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用“疑”作引

时间:2022-05-24 02:59:29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如何培养并形成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应从小培养,本文从以“读”为本、以“疑”作引两个方面论述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 自学习惯 培养

学习语文,不仅仅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教给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让这种方法成为一种习惯,要把语文当成交际工具,为学生的终身服务。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叶圣陶先生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教’都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如何培养并形成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应从小培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用心思,花力气。

一、以“读”为本,为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寻找规律

现行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从咬文嚼字,从谋篇布局,还是从思想教育方面,都是作品中的典范。一篇文章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的是读;主题的把握,情感的升华,也要靠读;语感的体会,语言的积累,还要靠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以课本为根本,善于从教材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读中思,在读中获取,自己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走一条“自得”之路。

第一步:初读。初读时主要借助工具书,弄通字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大体意思。初读课文,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是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的阶段。

第二步:精读。精读时,教师要善于设障立疑,抓住重点,创造“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技能和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读出情感。如:《珍贵的教科书》就抓住“珍贵”一词来感受体会。《草船借箭》就抓住“借”来入手。

第三步:品读。品读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通过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对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对作者的思路进行感悟,从而达到激活思维,培养构思能力的一个过程。品读时,可默读,可边读边思考,也可互读互议,集体交流,掌握学习,积累语言知识及规律。如:学习《桂林山水》,学生就通过品读,感悟出作者先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继而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也正是这样的品读,让学生仿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排比句,和有关描写家乡或者风景的优美文章。

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就是跟着别人学说话,看别人是怎样把一篇文章叙述清楚的,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我们也可以仿照他们的方法,甚至依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当我们的自学习惯得到巩固了,我们找到规律了,自己便会读了,也会说了,这就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自学能力。

二、以“疑”作引,激发兴趣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必要条件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促其发展思索。我们读文章时,要边读边想,文章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桂林山水》为什么要写出波澜壮阔的大海,还要写水平如镜的西湖,这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通过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如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来比较,更加鲜明地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征展现出来。通过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来比较,就更鲜明地把奇秀险的桂林山展现出来,表达出作者自豪的情感。讲读《鸟的天堂》之前,让学生谈谈对天堂的理解,然后再读题,学生立即就有了这样的疑问:“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鸟的天堂在哪儿?为什么题目会用这个名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很快兴趣盎然进入了阅读之中,在阅读之中思考,很快便将重难点迎刃而解。

习惯常常是在无意中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养成习惯。比如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时,就可以要求学生碰到生字画个圈,优美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划出来,疑难处旁边打上问号……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的体会是:以“读”为本,以“疑”作引。寓方法指导能力培养于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懂得怎样去读书、怎样去创新,最后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自学习惯。

上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造就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激活课堂,让学生学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