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的生态主义解读

时间:2022-05-24 12:41:04

《弗兰肯斯坦》的生态主义解读

摘要: 《弗兰肯斯坦》是十九世纪初期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雪莱(1797-1851)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品自问世以来,广受关注,对后世的科幻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对《弗兰肯斯坦》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人类掌握了克隆技术的今天,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具有了寓言的意义。本文试图用生态批评理论探讨弗兰肯斯坦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呼唤人类重视地球生态的平衡,保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

Abstract: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best Gothic novels as well as the first science fiction in the moden sense,and it has aroused great interest among scholars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novel from ecological perspective,which is worthy when considering the global focus nowadays 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destructive results of the novel call people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ecology,soci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生态批评理论;生态平衡

Key words: Frankenstein;ecological criticism theory;the ecological balance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17-02

0引言

《弗兰肯斯坦》是十九世纪初期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雪莱(1797-1851)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哥特小说。玛丽・雪莱因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作品自问世以来,广受关注,对后世的科幻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弗兰肯斯坦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醉心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经过无数次的学习,研究和实验,终于利用死人器官创造出了一个身材硕大、相貌丑陋的怪物。但是当他亲手制造出的这个怪物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到惊喜,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恐惧和厌恶,他无法面对这个丑陋的怪物,吓的逃出实验室不敢回去。而这个怪物也离开了实验室,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开始时,怪物秉性善良,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渴望得到人类的关心和爱护,但却处处受到人们的岐视和攻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种种遭遇让他开始憎恨人类和他的创造者,为了报复他的创造者,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设计陷害了女仆贾丝廷,杀死了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并要求他的创造者再给他制造一个女伴。弗兰肯斯坦痛不欲生,决心追捕怪物。最终,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同归于尽。

近年来,对《弗兰肯斯坦》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人类掌握了克隆技术的今天,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具有了寓言的意义。本文试图用生态批评理论探讨弗兰肯斯坦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呼唤人类重视地球生态的平衡,保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

1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美国学者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指出,“如果说女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scious)角度考察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入文本阅读,那么,生态文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中国学者鲁枢元则全面地把生态批评分成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层次。他分析道:“我想,生态学是否大体上可以这样划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在生态批评中,自然生态处于主导地位,但也不可忽略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内部的精神生态。文学的生态学研究就是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着手去探究文学(文化)作品中这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是如何被表达、描写和安排的,进而找出生态失衡的文学文化根源。这也是笔者研究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小说中生态意识的主要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之所在。

2自然生态

生态学认为,人─自然─社会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是走出生态危机的一条根本途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小说的主人公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醉心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盗掘墓地,偷窃太平间的尸体,将其分割和拼凑组合,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借助于雷鸣p闪电,终于让这个拼凑起来的尸体活过来了。这是一种企图颠覆自然规律,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是对自然规律的践踏。然而自然规律是需要被人类尊重的,否则人类将会得到自然的报复。小说的开始描述了一场可怕的暴风雨过程,在这场暴雨中,雷电将距离弗兰肯斯坦家二十码之外的一棵漂亮的古树烧焦了,以至于他大声惊叹从未见过任何东西遭到过如此彻底的毁灭。这大自然给他的暗示,告诫他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企图颠覆自然规律的人或事都要遭到毁灭。与此同时,在小说中,玛丽・雪莱又创作了一个与弗兰肯斯坦完全相反的人-伊丽莎白,她贯注于诗歌的创作,总是陶醉于瑞士家乡四周那壮丽而奇妙的景色-森林,山脉还有河流。她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毫无征服自然的野心,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真与美的象征,与弗兰肯斯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表现出玛丽・雪莱所倡导的人需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热爱自然的生态观。

