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翻译硕士(MTI)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5-23 10:40:24

日语翻译硕士(MTI)模式的探讨

日语翻译硕士(mti)模式的探讨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由此设立。经过几年的招生和努力,翻译硕士也由大众的不了解、怀疑学位的专业性及质量,发展到现在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赖度,招生试点也不断扩大。在此大环境下,日语翻译硕士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相较于英语翻译硕士,其招生点、招生人数尚少,培养经验亦不足。本文将从日语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出发,接着阐述日语翻译硕士的内在问题,最后进行日语翻译硕士模式的探讨。

一、日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

近1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日语研究生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院校为1070所(含民办高等学校在内,普通本科755所,独立学院315所),其中,设立日语专业的大学已经达到385所,三年制高职或大专攻1169所,目前开设日语的学校已经达到200余所。以本科学校为例,与1999年的150余所和2005年的256所相比增加幅度惊人。[1]论文联盟

日语研究生教育也快速发展。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术型硕士)点由1999年统计时的22个,增加到了2011年目前的67个[2]。其中,北京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个;东北地区有如吉林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等11个;上海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等5个;江浙地区有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在内的10个;山东有山东大学等5个;天津有天津大学等3个;湖北、湖南各有3个;福建、广东各有2个硕士点;四川、重庆各有2个;河南、陕西各有2个;河北、山西、内蒙、广西各有1个。不难发现,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东北地区、上海、江浙地区,仅这四个地区的硕士点就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博士点由2002年的3个增加到了2007年的约15个,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5个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下的洛阳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2个博士点,再加上以应用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等为一级学科、开设日本语言、社会、文学、文化方向的博士点8所。[3]。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开始设立翻译硕士(mti),截至2011年,日语翻译硕士点有21个[4]。其中,北京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2个;东北地区有大连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等7个;江浙地区有浙江工商大学等3个;河北、山东各有2个;天津、上海、广西、贵州、山西、各有1个。

日语翻译硕士21个硕士点与学术型硕士67个硕士点相比,前者还不到后者的三分之一。对照英语翻译硕士,其硕士点137个与学术型硕士点165个相比,相差并不大。可见,日语翻译硕士尚处于尝试阶段,不少学校仍在观望。

二、日语翻译硕士的内在问题

如前说述,日语翻译硕士尚处起步阶段。以下,笔者将围绕日语翻译硕士与学术硕士区别以及日语翻译硕士的招生对象这两个方面来阐述日语翻译硕士的内在问题。

首先,最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它与现有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术型硕士),尤其是其翻译方向的教育有何区别,即其设置的意义何在的问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是“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显然,其设置是为了培养高级日语翻译专门人才。因此,与学术型硕士,尤其是学术型硕士的翻译方向应有明确分工。日语翻译硕士应是培养高级翻译口笔译实践工作的硕士教育,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向应是理论、学术研究的人才。如不能最终实现这样的分工,在目前日语翻译硕士的社会接受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易造成日语学术型硕士质量高,日语翻译硕士质量低的错觉。

其次是招生问题。这一问题可分为招生对象和数量的问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有“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鼓励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这一点值得注意。一方面,翻译是一项需要实践和经验累积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人选择重返校园学习,他们的目标更明确。以往的偏理论、学术研究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不太符合有日语翻译实践工作者的再学习需求。

但是,需要停止工作,花两三年的时间去学习,对在职者来说是一重大决定。即使是招生规模较大的英语翻译硕士,有过工作经验的人仍占少数。如笔者所在的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级英语翻译硕士29人中,仅约4人有过工作经验,并且他们之前均非从事翻译工作。日语翻译硕士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社会人士,尤其是日语翻译从业人员,尚有待观察。

三、日语翻译硕士模式的探讨

1.注重质量与品牌建设。

保证日语翻译硕士的质量,将日语翻译硕士建设为一个口碑良好的品牌,这对日语翻译硕士的发展的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翻译品牌的建设,许钧(2010)提到“品牌的树立,有利于翻译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认可,有利于提高社会对翻译的认识,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翻译报酬偏低的状况,有利于全面提高翻译行业的地位”[6]。

注重日语翻译硕士的质量,对于日语翻译品牌建设有重要影响。一来需要高质量生源的保证,不可盲目扩招。二来需要招生点的重视,避免某些学校把翻译硕士当成挣钱的工具。三要给予必要的师资的保证,教师应有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和翻译实践经验。

2.注重技能培养与特色发挥。

既然是要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日语翻译硕士的技能培养就须与学术型硕士相区别。在方向及课程设置上,在日语口笔译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强项来设置。对此,可借鉴香港的大学的培养经验。

转贴于论文联盟

如:浸会大学翻译课程主要培养传媒翻译;城市大学以法律翻译与科技翻译为主;中文大学则以机辅翻译为两年制研究生班的主攻方向;理工大学除法律翻译外,还有商务翻译等非文学翻译项目;岭南大学则以文学文化翻译为特点。[7]

可见,日语翻译硕士方向设置,也可开设一些特色方向。如:中日贸易及双边关系摩擦时有发生,在法律专业较强的学校的日语翻译硕士点开设日语法律翻译专攻就有很有特色。

3.注重与产业及市场的关系。

日语翻译硕士培养应该处理好与翻译产业及市场的关系。

许钧(2010)提到,一方面,在市场中,如果某个商品或某项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得不到真正的认识,那么这一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就得不到提高,整个产业或者行业部门就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市场规律和翻译产品在市场中的流动状况,这两种情况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致命的。[8]

如何让日语翻译硕士这一“商品”在日语翻译市场中卖出好价钱,这是在日语翻译硕士培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招生是扩招还是将学术型硕士名额分一部分出来,需在了解市场之后慎重决定。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市场需要,也需要深入考察。

4.形成内部有效的管理机制。

日语翻译硕士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差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探讨硕士教育的管理、改革时忽视它。因此,对于日语翻译硕士,从政策的制定、实施到实际的培养,及与产业的接轨,更需有效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管理。要使教育部、招生学校、具体落实培养的学院等各方相互密切配合并做到信息畅通,而不是各自为政。

日语翻译硕士作为日语硕士教育的新起点,对其模式的探讨必然离不开传统的日语学术型硕士。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为翻译硕士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是它们有应该是相互区别的,这样才能保持各自的特色、共同发展。日语翻译硕士培养需要注重质量与品牌建设;需要注重技能培养与特色发挥;需要处理好与翻译产业及市场的关系;需要形成内部有效的管理机制。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一篇: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下一篇:浅谈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内语言学习关键期研究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