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杨树病害调查

时间:2022-05-24 07:26:16

【摘 要】 通过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采集杨树病害标本,对受病杨树的症状和显微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了9种杨树病害。叶部病害5种,有杨树灰斑病、杨树白粉病、杨树黑斑病、杨树锈病、杨树叶斑病;枝干病害4种,有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杨树木腐朽,杨树癌肿病等。

【关键词】 杨树 病害 鉴定

1 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是由于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就称为林木病害。引起林木病害的原因有生物的(侵染性的)和非生物的(非侵染性的)因素,总称为病原。

生病树木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现象称为症状。一般将显露在树木患病部分表面的病原体如菌丝体、子实体、孢子等称为病症;而将生病树木本身的病变特征如叶斑、叶枯、根腐、丛枝等称为病状。多数林木病害,病状明显,病症不明显。非侵染性病害不表现病症,病毒和菌类质体病害也不表现病症。有些林木病害的病症非常显著,如白粉病、煤污病等。

2 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

2.1 病害标本的采集

不同植物的病害在不同的部位叶片、叶鞘、叶柄、茎、干、枝上显现出不同的病害症状。而且同一个病害的症状是随着病害的发展而变化的。初期症状、中期症状与末期症状往往迥然不同,各有其特征。

2.2 采集和采集后的处理

采集的标本通过鉴定以后,除去作为分离用的标本外,一般都用干燥法或浸渍法进行保存,要求能够尽量保存标本的本来形状。一些微小的可以做成玻片标本,比较难以保存的和特殊的标本可通过多媒体扫描系统或显微系统存入计算机中,制成相应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图像等。

标本采集时应编号并挂上标签,记载寄主名称、采集日期、采集地点和采集人姓名。如果能记下发病情况和林分生态条件就更好。寄主名称对病害的鉴定很重要,最好能写出拉丁名。如果不确切知道寄主名称,可附带采几枝有花或果的标本,以便鉴定。

采得的标本须加整形和干燥,使它大致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和颜色。嫩梢、叶片和苗木标本经整理后,可夹在吸水纸中用标本夹压紧,风吹日晒,并每日或隔1~5日换纸一次,使其尽快干燥。初采的和含水量较高的标本换纸宜勤,以后逐渐延长换纸间隔时间,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枝干病害标本和木质的木腐菌标本可直接晒干或晾干。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病害标本采集的工具

植物病害大多发生在根、茎、叶和果实上,因此所用工具要针对不同的部位,常用的工具有刀、剪、锄、锯等,还有标本夹、标本箱、标本纸、小玻瓶、纸袋、标签和记录本等。

①标本夹是采集标本和压制标本之用,是用木板条做成的长约45cm,宽约30cm的木制夹板。以方便在野外采集时随时将标本压入标本夹中,防止采集的标本失水皱缩;后者适用于标本的集中压制。修枝剪用以剪断植物的枝条。

②小锄头(采集杖)用以挖掘植物的根、鳞茎、球茎、根状茎等地下部分,或石缝中的植物。

③小手锯用以采集木材标本,或锯树枝之用。

④采集袋在采集过程中装新鲜标本材料时使用,是用便于携带的塑料或其它材料做成的袋或包。

⑤吸水纸用以压制标本时吸收植物水分之用,以吸水性强的麻皱纹纸为佳。

⑥手持放大镜用于在野外采集标本时,观察植物特征之用。

⑦野外采集记录本在野外采集时,用于记录植物的产地、生境、特征等各种应记事项。

⑧号牌(标签)用硬纸做成,系于每个标本之上,在野外填写采集人、采集号、采集地等信息。

⑨采集袋:暂存放易脱落的标本,以免丢失。

2.3.2 标本压制

压制是标本在短时间内脱水干燥,使其形态与颜色得以固定。顺其自然,稍加摆布,压制的标本要有叶片的正面,也要有部分叶片展示反面,以便于观察。可以再度取舍修整,但要注意保持其特征。如果茎、根太长超过标本夹的长度,可将茎或根折压在纸上,完后在上面再铺几层吸水草纸,用木夹压紧绑好,植物标本不能在太阳下晒。这样容易变色,压在标本夹内的标本每天要翻倒数次,每次换用干燥的吸水草纸,用标本夹压标本主要是靠吸水草纸,将植物的水分吸干。压好的标本,花、茎、叶的颜色不变。

