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5-24 01:56:49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七个方面阐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

LI Yunsong, LI Xiaojie, MAO Rui

(Zhengzhou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mod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nly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highly qualified technical personnel.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model, curriculum, materials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system elaborates build seve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作为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入将以1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制造业信息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河南 “中原经济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郑汴新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对电子信息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需求。通过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对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现代化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按照“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按照“立足市场,依托行业,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凸显特色”的建设思路;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优质实训基地资源为保障,构建“以能力为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书制课程体系;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定位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作为宗旨,敏锐洞察和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在充分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电力通信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能要求的基础上,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专业职业目标定位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每一环节均对应相应的岗位群:如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岗位群,电子设备安装、检测、维护、维修岗位群等。本专业的职业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2 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对岗位群研讨的基础上,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电子产品的检验与测试、电子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电子产品的设计与材料采购、电力通信技术的施工和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群。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维护、施工监测各个环节的技能需求,能应用单片机等嵌入式开发工具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并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施工维护能力和电子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能通过必要的课程考试获得毕业证书及国家职能资格证书。

3 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车间进校等方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根据岗位群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进行课程开发。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实施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车间进校的生产性实训环节和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环节中去,逐步完善紧密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任务和项目的选择、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环境氛围的建设、教学监控与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形成德能一体、校企一体、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 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调研,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电子企业的生产与设计、销售与服务、操作与维护、技术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的特点,分析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培养该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主体” 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配置。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课程设置要达到基本理论要求,重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三年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能力生长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规律,按照能力递进培养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实施。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素质和技能拓展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之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知识重构,由专业专项能力的培养向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过渡,强调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相互关联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专业模块群体化: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学习循序渐进,理论知识够用为宜,避免过度深入。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重点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核心模块群以及内容丰富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拓展模块群,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应用课程群,以C语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编程与开发、ARM技术作为嵌入式硬件开发课程群、以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力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应用拓展课程群。

(3)实训环节规范化:严格基础型实验实训教学,正确使用实验实训设备,掌握实验实训的基本操作流程,书写规范的实验实训报告,态度认真,数据严谨,能获得必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强化车间进校的生产型实训环节,建立与企业环境相同的生产车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注重产品品质要求,生产规范合格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突出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爱岗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及职业责任感,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4)“双证书”课程普及化:根据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课程教育。例如电子CAD证书、电子产品维修工、单片机应用设计师、ARM嵌入式程序设计师、PCB设计工程师、通信技术工程师等,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 教材开发

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电子产品制造、调试、维修、检测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完善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教材。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必须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6 教学方法

本专业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1)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参与式、探索式、引导文式和仿真式等教学方法,建立并提供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的辅导答疑渠道,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互动。

(3)依托河南省重点实训基地的电子产品制作中心提供的基于电工产品制作工作流程与任务,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开展以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学生创新大赛、电子制作大赛、电子维修服务等,使学生对电子产品制作过程有更深的体验。

7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系为核心、学校教学部门引导、企业行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将社会评价机构、行业企业的评价,与监控等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同学院内部的教学督导、评估与考核、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相结合,以实现对专业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8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才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2(2):27-31.

[2] 王皑.基于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流程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24-225.

[3] 陈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1(4):26-27.

上一篇:德汉科技翻译方法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内容为王的2015 或者是个并不温柔的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