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写一部作品只要5秒钟

时间:2022-05-24 09:20:53

毕飞宇:写一部作品只要5秒钟

他最喜欢的城市是银川,没有原因,就是一见钟情。

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奈保尔,因为其文字中洋溢着充沛的激情。

他最喜欢的书是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他说从中能读到尊严、残忍、无奈、软弱、忏悔与宽容。

他最崇敬的人是鲁迅,会用一辈子去读鲁迅的书……

小传

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教师、新闻记者,现任江苏某文学期刊编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那个男孩是我》,中篇小说《上海往事》、《青衣》,长篇小说《玉米》、《平原》等。其中,《上海往事》被改编为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青衣》被改变为同名电视剧。

专访

时间和空间的记忆

北纬32.56 东经119.50 江苏省兴化市 1964年

杨家庄,江苏省泰州兴化地区的小村庄。典型的苏北平原水乡,苇荡、庄稼、夏天的蝈蝈、冬天的飞雪。毕飞宇,成长于此。60年代初,毕飞宇的父亲被打成,从兴化县城机关发配到杨家庄当小学教师。一个很小的村子,父母是村小学仅有的教师,虽然受人尊重,可在村民眼里,他们一家都是异乡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说话方式都与村民们格格不入。尽管那时的毕飞宇说着一口地道的杨家庄方言,可是,总有一种无所不在的疏离感,渗透在他的童年记忆里。

后来,几经周折,毕飞宇的父母调到了陆王村小学当老师。那是一个比杨家庄大得多的村庄。从小就是孩子王的毕飞宇,上树掏鸟窝,下河捉泥鳅,摸瓜摘果,淘气之极,村民们总是宽容地笑笑。毕飞宇的父母喜欢看书,家里收藏了不少的书,周围村庄的知青们老爱往他家里跑,换书、交流读后感。这种氛围就像一颗种子,在雨后初霁的清晨,让9岁的毕飞宇慢慢萌生出文学的梦想。

北纬32.23 东经119.26 江苏省扬州市 1983年

1983年,毕飞宇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这对于毕飞宇来说,是一种全新而又珍贵的体验,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走在扬州繁华的大街上,左顾右盼,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那么的陌生。城市生活让毕飞宇好奇、憧憬、渴望,但真的身处扬州城,他却发现,自己其实很难融入其中。也许是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那种想和人群分离开的愿望在作祟,那种身处异乡的疏离感又来了。毕飞宇更愿意泡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看书,理想、现实,一起交杂,那里,有他真正的自我。

书,一本一本地读;心,一点一点地飞扬,那个和文学有关的梦想,开始发芽、生根,冲破泥土,迎接阳光。毕飞宇尝试着写,想把自己心底那些精彩的瞬间,不管是幻想还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他写诗。为了更好的写诗,毕飞宇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试图用哲学的理性去中和诗歌的感性,以呈现出诗歌光芒四射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让他难以读下去的时候,他意识到,于他心底一个又一个故事而言,诗歌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表达方式。

北纬32.03 东经118.46 江苏省南京市 1987年

1987年,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毕飞宇被分配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当老师。他的学生,毕业后都要成为特殊教育的老师,去教那些教聋哑盲人。那时,毕飞宇的心情是暗淡的,他觉得未来,不应该是这样,应该还有一些更美好、更绚丽的东西让他去体验。每天下班,他就呆在集体宿舍,一叠纸,一支笔,写他的梦想。这让他的心慢慢平静。他发现自己可以用写作去摆脱之前的那种惶惶的状态,去体会另一种幸福和收获的喜悦。

5年后,毕飞宇到《南京日报》当了一名记者。当问及6年记者生涯的感触时,毕飞宇开玩笑地说,当记者最大的好处就是脸皮变厚,之前他是一个害羞腼腆的人,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1993年,也就是毕飞宇当记者一年以后,他在《作家》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那个男孩是我》,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我只写了一个故事

说起自己的作品,毕飞宇说他只写了一个故事:疼痛。“其实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外部,我们的生活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放松、舒展、开阔。介于这样的情况,我写小说的时候,它渐渐就产生了创作的母题――疼痛。我愿意在我的作品中,不管什么样的题材、年龄、性别,我愿意一遍又一遍地书写这个母题。”

从《上海往事》、《玉米》,到《青衣》,毕飞宇充分展现了他擅于揣摩女性心理和描画女性形象的优长。但毕飞宇矢口否认他是“女性作家”,只不过在他的潜意识里,女性更容易展示疼痛。虽然一部作品中,权力和异化都是足以使人疼痛的东西,但是如果通过女性来展现这种疼痛,有可能更震撼,因为女性更敏锐、更让人心疼。

当被人问及是如何创作出那些故事的,是不是生活中有其原型?毕飞宇摇头,他说自己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小说的重要特质就是虚构,就在于灵感的瞬间绽放。毕飞宇强调,他在构思作品上花的时间很少,灵光一现只要5秒钟就足够了。比如《玉米》、《平原》都是在一瞬间决定写的,那一刹那人会处在一种特别的生命感动之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字,把灵感变成汉字。

在家的日子

在家的日子,毕飞宇其实并非如外界猜测那样,是个宅男。大部分时间,毕飞宇都在忙着做一些和写作无关的事情。健身是毕飞宇的大爱,可以一天不写作,但不能一天不运动。坊间传闻之一,由于严重缺乏表演肌肉的机会,毕飞宇夏天总穿无袖的T恤,有一次甚至在饭局上借着酒兴了一回上衣,以展示自己的几大块。不知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毕飞宇挺拔的身材和晒黑的肤色,绝非那种日夜蛰伏书房埋首写作的作家所具备的。

坊间传闻之二是毕飞宇不用手机不上网。是标新立异?还是拒绝同化?都不是。毕飞宇不用手机是真,因为总觉得手机是一种无谓的束缚,多了应酬少了自由。不上网是假,网络是毕飞宇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新闻、球赛、电影……当然,除了网上聊天。

除了运动,毕飞宇对唱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为此专门去学过一年的美声。曾几何时,少年毕飞宇还有着成为一名歌手或者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梦想呢。他说他喜欢那种与人分享过程的感觉,尤其是足球运动,奔跑、传代、射门,整个过程都能与观众、队友、家人分享。而写作,作为一种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非常私密的过程,无法与人分享。

在家的日子,毕飞宇读书,他说他基本上已经摒弃了小说类的书籍,而是更偏爱历史书。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飘浮于生活之上的故事,对他没有吸引力。他更愿意花时间去看沉积在时空之下的那些历史典故,会让人变得睿智。奇怪,一个写小说的人,一个编织故事的人,不看小说。

1秒钟问答

《现代家庭・生活》:婚姻对于你来说,是什么?

毕飞宇:一个家。

《现代家庭・生活》:能说一下你和夫人的恋爱吗?

毕飞宇:追求,成正果。

《现代家庭・生活》: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你和儿子的关系吗?

毕飞宇:陪练。

《现代家庭・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毕飞宇:理解力。

《现代家庭・生活》:如果不当作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毕飞宇:歌手,或者足球运动员。

《现代家庭・生活》: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毕飞宇:等待5秒钟的到来。

《现代家庭・生活》:对理想婚姻的定义是什么?

毕飞宇:平静,以及安宁。

上一篇:“一点点”的瘦身法则 下一篇:邻家女孩变身“MSN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