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胜于雄辩

时间:2022-05-24 09:25:29

在议论文中,确立论点也好,批驳论点也好,都离不开列举事实。事实确凿,以此证明论点,就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第二”又何妨》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议论文,文章肯定“第一”固然好,而对“第二”也应该有积极的理解,从超越的意义看,“第二”尤其值得鼓励。且看文章如下:

“第二”又何妨

季文君

自古及今,“第一”是人们心中梦寐以求的目标。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的确,古今中外,不少仁人志士作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贡献。但是,当我们打开历史这幅连绵的长卷,另一种“景观”却伫立在我们面前――

牛顿并不是开创力学先河之人,却赶超了阿基米德、伽利略,建立了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蔡伦并非造纸的祖师爷,而他的名字却无形地印在了每一张纸上,为后人所传颂;李昌镐并非第一个下围棋之人,但是他的棋艺比之老前辈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第一”诚然可贵,但是“第二”又有何逊色之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的就是“第二”赶超了“第一”。世上本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第一”,然而至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机会去当“第二”。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就在于:有人一味地追求“第一”,对“第二”却不屑一顾;而有人纵然当不了“第一”,也无悔地在“第二”的世界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登攀,最后甚至超越了“第一”。

生活就是这样,重要的不是位序的前后,而是一种超越。苏轼敢于驳郦道元而著《石钟山记》;高维是更胜一筹,一篇《石钟山寻古》洋洋洒洒。前人有前人的勇气和独到之处,而我们这些“人生注定”的“后人”,看来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但我们要站得更高。

“超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打这个动词出现,“第二”这个字眼已不再给人一种若得若失的感觉。那么,作为我们这一代,是不是也可处于“第二”的位置,达到甚至超越“第一”的境界呢?

真的,“第二”又何妨!

“第一”,是指前所未有,具有开创意义,它的价值尽人皆知。而“第二”则往往不引人注意,以为尾随人后,缺少创造性,至多是重复。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二”不只是简单地重复,它还有超越的一面,“第二”可以转化为“第一”,“超越”正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请看历史的另一种“景观”:

1.大科学家牛顿并非力学研究创始人,继阿基米德、伽利略之后,却建立了力学三大定律,由“第二”转为“第一”,对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2.大发明家蔡伦并非创造书写工具的第一人,却能集造纸技术之大成,由“第二”转为“第一”,发明造纸术,彪炳史册;

3.世界冠军李昌镐并非围棋的创造者,却能名列榜首,由“第二”转为“第一”,独霸棋坛,称雄世界;

4.对名胜“石钟山”得名的认识,更是历经千年,由郦道元至苏轼,直至当代作家高维,均是“后人”的认识超越“前人”的结论,最终使石钟山得以科学释名。

事实胜于雄辩。四个确凿不移的历史事实,光照古今中外,使文章《“第二”又何妨》的立论熠熠生辉,不耻人后,敢于超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这就是历史。

这篇议论文列举的事实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贴切、充分,而又有新鲜感。

先说贴切。文章所举的历史人物均是功在千秋、名扬天下的大家,每个人物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各自的巨大成就。然而,文章举他们为证的时候,只选取其中与论点相应的部分,突出他们生平中后来居上,由“第二”跃居“第一”的史实,紧扣论点,令人信服。尤其是“石钟山”得名一例,民间传说以形定名,而文人则以声论名。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说是下临深潭,水石相击,声如洪钟。唐人李渤击石得声,认为由于石质的缘故而得名。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月夜泛舟,发现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声如洪钟。高维是当代作家,他作《石钟山寻古》引明清罗洪光、俞樾等人考证著作,证明“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石钟山确实是一座中空如钟的石山。围绕同一对象,历经千余年,许多专家学者前赴后继,严格考证,不断地由“第二”向“第一”冲刺,终于使石钟山得以科学释名,事例蕴涵的“超越”的精神与论点“‘第二’又何妨”提倡的精神完全相同,有力地印证了论点的正确性。

次说充分。作为论据的事实,总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带有个别性的特征。举出的事实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尚需多方论证。这篇文章所举四例,时空涉及古今中外,人物包括科学家、文学家、棋手各色人等,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不同方面都顾及到,涵盖面广,表明鼓励超越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再说新鲜。观点新,还要材料新。牛顿、蔡伦、郦道元、苏轼、李昌镐等虽然都是大名人,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人们耳熟能详。但是,从由“第二”追“第一”的角度去解读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却是前人很少议及的,所以,在本文中,这些事实读来既亲切又陌生,读者对这些伟大的、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又有新的认识。

议论文中列举事实,绝非“捡到篮里就是菜”。细加选择,以一当十,力求覆盖,贴切、充分、新鲜当是三把衡量的标尺。

上一篇:品经典 第4期 下一篇:请把你的微笑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