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研究

时间:2022-05-24 04:36:04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框架逐渐成为主流分析范式,在综合了凯恩斯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及长期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其货币政策分析体系形成了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分析工具,政策目标制多元化的特点。总结研究该学派的理论有助于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政策目标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是在新古典综合派之后发展而成的,其新颖之处在于试图对经济中的不完全性进行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即在单个经济单位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新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模型将垄断竞争和名义刚性融入RBC理论所倡导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之中,既具备了理论的基础又能够很好的刻画现实经济(邵立,2010)。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货币是非中性的;市场波动是因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价格粘性这些不完善性决定的(胡代光,1998)。其主要的分析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并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融合进分析框架。

一、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于经验的总结,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菲利普斯于1958年《1861-1957年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并未对这一关系进行理论解释(王军,2009)。

2.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点是缺乏基于微观基础的理论,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为给定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20世纪90年代,罗伯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短期通货膨胀理论,基于微观厂商的定价机制,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方法推导出该模型,使模型具有前瞻性和坚实的微观基础。然而摩尔和福勒尔研究了罗伯茨的模型后发现,这个模型是不完善的。他们发现通过罗伯茨的模型推导出的结论是不符合现实的,只能得到价格存在黏性的结论,而通货膨胀却没有黏性。

3.新凯恩斯主义混合型菲利普斯曲线

加利(Gali)和盖特勒(Gertler)推导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Gali、Gertler,1999)。他们在模型中假设微观主体中的一部分是采用前瞻性预期,另一部分是采用后顾性预期,并且设定通胀预期和惯性的系数与微观模型的系数密切相关。加利和盖特勒用美国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经验验证,得到一些重要结论:厂商行为的决定方面,后顾性规则不如前瞻性规则的作用强,估计后顾性的因素占0.25~0.4的权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能有效地描绘现实经济的通货膨胀。

4.新凯恩斯主义黏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

曼昆和莱斯认为“关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信息在人群中的扩散是缓慢的”。不同企业对于经济信息的反应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企业获取的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时间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从而信息具有黏性,这种信息黏性可以作为货币与经济动态关系的解释。曼昆认为,信息获取和做出反应的过程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是导致信息不完全的原因。因为获取完全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人们索性不追求获取完全信息,而是只获取对于形成预期最有用的部分以形成自己的预期。曼昆和莱斯将这种行为称为“理性的疏忽”。

黏性信息模型对货币政策结果的模拟,可以准确的刻画货币政策相对通货膨胀的延迟。曼昆、莱斯和鲍尔利用黏性信息模型推导的出的结论是,价格水平的波动率比通货膨胀率更适合作为最优货币政策的目标。在模型分析中假设厂商、工人与消费者的行为因为在确定价格、工资和消费时疏于更新信息而都具有黏性。

二、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最优目标

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模型是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的的工具,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还应该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新凯恩斯主义者通过研究发展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

克拉里达等采用混合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和损失函数研究发现,在相机抉择和规则下,新凯恩斯主义最优货币政策都应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分为灵活的和固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两种。货币政策的影响目标一般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两种。通货膨胀是名义变量变化的指标,实际产出是实际变量变化的指标。同一货币政策对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的影响往往是不同的。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最终是会导致实际变量还是名义变量的的变动和名义黏性的大小有关,也和政策的作用路径有关。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凯恩斯主义者们开始考虑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最优权重问题,大多数的学者倾向于认为通货膨胀的重要程度应该更高,尤其是对于保守型的央行,通货膨胀目标是个比较合适的目标。

2.钉住价格水平目标制

稳定的价格是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价格稳定可以表现为稳定的通货膨胀或者是价格的长期稳定。将通货膨胀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发展成为通货膨胀目标制;致力于维持价格长期稳定的理论发展成为钉住价格水平目标制。斯文森发现由于通货膨胀是由价格水平间接计算出的,将价格水平稳定作为目标,可以消除固定通货膨胀目标带来的偏差,使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比较准确。

3.钉住产出缺口目标制

沃什提出将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定为限制产出缺口的变化,这一政策目标被称为钉住产出缺口目标制。通过将产出缺口所代表的滞后性引入货币政策的分析,沃什得出结论,认为经济中的前瞻性预期不太强烈时,产出缺口目标制使货币政策可以更好的作用于经济变量,所得到的结果将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更令人满意。他将产出缺口目标制与其他目标制比较发现,当通货膨胀同时受前瞻性和后顾性影响时,产出缺口目标制所得到的经验参数将比其他目标制所得到的参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情况。

4.名义收入目标制

麦卡勒姆提出,货币政策应该以名义收入为目标,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使经济的增长与预期增长相一致(高虹,2007)。基于英国的经济数据,麦科勒姆证明这一规则能够保证通货膨胀率小于2%。但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在模型中降低理性预期的作用,则意味着这一目标制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京德尔的研究结果修正了这一观点,表明只要将模型中的央行目标改为混合的名义收入形式,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波动。

三、总结

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理论是当前的主流分析范式,以市场上垄断竞争的普遍性假设为基础,将名义价格刚性、理性预期、不完全信息等核心概念引入政策分析,研究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总体的名义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联系了微观主体和宏观政策,对于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微观主体理解宏观政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虹.新凯恩斯最优货币政策综述[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9-10.

[2]胡代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政策含义和对它的简要评析[J].经济学动态,1998,(2).

[3]邵立.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上海金融,2010,(12).

[4]王军.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进及其内在逻辑[J].生产力研究,2009,(7).

[5]Gali J. and M.Gertler.Inflation Dynamics:A Structural Econ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9,(44):195-222.

作者简介:巩春辉(1987.07- ),男,汉族,河北邢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思想史;何汇溪(1990.12-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监管

上一篇:浅析我国旅游酒店体验营销模式 下一篇:从“公司+农户”到农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