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谦妻子王薇花费上亿

时间:2022-05-23 03:02:39

在中国、东欧、中东和印度这些“新领土”上,私人博物馆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在中国,当公共机构还在试图补上关于当代艺术前沿的一课,那些富有的个体已经在填补沟壑。他们开设博物馆,使得公众能够接触到当今最重要的那些艺术家,使其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学习与教育的场所。王薇在Art Finance杂志2010年Art Power奖的评选中被选为最佳收藏家。49岁的王薇苗条而年轻,她是富豪刘益谦的妻子。

私人博物馆不是什么新名词。比如非凡的古根汉姆博物馆(The Guggenheim Museum)以及盖蒂博物馆(The Getty Museum),还有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The Wallace Collection)和纽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起初都起源于富有的慈善家们自己的艺术收藏。最近几年,非营利性的当代艺术中心多如雨后春笋,从迈阿密一直“生长”到莫斯科。

私人博物馆的独特优势

2011年5月,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上,香港私人博物馆论坛(Hong Kong Private Museum Forum)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首个私人博物馆论坛。与会人士包括30位私人博物馆所有者(或准所有者)。私人博物馆是艺术的新殿堂,它们是充满建筑创新理念的出色产物,向艺术爱好者展现富有的人或眼光独到者对于艺术收藏的热情。

然而,这些博物馆的规模和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当全世界都为当代艺术而疯狂时,私人博物馆再也不是只对行家开放的场所。收藏家中出现了新一轮建造文化地标的浪潮,包括乌克兰的平丘克艺术中心(The Pinchuk Art Centre)、洛杉矶的布罗德艺术基金会(The Broad Art Foundation)、伦敦的萨奇画廊(The Saatchi Gallery),以及雅典的德司特基金会(The Deste Foundation)和阿肯色州的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The 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它们体现着所有者的品味,同时也充满着自由的气息。“私人博物馆不依靠公共资金或是赞助,它‘自给自足’。”英国苏富比(Sotheby)拍卖行的主席、当代艺术的国际专家Oliver Barker说道。

比起公共机构,私人博物馆有自己的优势。在那些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场所,一个展览可能要四年的时间才能成形,而在私人博物馆则只需要几周的时间。在当前公立博物馆的预算大幅缩减的时期,收藏家们直接委托艺术家进行创作。这些收藏家遵循着由梅迪契家族(the Medicis)发扬光大的艺术资助的传统,并且为那些新兴艺术家提供重要的曝光机会。“相比起博物馆,你在私人基金会里能够看到更多前沿的当代艺术品。”Barker说。

私人博物馆的影响力

然而,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之间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收藏家会在那些运营有创见教育项目的艺术中心投资几百万美元。“他们展出的展品经过精心筛选,并且带有收藏家主观的情感。同时,他们又使展览增加了教育以及管理的层面。”欧洲苏富比主席Melanie Clore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展览变得更具有整体性。他们使展览具有了深度。”只要看看位于伦敦国王路的萨奇画廊的访问人数就可以感受到私人博物馆日益壮大的力量。2010年这里举办的展览Newspeak: British Art Now每天吸引4785个访客参观,总共接待访客557,192人次,仅次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梵高展。

这并不是西方独有的现象。在中国、东欧、中东和印度这些“新领土”上,私人博物馆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在中国,当公共机构还在试图补上关于当代艺术前沿的一课,那些富有的个体已经在填补沟壑。他们开设博物馆,使得公众能够接触到当今最重要的那些艺术家。

因此去年在香港举行的论坛很重要。今年5月这个论坛还将在香港国际艺术展举办期间再次举行。论坛由Philip Dodd创立,他是英国当代艺术中心(ICA)的前主管,现在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董事长,公司主要发展中欧文化与商业项目。在过去7年中,他每个月都会到中国来。“我创立论坛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些私人博物馆能够交换展览,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于公共博物馆运作的网络体系。”他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如果私人博物馆开始交换展览,或者是从其他收藏家那里挑选出最好藏品来进行新的展览,这或许会改变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Dodd举了英国艺术品收藏家Charles Saatchi的例子来说明私人博物馆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英国青年艺术家(YBA)是艺术家中第一代受惠于私人博物馆的。当公共博物馆陷入资金短缺的泥潭,它们无法大量收购艺术品。私人收藏家们则适时购买,并且成为品味缔造者。”