采到的病害标本,夹在标本夹里,在标本夹的一片夹板上放几层吸水纸,然后放上标本,标本上再放几层纸,使标本与吸水纸相互间隔,层层罗叠,最后再将另一片标本夹板压上,用绳子捆紧。每层所夹的纸一般为3-5张,粗大的标本,上下应多夹几张纸。薄而软的花、果,可先用软的纸包好再夹,以免损伤。初压时标本要尽量捆紧,以使标本压平,并与吸水纸接触紧密,又较容易干。3~4天后标本开始干燥,并逐渐变脆,这时捆扎不可太紧,以免损伤标本。在此期间,要经常更换标本纸。夏季温度和湿度较高,容易使标本发霉变色,标本纸要勤更换。通常前3~4天换1~2次/天,以后2~3天换1次,至标本完全干燥。

3 林木病害标本的制作

3.1 徒手制片法

欲观察受病组织病变,病菌侵入和寄主体内扩展过程,以及埋生在基物内真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等,都需将有关材料切成薄片,进行镜检,徒手切片是最常用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而且节省时间,切成的片子不仅可作临时观察,也可进一步制成永久性玻片标本。

切割一定数量的薄片后,用移置环在浅玻皿中选取合用的材料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即可小心盖片,用吸水纸吸除多余的浮载剂,最后贴好标签,平放于切片板上,待干燥适宜时封固。

3.2 标本的摄影

标本的摄影,通过摄影将病害症状的自然状况记录下来,使用彩色照相还能表现标本的真实色彩,效果更好。

3.3 病原菌的鉴定

对受病植物的症状(粉状物、霉状物、颗粒物等)和显微特征(产孢结构、形状、孢子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的鉴定。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参照森林病理学、半知菌属图解和真菌分类学进行,鉴定到属。

4 结果与分析

4.1 叶部病害症状及病原菌

4.1.1 杨树灰斑病

症状:病害多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初期为水渍状斑点,很快发展成不规则形褐色斑,病斑渐渐扩大,最后中心为灰白色(加杨为多边褐色),边缘为灰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黑绿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堆)。病斑常连成大块黑斑,叶背面无明显界限。嫩梢受侵染后出现黑色梭形斑,其后变黑萎缩下垂。杨树苗顶梢受侵染后,易出现多头梢。

病原菌:本病有性阶段由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东北球腔菌引起。其无性型为杨棒盘孢菌。分生孢子淡褐色,由4个细胞组成,上数第3个细胞最大且自此稍弯;分生孢子盘褐色,开口较大。

4.1.2 杨树黑斑病

症状:该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毫米左右,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后病斑(叶正、反面)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可提早脱落。

病原菌:杨树黑斑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主要是杨生盘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二孢属。分生孢子盘开口比较大,淡褐色,分生孢子梗比较短,分生孢子双胞,无色,上大下小,葫芦状。

4.1.3 杨树白粉病

症状:在叶表面形成白色粉末状物(菌丝及粉孢子)。后期于白色粉层上产生初为黄白色,渐变黄褐色,最后成为黑色的大小不等的小点,此为病菌的闭囊壳。叶片上病斑不太明显,呈黄白色斑块状,严重受害时卷曲枯焦,枝条受害严重时可以扭曲变形,甚至枯死。

病原菌: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球针壳属引起的。闭囊壳黑褐色,球形,闭囊壳外生5~18根球针状附属丝,闭囊壳内有近圆筒形至长卵圆形的子囊,子囊具略有弯曲的柄,每个子囊内含有子囊孢子2个,少有3个,呈椭圆形。

