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

时间:2022-05-23 08:39:39

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

摘 要: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明确防控主体、运行体系、机制建设、防控结点四大要素,从系统角度构建其防控体系,加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作,通过制度、技术、方法等多种途径,遏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腐败行为,降低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

关键词:科技计划 廉政风险 构建要素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F2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76-02

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因素存在于科研规划、科研立项、项目执行、项目验收和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科研工作者、科技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不良行为和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保障科技计划管理中的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和干部成长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国内文献简述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渐渐增多。葛平(2010)分析认为,项目审批是廉政风险的关键环节,存在着人员风险、程序风险以及体制机制风险,应该从排查确定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推进制度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责任落实等方面加以防控。张臻(2011)认为,虽然系统内部评估对于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有积极意义,但是透明度和监督力度不够,难以达到外部监督的效果。王江(2012)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时间节点风险、项目过程管理风险、经费的预算和管理风险等四个方面,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管理中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分析。张东(2013)提出,要加强科技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实行科技计划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模式。逐步加强中期检查,从执行质量、进度、财务支出等方面跟踪控制,尽可能地降低财政风险。孔庆深(2013)提出,要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预警管理制度建设。以提升抗风险能力为基础,强化廉政思想教育的制度;以甄别廉政风险等级为重点,强化廉政风险区域的制度;以规范风险监控为关键,强化从严从实的制度;以考核修正廉政风险等级为手段,强化等级转化的制度。

二、国外经验借鉴

1.健全的制度和法规保障。美国从科技计划的管理程序到相关机构,都有法律法规或制度约束,保证了科技计划实施管理的规范性。科技预算、科技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估、知识产权管理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德国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项目审批制度,由政府提出研究框架,经过申报、审查、评估等环节,政府组织专家委员会研究审批,期间大量的工作由中介组织负责。

2.美国重视科技评估工作。美国科技评估机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会科技评估机构,二是州政府科技评估机构,三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美国的科技评估工作中,对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都很受重视,但不同评估机构的职能不同、评估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评估结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评估的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承担人的评价结果不好将影响所在单位日后申报项目的机会。

3.欧盟注重监控、评估与审计。欧盟从1984年开始实行科技框架计划,从项目立项生效开始,项目委员会就启动对项目的监控,整个监控覆盖了项目团队的分工、变更到项目进程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善的监控机制。欧盟已形成较完善的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评估机制,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予以规范化。欧盟主要是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完成科技计划的审计管理工作,第三方机构的行为受到法律约束,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4.发达国家重视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政府如果是资助或出资者,则不直接组织验收工作,一般由社会咨询评估机构(独立的中介机构)来实施。在验收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研究内容,其评价目的及方法有所不同,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结题评价科学、严谨、可靠。

三、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作者认为,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是由防控主体、防控运行体系、防控机制建设、防控结点四大要素构成的(见下表)。

1.防控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为代表的科技计划管理机构和人员等。政府是资金下达和监管部门,涉及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和科技管理人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科研最重要的主体,涉及到直接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间接为科研服务的管理人员、监督和管理科研经费的财务、监查人员等;中介机构是指由中介组织进行的科技计划的立项、监管、评估的科技中介机构。

2.防控运行体系。即五个子体系:第一,查找识别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科技管理人员发生腐败行为的各种可能性的一种分析和推理。第二,分权防范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关键,建立分权制权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权力规范、安全运行。第三,监督控制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内部制衡。第四,预警处置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重点环节,通过对腐败迹象的及时提醒、严肃处置,把腐败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五,保护激励体系是防控腐败风险的重要工作。是保护和激励科研及管理人员勤政廉政,规范权力行使,树立正确导向。

3.防控机制建设。即加强与完善五个机制建设:包括监督管理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纠错整改机制、责任追究机制、预防教育机制。这五个机制与五个运行体系相互作用与配合,以其达到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最终目的。

4.防控结点,即建立“三道防线”:前期制定预防措施、中期加强监督管理、后期处置风险等。采用阶段性的防控理念及思路,将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降到最低。

四、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实施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制度建设在科技计划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科技腐败风险的查找、防范和预警处置等都要通过制度来实现和促进,离开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就不可能建立起科学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包括对科技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系列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如科研人员和单位信誉制度,科学家信誉制度等。在建立制度时要注意:一是要增强制度的完备性,使各项规定形成完整的体系,使之无隙可乘,真正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二是要增强制度的操作性,设计时要对可能出现的违背制度的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约束办法;三是要增强制度的实效性。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令不止的,及时严肃查处,维护制度的权威。

2.健全网络平台,规范工作流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工作流程。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运用网络平台技术、规范操作。具体包括:一是严格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管理。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专家评审,形成专家评审把关、行风监督员和纪检组双重监督的管理机制。二是严格项目立项管理。除了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外,还需要签订项目廉政合同书。三是严格项目经费管理。利用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平台,对所有在研项目的进展进行跟踪、查询和全程监控。四是严格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对科技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实行进展评估;在项目验收过程中,由高校院所的专家,以及科技、财政、纪检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验收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组织验收评审会,对项目进行验收。

3.开展诚信教育,严守职业操守。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道德教育和信誉管理,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措施督促他们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对于那些不遵守科研伦理道德、违背科研诚信的单位和人员,通过严格的惩处措施和舆论监督,使其难以在学术界立足。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无论是科研人员、科技管理者,还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都要加强法制观念,加强诚信教育,严守职业操守。

4.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积累经验。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没有以往经验可循、没有固定模式可依,这就要求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所以,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来破解难题。一是在工作载体上创新。在把握廉政风险防控的总体要求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工作载体,形成各自特色。二是在方式方法上创新。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防控腐败风险,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实现网络监督、快速预警、流程监控、刚性约束。三是在落实措施上创新。按照内部防范与外部监控、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专防专控与社会参与、科研主体统一管理与部门垂直管理、纪委组织协调与部门具体实施相结合的要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因素存在各个科研主体和科研环节之中。需要建立健全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基于系统角度从制度、技术、方法等多层面加强防控运行体系、防控机制建设,建立“三道防线”,有效遏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各种腐败行为,进而提高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沈阳市事业经费项目“沈阳市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葛平.项目审批环节廉政风险分析及治理[J].中国监察,2010(4):44-45

[2] 张臻.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 王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J].中国基础科学,2012(01):33-36

[4] 张东.辽宁省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思路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7):34

[5] 孔庆深.浅谈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改革与开放,2013(4):40

[6] 潘慧.部分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科技,2011(11):91-93

[7] 黄宝中,李莲靖等.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36-138

[8] 陈启杰,吴治富.欧盟重大科技项目的监控机制及其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5):78-80

[作者简介:秦丽娜(1964―)女,大连人,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创新与公司治理;刘尚舒(1990―)女,沈阳人,沈阳工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责编:李雪)

上一篇:铁路机务部门节支降耗考核激励机制的探讨 下一篇:生态灾害与环境风险制约旅游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