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地,你来啦》幽默语言的认知解析

时间:2022-05-24 11:30:16

《谢天谢地,你来啦》幽默语言的认知解析

摘要:《谢天谢地,你来啦》是央视一套新推出的一档大型明星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以高难度即兴发挥的表演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幽默语言为其重要特点。本文针对幽默语言的语言特点,从认知语言学出发,运用现代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该节目中出现的幽默语言进行认知解析,揭示幽默语言背后的语言机制,从而总结出隐喻与转喻视角下幽默的产生手法,为现代语文的发展和幽默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谢天谢地你来啦 语言认知 幽默言语 现代隐喻理论 概念转喻理论

一、引言

《谢天谢地你来啦》作为央视一套新推出的一档大型明星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由明星担任嘉宾,对于参演的明星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剧本,更没有台词,也不知道自己将在剧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当然也无法预料到节目在下一秒将会出现什么状况。明星们在扮演节目戏剧中的某个特定角色的时候,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未知挑战,而他们在这未知挑战中所表现出的机智反应给节目带来的不仅仅是搞笑和幽默,更是一场由真人临场发挥的“高智商”测试。《谢天谢地,你来啦》这一节目的节目定位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智慧”,即强调嘉宾的随机应变和即兴发挥的能力与智慧。二是“文化”,即主要注重节目的文化性而并不是娱乐性。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也曾经表示,此节目是“文化内涵特殊语境表达高IQ+EQ互动之电视传播栏目”。

《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的推出,把演员们的即兴发挥和睿智表现都变成了幽默语言,这成为这档节目的鲜明特点,也成为这档节目的最大亮点所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现代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演员的幽默语言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期通过对节目中幽默语言的分析提高受众的幽默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言语幽默。

二、幽默语言认知解析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及隐喻和转喻理论

《辞海》中对于幽默的解释是:“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Pocheptson曾经把幽默划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两类。中央一套新推出的大型明星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中的幽默语言便属于言语幽默中的一种。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属于语言学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语言认知学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以反对主流语言学中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应运而生,之后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丰富逐步成型。认知语言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学术范畴,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并与其他学科有相交的领域。它基于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这一理念提出了创建、学习和应用语言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并加以解释这一基本的主张。

认知语言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一种包括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研究范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们的日常经验为语言使用的基础,着力阐释语言和人类一般认知能力之间的那样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主要有Fillmore、Goldberg等人提出的“构式语法”、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Lakoff、Talmy等人提出的“认知语义学”和S.Lamb提出的神经认知语言学等四种理论研究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范畴化与典型理论、意象及其维度、框架理论、脚本理论、拟象性、语法化、认知语用推理等多项内容。现代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也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幽默语言的认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谢天谢地,你来啦》中的幽默语言进行解析,其实就是借用认知语言学的这些理论,分析幽默语言中的语境、任意性、拟象性、范畴和概念、隐喻和暗喻、多以现象、形式与意义、推理等各方面因素,然后按照庖丁解牛的方法找出幽默语言的致笑点和致笑因素。

2.现代隐喻理论

隐喻,又称暗喻,是为了比较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而制造出来的一个修辞的转义。隐喻不一定总是描述一件物体的特性,有时候也会完全审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被应用于语言的创造中。莎士比亚曾经有这样一句诗:“世界是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是演戏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出场及下场。”莎翁的这句名言中,世界被用来与舞台做比较,其目的是用“舞台”来描述“世界”的概念,与汉语中的“人生如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上述例子中,主体是“世界”,载体是“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是第二层次的主体,“演戏的人”被用作描述男人和女人的凭借。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这种修辞有认知功能。正是基于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这样一种认识,现代隐喻理论才得以产生并用来指导实践。这个理论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就是隐喻幸得,而隐喻已经成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人们通过隐喻用已经熟知的经验来概括和描述未曾见过的未知的事物上,用已晶得到的经验说明新的经验。这一过程最先形成概念隐喻,然后表现形式形成语言隐喻。隐喻作为语文中一个重要修辞方法,在幽默语言的创造上占有一定的比例,而现代隐喻理论在幽默语言的解析、认知和再创造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3.概念转喻理论

概念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映射,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外一种实体,它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也具有理解和认知功能。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领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同时,Croft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他在同一认知域矩阵中考察转喻的认知本质,并用域凸显来阐释概念转喻,认为概念转喻是次认知域和主认知域之间的凸显关系,而一个主认知域就是一个认知域矩阵,包括很多小的次认知域。以“鲁迅非常难懂”这句话为例,当我们听到鲁迅时,首先想到的是他这个人,其次才是他的作品。鲁迅的作品属于主认知域“鲁迅作家”的次认知域。该转喻表达就是就是将次认知域“作品”放在了主认知域“作家鲁迅”认知域矩阵中的凸显位置。在节目中,如果说话者把某一次认知领域放在了认知域矩阵的凸显位置的时候,就具有了一定的幽默效果,当听众对说话人所设的凸显位置理解有偏差时,说不定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喜感。

4.现代隐喻理论与概念转喻理论的比较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以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为基础构成人们的一般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隐喻和转喻都是随着人们认知发展而产生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属于认知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两个理论同属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在诸如《谢天谢地,你来啦》之类的真人秀或脱口秀节目中经常被应用于言语幽默的创造之中,而这些节目中的幽默语言也多体现了对这两个理论的应用。

