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逆红钱欣赏

时间:2022-05-22 09:49:43

广大红钱收藏爱好者都知道,“背逆(或称逆背)”现象在新疆红钱领域算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因此背逆红钱也受到不少泉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其实,由于古代劳动人民铸钱均为手工作业,差错现象实属难免,钱币背逆现象在中国古钱史上早就出现了。秦始皇为统一货币而选择方孔圆钱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影响的产物,中国方孔圆钱从秦、汉、唐到明、清两千多年的货币留有不少的背逆钱币实物,尤其是唐、宋、清时期的钱币现存实物种类多、数量大,其背逆钱币发现的数量自然也较多。只是由于明代以前所铸的古钱背少有铭文,铸造工匠如果有意或无意将钱模旋转90°、180°、270°后铸造出来的钱币并不影响方孔圆形钱币的整体效果,因此铸造出来的钱币是否存在背逆有时难以断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发现的不少唐宋花穿、对角穿等钱币可以肯定的说均为背逆现象的产物。至于清代各朝钱币背逆现象就零星的在中央及各地铸钱局时有出现了,只是没有像新疆红钱那样将背逆现象发展到了极致,更没有像部分背逆新疆红钱有批量的实物存在。

因此,就背逆现象而言,新疆红钱不是中国古泉中最早者,更不是红钱所特有的现象,但新疆红钱将背逆现象发展到极致却是不容置疑的。背逆红钱不但品种多,而且数量大,个别品种甚至有批量、“成规模”铸造之嫌疑。近年来,关于背逆红钱背逆现象的研究讨论文章越来越多,有些问题许多泉友及收藏爱好者仍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仅就笔者收藏的部分背逆红钱介绍与此,以求同道共赏。

乾隆通宝

图1:钱径25.0mm、厚1.4mm、重4.8g。背逆(顺逆)90°,小“乾”阔“隆”,“乾”字中间“曰”部缺横呈“口”状,“乞”部横短,小“ㄗ”生“隆”;双点方头小“通”;“宝”冠缺点。背满文维文离穿连缘。少见之品。多被认为系光绪四年(1878年)阿克苏局补铸。

图2:钱径25.2mm、厚1.3mm、重4.4g。背逆(顺逆)90°,大字阔“乾隆”,乾字“乞”部长横,大“ㄗ”隆;双点方头“通”,但“通”字首点极小;长“宝”。四字接穿连缘,字距俩俩较近,布满钱面,几乎致钱面没有空隙。背满文维文离穿连缘。维文五点中第3点缺如,第四点较小。

图3:钱径25.5mm、厚1.4mm、重4.5g。背逆(顺逆)90°,大字阔“乾隆”,乾字“乞”部长横,大“ㄗ”隆;双点方头“通”;长“宝”。四字接穿连缘,字距较近,布满钱面,几乎是钱面没有空隙。背满文维文离穿连缘。维文五点中第3点缺如,第四点较小。

图4:钱径25.0mm、厚1.3mm、重3.6g。与图2、图3基本一致。

图5:钱径25.2mm、厚1.3mm、重4.4g。背逆(顺逆)90°,大字阔“乾隆”。乾字“乞”部长横,末笔钩较高;大“ㄗ”隆;双点昂头升“通”,但“通”字首点较大,次点却极小;长“宝”。面文四字连缘。背满文维文离穿连缘,五点维文清晰,排列工整。

图6:钱径25.0mm、厚1.1mm、重3.8g。背逆(顺逆)90°,大字阔“乾”,但“乾”字“乞”部上窄下宽,与图2-4有别,小“ㄗ”隆,隆“生”部撇特长;双点方头升“通”,但首点较图2-4较大;“尔”宝宽“贝”。背满文接穿连缘,维文连缘,但维文尾部离缘。与图2-4有异。

图7:钱径25.2mm、厚1.3mm、重4.7g。背逆(顺逆)90°,与图6基本一致,只是“通”字头部因流铜原因变形,且背左有一小星。

图8:钱径25.3mm、厚1.3mm、重4.6g。背逆(顺逆)90°,与图6、图7基本一致。

图9:钱径25.0mm、厚1.0mm、重3.5g。背逆(顺逆)90°,大字阔“乾”,但“乾”字左右两部分间距较大,右钩内收,异于常品;中“ㄗ”隆,隆字缺笔;小三点方头“通”;“尔”宝“小”部缺笔为两点,右足长而连隆,左足较短。背满文较粗离穿连缘,维文接穿离缘。较少见之品。

