家那样的探究经历,认识科学的本质大于探究。

在郭玉英老师的博士论文中提到了我国科学课程的三次改革。第一次改革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认为科学是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知识的现代化及学科结构。第二次改革发生在七 八十年代,人们把科学作为改变个人和社会的工具,课改的焦点是理解各学科之间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综合科学课程的涌现。第三次改革发生在九十年代以后,这次把科学是不完善知识的科学,焦点是科学过程和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建构,其特征是建构以科学探索为核心目标的科学课程。

由这三次课程改革就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于是“探究”才是科学最实质的内容。

(三)“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此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

1. 重视学生自发形成的问题

在一些教改实验班中,老师经常和同学们讨论一些:环保问题、法制问题等等,可这些问题是否是孩子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呢?

在孩子的世界里,有孩子的思索有孩子自己的问题。我记得同事的孩子曾经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知了到底是怎么叫的?”乍一听,觉得幼稚可笑,可仔细想想,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像:“人怎么不能仿照蚂蚱吃东西?”人怎么不能长一只大象的鼻子“等等,可能比环保、法制更令孩子着迷,如果我们成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重视孩子自发形成的问题,可能就不会把爱迪生孵鸡蛋作为笑料了。

2. 使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问题

有些人或许认为,让学生去做实验就可以了。教师把实验的每个过程设计

好,然后指导学生按步骤来做,记得阿基米德定律关于力和重力的实验。老师把砝码挂在弹簧秤上,然后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砝码重量和水的关系。可是这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学生怎么用弹簧秤测量,这个问题的关键直接给了学生。

所以要想认识事理,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

3.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机会。

教师要适当把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建构,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的学课,没有固定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开拓。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合作之我见 下一篇:有效提问,激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