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在学生历史自主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

时间:2022-05-23 03:17:02

浅议教师在学生历史自主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

在江苏省颁布并执行“五严规定”的情势下,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只有教师积极参与、全程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需要教师激发和维持,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需要教师培养,自主学习的效果更需要教师评价。

历史 自主学习 教师

江苏省四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五严规定”)强调: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集体上课。这就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无独有偶,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强调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自主学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早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已经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可见,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放任不管。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借用钱梦龙老师话来说:“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自己作为指导者的职责……真的很难想象课堂会出现什么局面。”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参与指导的,历史自主学习当然也不例外。

一、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需要教师激发和维持

1.自主学习的动力需要教师激发

动力的来源可以有很多,公认最好的当然是兴趣。但是,一开始就对历史自主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教师也可以另辟蹊径,先尝试激发学生的其它动力,然后让他在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适度的紧迫感就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教师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当今知识爆炸这一现状入手,告诉学生“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是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势必将被淘汰。

教师也可以从小处入手,结合江苏省“五严规定”的颁布,分析他们面临的形势。“五严规定”指出,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天家庭作业总量不得超过2小时,且严格禁止组织任何年级学生节假日集体上课。在“五严规定”出台之前,学生的课外时间鲜能自由支配,不是在集体上课,就是有大量的作业。现在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了,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也就成为了拉开学生差距的重要因素。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的学生,势必会比那些不进行或者不会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好的进步。对面临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生而言,一个新的战场已经铺开,相信不战而降不会是他们的选择。总之,自主学习势在必行,学得早、学得好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教师适当地指导,让学生产生适度的紧迫感,可以推动其开展自主学习。不过这种动力毕竟不是长久的,还是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更加愿意开展自主学习,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是别的什么也取代不了的。

2.自主学习的兴趣更需要教师维持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生对这门课有了兴趣,就会愿意持续地去钻研它;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兴趣需要激发,也需要维持。

如果说最初更多的是紧迫感和焦虑情绪使学生从事了自主学习这一行为,那么这种兴趣和行为都是不能长久的。而要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关键之一就是教育心理学所强调的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即所谓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满足,而如果这种成功又受到了鼓励和表扬,就更强化了这种感受,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推动人们再次去获得成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是非常期待教师对自己的肯定的,哪怕明知自己已经有了进步、获得了成功。教师如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用发展的眼光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就能大大提升、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在内心真正认可自主学习,并成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性评价并不排斥指出错误,而是要把错误当成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关键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获得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但他们对成就感的需求却是一致的,特别是暂时后进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学习给予肯定和鼓励。

魏书生说过:“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不应是扼杀学生的兴趣,而是要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的同时,真正认可自主学习,并长期坚持、从中获益。

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培养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技能,它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高中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习惯于依靠教师的指令去被动学习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更注重“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何况,历史知识本身就浩瀚如海,教师在课堂上讲完课本知识尚且不易,“授之以渔”也就只能偶一为之了。

既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天生,后天又未得以好好培养,那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都是无从下手,若盲目行事,也是事倍功半,这并不是我们乐见的,也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借助模仿来学习他最早的功课的”。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类更大量行为的获得是通过示范、观察、模仿的途径进行的。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能很快入门,关键在于教师从一开始上课时就要给学生一种可模仿的“模式”。以高中历史第一堂课——必修①第一单元第1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话,恐怕很多人会直接从课本第4页开始阅读,但是教师却不会这么做。一般的做法是:

1.带着学生看章题,了解本章的中心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结合章题看节题,了解本节的中心内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章节关系(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3.结合节题看子目,明确子目与节题的关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

4.结合子目看内容,明确哪些是背景、原因?哪些是经过、结果?哪些是作用、影响等此类;

5.结合板书形成知识结构;

6.结合课后的“本课要旨”明确本课的重点难点(依个人习惯,也可以放在第四步做)。

在接下来每一课中,教师也实行相同的模式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模仿、进而熟练掌握、甚至内化改进,不仅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还会从整体上把握一节的内容。

至于对整章内容的把握,也需要教师总结出可供学生模仿的知识结构。

上一篇: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