3社会生态

小说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态并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人和“怪物”的关系上。弗兰肯斯坦将怪物创造出来之后,但却不喜爱怪物 ,而是讨厌这个丑陋的家伙,逃离出实验室,抛弃了怪物。于是怪物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起初他还是十分热爱这个世界的,他躲藏在山里并学会了使用火,并遇到隐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爷爷和一对青年男女,由此受到感动,开始热爱人类社会。怪物白天趁青年男女外出时偷偷帮助盲爷爷打柴,并偷出书来自学了阿拉伯语和法语等各种语言,阅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大量文学和哲学名著,开始渴望艺术和爱情。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语言和劳动。怪物学会使用了火,还帮助盲爷爷打柴,并且自学了语言,这些使得怪物越来越象一个真正的人,怪物虽然是人类的创造物,但也属于人类。但人类却嫌恶他丑陋,没有展现人类所推崇的博爱包容美德,不接纳p包容和尊重他,歧视和攻击他,仍然视他为怪物,这严重伤害了怪物的自尊心,激起了怪物的仇恨,他不禁大呼:“除我之外,所有的人都在休息,或在享受天伦之乐;没人来同情我,我真想把这些大树连根拔起,把周围的一切都夷为平地。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永远与人类势不两立,我还要报复那个制造我的人,是他让我来到这世上遭受了如此不堪的痛苦。”人类对他的排斥和攻击最终导致了怪物的严重心理失衡,使得他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一切美德与善良,开始疯狂的报复他的创造者,伤害无辜的人们,并最终自我毁灭。

社会生态的不和谐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个悲剧故事值得我们反思,并给了我们极大的警示作用。它警示我们要重视当今社会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态不和谐的种种现象,诸如贫富差距,种族问题,性别歧视等问题,人类社会只有互相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博爱万物,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最终的生态平衡。

4精神生态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之间是存在逻辑联系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小说中,自然生态的危机导致了社会生态的危机。弗兰肯斯坦以自我为中心,违背自然规律,认为自己通过科学实验就可以创造出来人,而最终却创造出了怪物,创造出了怪物又嫌弃抛弃他,怪物又因其相貌丑陋又得不到人类的认可和理解,最终走上了弑主愤世的毁灭道路。而人们把对自然生态这种侵犯的观念带到了社会当中也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态的危机。

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就存在着严重的精神生态失衡。他具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从一开始,他创造怪物的动机就不纯,纯粹从个人角度来判断事物,开始创造怪物之前,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个举动是邪恶的,并预测到了毁灭的结局, “在随后短暂而平静的生活中,那些曾经让我兴趣盎然的试验在我的头脑中都变成了邪恶的代名词,这是神灵的仁慈力量在发挥强大效力,但却并没有能拯救我。命运不可违抗,它不可更改的定数注定了我最终的毁灭。”在进行试验创造怪物时,他的精神和身体状况更加糟糕,“每天晚上,身体的低烧折磨着我,而且神经异常紧张,几乎无法忍受;我逃避着周围的人,好像我就是一个罪犯。”

玛丽雪莱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善与恶,人只有压制住自身性格中邪恶的一面,才能够达到精神生态的平衡,不会导致自然地毁灭。弗兰肯斯坦在面对明知没有罪的女仆被判处绞刑时,还信誓旦旦的说“我本打算供出自己所做的一切,但当我接到法官们冰冷冷的答复,听到他们严酷无情的阐释,我欲言又止,因为我这样做,只会被人当作疯子,并不能改变我那可怜的受害者的判决”,甚至说“被害所受的折磨远不如我所受的折磨”,这说明了小说的主人公自身性格的邪恶面已经超越了善良的一面,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5小结

对《弗兰肯斯坦》的生态主义研究对当今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代著名学者安德鲁・桑德斯指出“它的魅力和力量在于它的预见性思考”,“它是对责任和现在被称为‘科学’的知识体系的一种道德上的探索”。小说中的怪物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小说的毁灭性结局提示我们只有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千秋万代的延续。

参考文献:

[1][英]玛丽・雪莱,毛荣贵,朱琳译.弗兰肯斯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2]Glotfelty,Cheryll and Harold Fromm,ed.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薛琴.从生态批评视角看《弗兰肯斯坦》的警世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5]安德鲁・桑德斯,高万隆等译.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谈建筑工程招投标清单的应用 下一篇:远程教育数据分发的软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