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

时间:2022-05-24 04:09:53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篁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芦沟民间

手艺:造纸

简介: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广为天下所知。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因地制宜,用竹子取代麻用于造纸。

手艺人:杨祚钦

竹麻号子

杨祚钦老人现年64岁,平乐钟灵村人。钟灵村位于平乐镇的芦沟,老人少年时代就和手工造纸打交道也就不足为奇了。1962年春天,19岁的杨祚钦开始在钟灵村的一家集体作坊当学徒。“我只干了半年的学徒就出师了。”杨师傅的话让我颇感意外。

“造纸不是有72道工序吗?你都掌握了?”我问。

“是有72道工序,但手工抄纸的工艺并不复杂,加之我从小在芦沟的竹海中长大,对手工造纸耳濡目染。再说那时人年轻,对什么东西都有一股子钻劲。”

平乐镇福惠街的手工造纸作坊不大,前店后院,前店中摆了几件篁锅、石碓、石臼、榨床等昔日造纸作坊的器具模型以及一些原始的印刷工具,向游人展示简单的印刷术。后院有一口长方形的石制水缸(即纸槽),杨师傅平时就在那里向游人现场演示抄纸工艺――用竹帘从纸槽里将纸浆均匀地轻轻捞起。

“我的曾祖父叫杨金榜,我们杨家自他老人家那代起,祖祖辈辈就以抄纸为生。在过去,造纸的人家叫‘槽户’,1949年以前,芦沟大约有70多家槽户。芦沟的槽户规模都不大,我们家也只是普通的槽户,只请了两个抄纸工、两个揭纸工和一个打杂的,共五人。据史料记载,造纸生产通常的用工标准为‘每槽四人,扶头一人,舂碓一人,捡料一人,焙干一人’,即一槽八人。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大槽户一般请人管理生产,称之为‘管槽’;中、小槽户大都直接经营管理,有的还参加生产劳动,我的曾祖父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他是抄纸的行家里手。但上篁锅(煮料)的那两三天,要请十来个短工,上篁锅时还要唱《竹麻号子》。”

在平乐,杨师傅是家喻户晓的唱《竹麻号子》第一高手,说着,便扯开嗓子唱了起来:

正月里百花齐开放,哟嗬,二呀月燕子上高梁;

三月里阳雀叫头上,哟嗬,四呀月农忙正栽秧;

五月里端阳闹龙舟,哟嗬,六呀月家家晒衣裳;

七月里荷花满池塘,哟嗬,八呀月十五桂花香;

九月里重阳登山上,哟嗬,十呀月丰收把酒尝;

冬月里家家把火烤,哟嗬,腊呀月过年人人忙。

石篁锅

“手工造纸利润薄,劳动强度大,纸工们的苦外人有所不知。去芦沟见识一下那口巨大的石篁锅,你就知道手工造纸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了。”过去,我曾多次深入芦沟实地考察,知道竹海春手工造纸作坊遗址处有一口木质大篁锅,却从未听说有石篁锅。

我们驱车来到了芦沟。对沿途的景观,杨师傅如数家珍,不停地指指点点:这儿是一处造纸作坊遗迹,那儿又是一处造纸作坊遗迹……杨师傅的指点,让芦沟自然风景区充满了人文魅力。在竹海春造纸作坊遗址处我们并未停留,而是直奔石篁锅。

石篁锅离竹海春并不远,因为它的远近闻名,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干脆就叫此地为“石篁锅”,它从前的名字反倒被人遗忘了。石篁锅位于一片遮天蔽日的竹林之中,由于终年缺少阳光,整个篁锅爬满了青苔。杨师傅说,这石篁锅是明代建造的,一次就能煮上万斤竹子,也许是由于石质的原因,这石篁锅煮竹子特别耗柴火,因此使用不久便废弃了。它巨大的体量不仅让我吃惊,更有力地见证了手工造纸的劳动强度。我想,当昔日的纸工们上篁锅、围着它唱起那粗犷的《竹麻号子》时,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上一篇:雄浑贺兰山下多彩的银川 下一篇:开给会议型酒店的三个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