两者的不同主要是本质上的差异,隐喻是基于事物间相似性的联想为心理基础,是用一种具体的、人们熟知的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概念,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外一个认知域。而转喻理论则是以单一认知领域为范围,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具有指代功能和理解功能。转喻主要是指次认知域和主认知域之间的因为语境而需设置的一种特殊的凸显关系。在言语幽默的制造中,隐喻和转喻所制造的致笑点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幽默效果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所不同。

三、隐喻和转喻理论在《谢天谢地,你来啦》幽默语言中的认知解析

《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之所以能够版的如火如题,获得大家的认可,正是因为嘉宾们即兴创作的幽默语言极富有文化性又富有智慧性,而且具有幽默感。本部分笔者立足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节目中的幽默语言进行认知解析,结构幽默语言背后的语言机制。

1.基于现代隐喻理论的《谢天谢地,你来啦》幽默语言认知解析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书,这一本书正式把对隐喻的研究纳入到了认知科学这样一种新的领域和范畴之中,并明确说出了隐喻在人们日常的语言创造中的重要性。他们强调“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隐喻式的”,说人们头脑中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赵艳芳也在2001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强调几乎70%的词汇意义源自于隐喻。由此可见,隐喻在语言构造中的重要程度,而了解现代隐喻理论对解析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中的幽默语言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崔永元:我特别奇怪!您是作家,您没演过戏,没演过电影,您好像连文艺宣传队都没干过。但是您的书叫《我的舞台生涯》……

郑昊:在战争时期,军人可以拿起枪,他们去抗敌。而我们作家呢,只能拿起笔,笔杆就是我们的刀枪,书就是我们的舞台,所以就是《我的舞台生涯》。

【2011-10-1郑昊《新书推介会》】

上例中,郑昊把作家写作生活比作是舞台生涯,刚一听似乎文不对题,书描述的是自己的作家生活,它是一个范畴域,而舞台生涯似乎舞蹈家的生活,是属于另一个范畴域。但是,郑昊一番娓娓道来的阐述,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那个火热的战争年代,这样的解释可谓入情入理,而且能够让人听了之后会心一笑。郑昊正是运用了隐喻这样一种造句技巧,把笔杆当成刀枪,把书当成舞台。其实,在笑点不断的《谢天谢地,你来啦》这样一种制造言语幽默的方法经常被应用,也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2.基于概念转喻理论的《谢天谢地,你来啦》幽默语言认知解析

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突显的概念事物来代替另一邻近概念事物。尤其是指代在转喻中最为常见。莱考夫和约翰逊将这类转喻划分成以下7类:(1)部分代替整体;(2)生产者代替产品;(3)物体代替其使用者;(4)控制者代替被控制物;(5)机构代替负责人;(6)地点代替机构;(7)地点代替事件。

例:《知青》中咱俩约会出来时有没有看见你?在路上碰到一个嘴歪的人

范雷与吴恩璇的《知青》【2012-5-5范雷《知青》】

范雷诙谐的用转喻的手段指出自己碰到一个什么人,观众自然是心知肚明,不免会意一笑,那能是谁呢,不就是崔永元吗。嘴一歪,坏坏的一笑成了崔永元的搞笑招牌,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而这一幽默正是用崔永元的招牌代替了崔永元,借转喻手法创造了这份幽默。

节目中对概念转喻理论的运用不不少见,除了以招牌代替本人以外,其他的几类,比如说部分代替整体、物体代表使用者、机构代表负责人也在节目中嘉宾的即兴幽默中屡见不鲜的,但虽然出现的次数多,但每次皆因为不同的语境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享受。

四、结语

语言认知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中的幽默语言更是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笑点不断,也不只是在现代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上有所应用和体现,而且对语言认知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语义脚本理论、图示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理论、框架转换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都有所体现,散见于《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之中。

例如,在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上,一次节目中,苗皓钧饰演一个刚从非洲度假回来的儿童节目主持人“鸟叔叔”,助演拿出一幅画着猫的图片让他解释“这是什么鸟?” 苗皓钧先是对猫“鸟”的外貌进行了一番描述,实在想不出什么台词的时候,他说了句:“这种鸟有对隐形的翅膀,必要的时候才会拿出来。”让现场观众乐翻了天。苗皓抓住了鸟的主要特征,有翅膀会飞。于是竭尽所能地描述向鸟的范畴靠拢。他还急中生智借用了一首流行歌“隐形的翅膀”的曲名来描绘眼前的场景,这也是一个致笑点。

当然,《谢天谢地,你来啦》中像这样的应用和笑点还有很多,也许正是因此,这一期节目才成为极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本文通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立足现代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谢天谢地,你来啦》中的幽默语言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解析,以期抛砖引玉,引出对幽默语言的更多认知和解读,从而提高当前节目的幽默语言的幽默度,提高受众享受幽默语言的品味,为更多更好的幽默语言的创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 H. J. Schimid , An Int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寅 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项成东 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上一篇:拼音教学策略及其分析 下一篇:浅谈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