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5-24 09:39:56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巩固作用、弥补作用的阐述,侧重探讨了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季羡林老先生在谈到如何学好外语时曾强调:学好外语的关键在于“聪明人用笨办法”――因为如果聪明人用“聪明”办法学外语则基础不劳;笨人用笨办法则可以学会外语;笨人用“聪明”办法学外语就“完蛋啦!”。仔细思考一下,这里所说的“笨办法”指的应是踏实、勤奋、坚持、自制、执著等品质,也即非智力因素。人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强调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和优秀成绩的取得,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殊不知这对学生学业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这也就是笔者在本文中将侧重论述的主要方面。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广义地讲,凡智力以外的其它一切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现在国内一般把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这六种心理因素归于智力的范畴。这就意味着,除了这六种心理因素之外,其余的所有心理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之列,而且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非智力因素范围内。

狭义地讲,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即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具有如下特点:1.指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而不包括诸如热情、豪爽等与智力活动无关的心理因素。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相互的,而非单向作用。3.非智力因素是一个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因素,包括情感强度、情感性、理智感等;第二,意志因素,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第三,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包括思想动机、兴趣;第四,气质因素,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活动的强度两方面;第五,性格因素,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等。

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高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作出较大的贡献。正如达尔文所言:“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目标、需要、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影响内因,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参考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在这里我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机制。它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力强,这有助于促使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智能的发展和发挥。反之,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的学生,则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毅力缺乏等特点。因此,家长不仅要抓孩子学习中智力的发展,还要注意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刻苦、自制的态度、品质,不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韧的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使之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不集中而学业落后,它的主要根源并非智力落后于他人,而是由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三)巩固作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其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反之,如果一任娇气、任性、懒散等消极因素占主要地位,就会造成情绪忽冷忽热,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从而不能巩固或持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弥补作用

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就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简单到复杂的各个智力水平中,都有反映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因子,它们是智慧行为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们不能替代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能力,但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则起着制约的作用。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结论,这一论断已得到西方学者的公认。所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影响作用绝非虚言。

三、注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家庭教育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是终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很大关系。那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

1.注重营造家庭氛围。完整的现代家庭,必须具备充足的智力资源和非智力资源。鼓励得到自信,赞扬得到自尊,训斥得到自卑。切记不能用空洞和不真诚的表扬来“惩治”孩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非智力素质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其情感、意志、兴趣、习惯、志向等方面,同时,应营造知识氛围,促进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动机;应营造和谐氛围,使孩子在融洽、轻松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应有民主氛围,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像一面镜子能从孩子身上得到反馈。

2.加强亲子沟通与正确指导。家长应采取易于为孩子接受的平等对话方式去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则会拉远自己与孩子的距离甚至使其产生隔阂及逆反心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家长们具有时代感,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孩子。家长的所作所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培养孩子优秀的内在品质。

3.善用情境教育。家长除了要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现实情境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例如在爬山时,可以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到达山顶,在领略自然情趣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陶醉感,从而使其获得一种不畏艰辛、付出后的回报感和成就感。家长如果同孩子一起爬山,孩子会受到鼓励,拼命向上爬,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如当孩子看到大海时,家长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领会大海之所以广阔无边,是因为它具有包纳百川的胸怀,一个人如果能拥有像大海一样的胸怀,就能变得视野开阔,所向披靡等。

通过诸如此类的情境式的渗透教育,孩子不知不觉地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意识,进而培养自觉、坚强、心胸宽广等优良品质。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应适时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参加野外生存活动,这样既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又能培养他们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品格,使其磨练意志,学会生存。当然在家中适当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以及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而且,这对他们学会生活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校教育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为教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式、途径,向学生阐明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机制、心理品质和社会文化素养所具有的重要的制约、影响作用,使学生对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获得自觉认识,从而为教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学生自觉发展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教育活动。教师须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以自定目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为内容的自主性教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增强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及时消除尚未定型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及时摆脱困惑、调节抑郁,用健康快乐的心态来面对不同的学习和生活境况。

3.开展磨难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挫折,帮助他们认清困难、挫折与人的成长、成才的关系,使他们懂得人生中的挫折、失败在所难免,“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每个人都应潇洒对待挫折,分析受挫的原因,这样在经历挫折后才会不断进步,进入新境界。另外,教会他们,在计划做一件事时,要学会预料挫折和失败产生的可能和后果,以便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注重发挥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比如,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和发挥自然奥秘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运用语言的情感诱导功能,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教师的语言、表情、目光、行为等,都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对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一个干净利落的手势,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情绪激昂的话语,均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树立其学习的信心――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讽刺挖苦,而是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一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力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由后天习得,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唯其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3]瞿保奎.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钟启泉.终身教育与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1990,(1).

上一篇:幽默背后的荒诞\伤感与无奈 下一篇:小学课文预习教学中的“三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