“我并不知道我们是否正在改变艺术世界。”伦敦扎布罗多维克茨收藏馆(The Zabludowicz Collection)的创始人之一Anita Zabludowicz说,“我认为我们正在填补艺术世界里存在的一个缺口。我们的目光集中于新兴艺术家,我们给他们平台,使得那些更大的机构来与他们合作。”

一种相似的责任感促使Don Rubell和他的妻子Mera Rubell 18年前在迈阿密创立了卢贝尔家族收藏馆(The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这对夫妻从1964年就开始收藏艺术品,他们的藏品目录就是一部当代艺术史。“这是一种对于年轻艺术家的承诺。只要艺术家不断成长,并且我们买得起其作品,那么我们就会继续购买。”Don Rubell说道,“这样我们展出的就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是一个艺术家的整个发展历程。”

中国的私人博物馆

在上海,私人博物馆的数量激增。“现在中国进入了博物馆时代。”Dodd说道。当西方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着迷的时候,中国本土博物馆的步伐却跟不上。那些非常富有的新收藏家便适时出现了。“这些人已经赚足了钱,现在进入了文化领域。他们的行为背后受到爱国心的驱使。”Dodd继续说,“他们希望教中国认识它自己的近代史。他们受惠于促使中国发展的历史之风,同时,他们也想参与到重新定义中国、亚洲、甚至全世界的过程中来。”

47岁的地产开发商戴志康就是这些收藏家之一。我们在卓美亚酒店(Jumeirah hotel)见面,那是戴志康所拥有的大型建筑群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毗邻的喜马拉雅美术馆(Himalayas Art Museum),美术馆占地23000平方米,将于5月份开幕。“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全新的事物。”戴志康说,“我们是先锋。政府不懂文化和当代艺术,所以责任就落到了私人收藏家身上。开设这些博物馆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目标是要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提供学习与教育的地方。”戴志康明白收藏家们需要互相学习:“收藏家们互相交换想法和经验很有好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重要。“当我告诉西方的朋友们我们把博物馆建在了超市中,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想法。但是艺术和商业的作用是交互的,我们会双管齐下。”戴志康说。

王薇在Art Finance杂志2010年Art Power奖的评选中被选为最佳收藏家。49岁的王薇苗条而年轻,她是富豪刘益谦的妻子。他们的博物馆“龙的博物馆”(Dragon Art Museum)将于今年11月份在浦东开幕,博物馆造价3100万美元,由王薇担任馆长。而据悉,夫妇二人投入到收藏的资金超过20亿元。“私人博物馆的水准将会与那些顶级博物馆――比如说泰特美术馆(The Tate Gallery)和大都会博物馆(简称The Met)――齐平。”王薇说。在即将到来的论坛上,王薇希望可以“鼓励其他收藏家继续开设这些机构,因为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印尼华人Budi Tek在2011年被Art+Auction杂志评为最有权力十大人物之一。他是雅加达余德耀博物馆(Yuz Museum)的创始人,现在正在上海建造一座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

就像Dodd说的:“如果中国收藏家与Rubell夫妇共同努力,就更有可能使得西方了解过去30年中国的艺术,这比起等待两个公立博物馆来做这件事情要现实得多。”那么,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崭新世界吗?“或许我们正在走出公立博物馆时代,回归到私人博物馆时代。”Dodd沉思着。时间将会告诉我们答案。可以确定的是,香港国际艺术展上的私人博物馆论坛反映了一个变化趋势,那就是欣赏艺术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对于热爱艺术的公众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上一篇:大模内置无网体系外墙外保温构造与施工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的学习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