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逸高洁――浅析雪景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2-05-23 05:17:31

冷逸高洁――浅析雪景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摘 要】雪景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生命体验。雪月空明是禅的空灵澄澈;清冷孤寂,则是文人的自我期许。画家画雪寄托自己超凡脱俗、迥然高蹈的志趣,也借此表现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

【关键词】雪景;山水画;禅境;审美

中图分类号:J2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14-02

隆冬时节,大雪纷飞。雪是冷寂的,给人以凄凉的感受,雪是洗涤心灵的,让人去除世界的喧嚣。雪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文景观。中国哲学认为,世界由阴阳二气构成。《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万物皆阴阳化生。阴阳消长,万物资生,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冬季万木凋零,象征着逆境、四季、生命的终点,又蕴含着新的生机。雪纯净洁白、寒冷、清净,化为水,滋润万物。在绘画史上,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范宽、元代的黄公望、当代的于志学都是画雪名家。在文人看来,画雪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生命体验。

一、雪中禅境:雪月空明

《庄子・知北游》云:“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而精神。”古人认为雪色洁白,晶莹剔透,象征着纯洁,乃世间至纯之物,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虚静”心灵。

对禅来说,雪是空,是无,是无心清净、不加装饰的本色世界,是无尘土的净界。禅宗认为,人性本清静淡泊,无欲无念,然而业障攀缘,顿生妄念,使人失却本真。去除染污,必归心悟,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尚“自然”与“本色”,清净空灵。禅宗颇喜欢雪的意象。“冷月照孤心,雪国住涅”。唐代高僧百丈怀海(720―814)说:“至如今,心如虚空,学始有所成。西国高祖云:雪山喻大涅。此土初祖云:心心如木石。”皑皑白雪荡涤,在冷寒境界中涅超升。有位僧人问镇州万寿和尚:“如何是迦叶上行衣?”万寿说:“鹤飞千点雪,云锁万重山。”有僧问:“什么是摩诃般若?”青耸禅师道:“雪落两茫茫。”禅境就是物我俱忘、一片清净的雪国。

雪给人带来永恒的宁静。谢灵运《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唐司空曙《过胡居士睹王右丞遗文》:“旧日相知尽,深居独一身。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琉璃世界,一片静寂,深心独往,孤意自飞。雪给人带来心灵的怡然。白居易有诗云:“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馆舍小亭闲望》)。中晚唐诗人受禅宗影响,追求一种清、寒、幽、寂的气氛。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飞雪飘飘,万籁俱寂,渔夫遗世独立,空旷、幽静的寂寥景象。雪是一个涤濯污秽的纯净世界,又是一个空灵澄澈的世界。

素有“诗佛”之称的诗人、画家王维(692―761年)善画雪。王维爱画雪,是要追求那雪之后的寒意,今从传其所作的《雪溪图》中可见出“雪意茫茫寒欲逼”的特征。王维还曾画《袁安卧雪图》,为人所称道,得心应手,意到便成,出于自然,表现出率意天成的品格。

范宽(?―1031年)的雪景足称高格,现从其《雪景寒林图》仍可见出雪意中那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卷》,画山涧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远山相映,在清晖中浮动,幽寒宁静。雪为白,白为无,白雪提供了一片空无的世界。

禅宗认为,万事由心,以生命的本源之水,洗涤心灵的杂念,去除外在的追逐,还内在心灵的真实。在宁静洁白的雪中体悟禅意,得到精神的超脱与自由。这本源的生命,就是空灵澄澈的雪的境界。

二、文人画雪:清冷孤寂

文人画家喜欢画雪,雪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和隐喻。早在《诗》中就有以“雨雪”言情的传统。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楚辞以“雪”隐喻正直的士大夫理想遇到的挫折。如“桂棹兮兰ぃ郾兮积雪”(《离骚》)。恽南田云:“雪霁后得天寒木落,石齿出轮,以赠赏音,聊志我辈浩落坚洁耳。”

宋画尚意。绘画不仅是对眼睛所见自然实景的直接描绘,也是画家内在生命、心绪的呈现,山水画成为“情绪性的风景”。北宋画家宋迪曾创“潇湘八景”,便有“江天暮雪”。政治上失意的士大夫,被流放、谪贬到阴雨绵绵的潇湘地区,寒天暮雪,自然环境的悲凉、仕途的挫折、理想的破灭、凄凉的景象,促使他们开始关注绝望和衰亡的主题。“江天暮雪”成为失意文人群体心境的独白。

在宋元文人画中,没有了惊涛骇浪,没有了高山大川,在平淡优美的景致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而纯净、高洁的雪景正可契合文人落寞失意的心境。白雪连绵,荡尽污垢,在雪意阑珊中,使画家不落凡俗,从而保持坚贞、自存高迥。画雪反映了画家的超越世俗的情怀,清寒之雪景还表现了画家的远思。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云:“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塞气象。”

元四家中黄公望(1269―1354)善画雪,其作于八十岁之时的《九峰雪霁图》尤佳。“九峰”者,多峰也。山如冰凌悬倒,境界超迈,琉璃世界。大雪初霁,山峰静穆地沐浴在雪的拥抱之中。山峦以墨线空勾,天空和水以淡墨烘出,以稍浓之墨勾画参差的小树,山峰下的树枝如白花一样绽放,笔势斩截,法度谨严。雪是冷的,但在大痴看来,却有玉的温润、玉的灵透。正是空山云影,暖雪生香。在这样清冷的世界中,使人体味到清香四溢的境界。

文征明(1470―1559)作于1532年的《关山积雪图》道:“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其拔高孤绝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万山飞雪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曩于戊子冬,同履吉寓于楞伽僧舍,值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然寄情明洁之意,当不自减也。”在文征明看来,王维、李成等人的雪景山水图“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而他自己则是“寄情明洁”,表现出一种努力祛除“红尘”污染的自我肯定与期许。因此画中的雪景,早已不是“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的直接描绘,而化成了一种自我的表白,宣示他经历挫折之后仍能坚持“明洁”之情操的骄傲。

《雪渚惊鸿》是陈淳(1438―1544)晚年的作品。这幅画将雪渚惊鸿不粘不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日画雪,画心中之雪,招高天之凉意。惊鸿灭没之状,皑皑白雪,有山村隐约其间,寒溪历历,雪坡中有参差芦苇,一片静谧澄明。

石涛题画跋云:“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绘画不仅是技术,而且是画家心灵的呈现。啮雪一团,如同吞下一团洁白的雪,培养一颗高旷通灵的心灵。文人画雪,不在雪之形与质,而是以冰雪之心灵――高旷澄明之心去体验、感受万物,感发人之精神。

在中国画中,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雪是自然现象,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对象。禅宗追求的荒寒之境界,搅动着中国画家的心绪。雪景山水画是文人的低吟浅唱,是人的内在生命光辉照耀的心灵世界。画家将冷寂孤寒境界化为画境,寄托自己超凡脱俗、迥然高蹈的志趣,也借此表现自己的宇宙情思和生命情调。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美]姜斐德(Alfreda Murck).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蓝承铠:论雪景山水[J].新美术,2003(1).

作者简介:

王陶峰,硕士,河南伊川人,现为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课题名称:“冰雪山水在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及现状研究”,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2D015。

上一篇:神韵飘逸 富贵满堂 下一篇:试论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