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学习的路标

时间:2022-05-22 10:17:12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学习的路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导读课文能力,加入了一系列导读材料,包括单元提示、课文导读、(课文中编者穿插的提示)等,它是编者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教学目标的显性展示,更是学习该单元、该课文的“路标”,把握好它,是引领学生学好课文的关键。

1 单元导语的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开始前都有“单元导语”(又叫“课前提示”),从最初低年级的一两句到中年级的一段话,直至高年级的两三段话。细细阅读文字,首先感觉到的是语言的生动、亲切和意义表述的明晰、形象,而且语言非常贴近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其次是语言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再次是内容的整体性,既有对整组课文内容的总体介绍,又有对课文的情感导向,还有对导读方法的指导,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最后是导语的导行性。字里行间透射着鼓励学生怎样去动手探寻、去思考积累等阅读实践引导。单元导语虽然经过编者的精心构思与谋划,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但在教学中却容易被教师忽略。如何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价值,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让其对每一个孩子能充分发挥指引作用呢?

1.1 从导语中读出目标定位点。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都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对于整个单元来说,目标导向显得举足轻重,它将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发生决定性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单元导语的目标内涵,引导学生达到目标。可通过引读、自由读等形式阅读,反复揣摩,理清单元主题、内容重点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研读单元导语,对单元主题、内容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能更加明晰,若能如此全局在胸,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感到更有方向,更有兴趣,也更会得心应手。

1.2 从导语中挖出主题升华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形式编排的,是将主题内容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文章组合,形成一个主题单元。语文学习就是一个体验与感悟的过程。通过以单元为单位的主题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多篇经典文章的过程中集中感受主题内容相同及同一主题内容不同文章写法的特点,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要领。开篇课文是学生体悟单元主题内容、挖掘单元主题的关键一课。教学时应研读单元主题,挖掘单元主题升华点,以引领整个单元的价值观。

1.3 在导语中找到学法折射点。越到高年级,单元导语就越长,呈现的内容也越多,已由对单元整组课文内容的总体介绍和整组课文的情感熏陶逐步渗透到单元整组课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引是单元导语的又一大特色。

“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部分导语。很明显,编者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体会语言优美句子含义、提出问题来讨论三个方面的学习方法都在导语中体现出来,给予了学法的指导。

“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这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语。教材编者强调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要体会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试着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记录观察中的发现。教师在指导整组课文的学习时就要把学习、体会作者如何观察作为重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2 课文导语的链接

从三年级上册教材开始,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人教版教材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要求,提示语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

2.1 从主题上链接:单元主题是这个单元的主旋律,略读课文是本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新课型,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将单元主题深化,直至内化。因此,许多略读课文前的链接语,也紧紧围绕精读课文展现的主题。

2.2 从体裁上链接:“《女娲补天》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夸父追日》讲的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这是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这篇略读课文的导读语。这两篇课文在体裁上都属于借助想象和幻想来征服自然的神话传说,在学习《女娲补天》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进一步通过自主阅读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3 从学习方法上链接: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读课文前的课文导读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领。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假如没有灰尘》的阅读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新型玻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可是你知道吗?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灰尘,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默读下面的文章,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再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大家可以发现,导语里明确指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讨论交流。导读内容总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与讨论,碰撞出新的观点与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导读的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导语提出的问题,同时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开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2.4 从情感上链接:课文导读中那些承上启下的链接语也不应忽视,它们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是对前面学习的课文的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顺势而导的学习方案,由前课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如“下面的一篇童话会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几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父亲的。再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像这样的课前导读,教学时可以将价值取向的引领作为研读主题,深入文本内涵,展开热烈讨论。

上一篇:“校协联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 下一篇:探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