4.1.4 杨树叶锈病

症状:叶背,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出现橘黄色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夏孢子堆)。叶正面,秋初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斑(冬孢子堆)。

病原菌:由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栅锈菌属的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夏孢子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长筒形,棕褐色。

4.1.5 杨树叶斑病

症状:主要生在叶片上,偶尔生在叶柄上,生有褐色近圆形小斑点,约0.5~1mm,以后逐渐扩长成多角形,边缘褐色到深褐色,中央灰色,病斑中散生许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病斑常互相连合成大块斑。

病原菌:由壳针孢属(Septoriasp.)引起。分生孢子器埋生于病斑中,分散,球形,或近球形,孔口稍状突起。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无色,安培瓶状。分生孢子线形,稍弯曲,有3~5个分隔。

4.2 枝干病害症状及病原菌

4.2.1 杨树烂皮病

症状:杨树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主要发生在苗木、幼树及大树枝条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一周后,上部枝条枯死。此后,在枯枝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为分生孢子器。在老树干及伐根上有时也发生腐烂病,但症状不明显,只有当树皮裂缝中出现分生孢子角时才开始发现。

病原菌:引起腐烂病的病原菌有性阶段主要是子囊菌门坚座壳目的污黑腐皮壳菌,其无性型为金黄壳囊孢菌。分生孢子器不规则形,有一个长颈,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形。

4.2.2 杨树溃疡病

症状:幼树时溃疡病斑主要发生于树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时枝条上也出现病斑。植株的干部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呈水渍状或水泡状。通常在粗皮和光皮树种上以水渍状病斑为主,水泡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树种上。病部质地松软,手压水渍状病斑有褐水流出,压破水泡型病斑则有大量带腥臭的粘液流出。病部后期下陷,呈灰褐色,并很快扩展成长椭圆形或长条形,但边缘不明显。此时皮层腐烂,呈黑褐色。

病原菌:该病有性阶段由子蘘菌门、腔菌纲、座腔菌属、葡萄座腔菌引起。无性型为无性菌类的聚生壳菌。分生孢子器单个或数个聚生于黑色子座内,近圆形,有明显的孔口。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至纺锤形。

4.2.3 杨树木腐朽

症状:病菌为害心材。心材初变褐色,渐退为白色,周围生黑线纹,最后朽材变软,不碎不裂,形成典型的白色海绵状腐朽。有时在朽材中沿年轮生有大片菌莫。遇风雨时,常自腐朽部折断,露出雪白松软的朽材。

病原菌:这种腐朽由担子菌纲多孔菌目的火木层孔菌引起。病菌子实体蹄形,形状变化很大,质地坚硬不易剥落。表面暗黑色较窄,边褐色,具绒毛,管孔面大,管口圆而小,1mm间约5个孔,菌髓褐棕色木质,层子不明显,管内有白色填充物,子实层中有刚毛。生在不同树上的子实体形状常有差异(见图16)。

4.2.4 杨树癌肿病

症状:杨树癌肿病又称杨树瘿瘤病、冠瘿病、根癌病和肿瘤病等,为检疫对象。其分布范围很广泛。该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等园林植物的根部和茎部,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同和瘤状物。发病初期呈白色或浅褐色的小圆肿瘤,表面光滑,有点透明感,体软。后逐渐增大,变深褐色,表面粗糙,质地变硬,木质化,并出现龟裂。病株生长发育不良,枝短叶小,植株矮化,叶黄并提早落叶。由于根茎部受害破坏,严重时易造成死亡。

病原菌:标本上未发现病原菌子实体,人工培养基上也未生长。(未鉴定)

5 结语

本论文共制作了9种病害标本。叶部病害5种,有杨树灰斑病、杨树白粉病、杨树黑斑病、杨树锈病、杨树叶斑病;枝干病害4种,有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杨树木腐朽,杨树癌肿病等。

上一篇: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煤矿劳务运行与管理 下一篇:加快和完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