图10:钱径25.1mm、厚1.2mm、重4.4g。背逆90°,大字粗笔“乾”,但“乾”字钩画特粗;中“ㄗ”隆,隆捺笔特长连缘;大三点方头小“通”;“尔”宝宽“贝”短足。背满文、维文均较小。

图11:钱径24.9mm、厚1.0mm、重3.4g,背逆90°。大字阔“乾”,但“乾”字钩画与通字头部相连;大“ㄗ”隆,隆捺笔特长连缘;单点伸头省笔大“通”;阔贝宝。四字接穿连缘,字距俩俩较近,布满钱面,几乎致钱面没有空隙。钱背磨损严重,满维文不清。单点省笔通,极少见。

图12:钱径25.5mm、厚1.0mm、重3.5g,背逆(顺逆)180°。中字“乾”,与上述各品写法有异,小“ㄗ”长捺隆;单点方头“通”;长“宝”。四字均接穿连缘。背满文离穿连缘,尾部特粗,维文接穿连缘。钱文书写与背逆90°者风格明显有别。多认为同样系光绪四年(1878年)阿克苏局补铸。

图13:钱径25.3mm、厚0.9mm、重3.1g,背逆(顺逆)180°。钱文与图11稍有异,中字“乾”,“通”字多处省笔,走部缺笔;小足长歪“宝”。“乾、宝”离穿连缘,“隆、通”接穿连缘。背满文离穿离缘,维文接穿连缘。

图14:钱径25.5mm、厚1.0mm、重3.6g,背逆(顺逆)180°。钱文与图12、图13均有不同,中字“乾”钩稍粗,单点小“通”通点较低;小足长“宝”。“乾、宝”离穿连缘,“隆、通”离穿离缘。背满文离穿连缘,维文接穿连缘。

图15:钱径25.1mm、厚1.1mm、重3.7g,背逆(顺逆)180°。大字阔“乾隆”,乾字“乞”部长横,中“ㄗ”隆;粗双点方头“通”;长“宝”右足长而粗,左足短而细。“乾、隆”离穿连缘,“通、宝”接穿连缘。背满文、维文接穿连缘。

图16:钱径24.9mm、厚1.2mm、重4.4g,背逆(顺逆)180°。中字异“乾”,“日”部缺笔呈“口”乾,中“ㄗ”隆;粗双点方头缺笔“通”;长“宝”尔缺左点。“乾”离穿连缘,“隆、通、宝”接穿连缘。背满文、维文接穿连缘。一钱面文四字竟有三字缺笔,较为少见。

道光通宝

图17:钱径26.0mm、厚1.7mm、重5.7g,背逆(顺逆)180°。正背穿缘均无。“道”连缘,余三字离缘。俯角头单点“通”,长“宝”足联“光”。背大“新”阔“十”,左右满文接穿离缘。有人研究认为系光绪十二年(1886年)库车局代刚刚成立的宝新局所铸,具代铸和补铸性质。

同治通宝

图18:钱径24.8L、重4.0 g、红铜质,阿克苏局当十平钱。方头通,小字小满维文。特殊之处是:背文“当十”及满、维文左旋(反逆)约20度,而背穿、缘却无任何左旋迹象。系同治初年(1862年)阿克苏局所铸。

光绪通宝

图19:钱径25.7mm、厚1.2mm、重4.7g,背满、维文库车库十红钱,背逆(顺逆)180°。无钩“光”、长头“通”。系光绪朝库车局所铸。

图20:钱径24.1mm、厚1.5mm、重4.4g,背逆(顺逆)180°。朱氏父子认为是光绪十五年阿克苏局为宝伊局代铸。

图21:钱径24.2mm、厚1.2mm、重4.0g,背逆(顺逆)180°。

图22:钱径25.3mm、厚1.1mm、重3.2g,背逆(倒逆)15°。阔“通”、阔贝“宝”。面穿右下角出纹(可能为流铜所致)。较为少见。光绪十二年后年宝新局铸。

五、光绪丁未

图23:钱径25.5mm、厚1.2mm、重3.9g,背逆(倒逆)接近15°。钱文大字。系光绪三十三年(1907即丁未年)库车局代迪化宝新局铸本朝红钱。

收藏体会:笔者收藏新疆红钱多年,根据本人所见实物同时参考泉谱所载图片认为:

(1)、行用红钱背逆现象几乎发生在道光八年以后,道光八年之前所铸背逆红钱极为罕见。所见实物多为道光八年及以后各年所铸,而且主要集中在光绪朝所铸本朝钱币和补铸的前朝钱币;

(2)、道光、咸丰、同治各年号背逆红钱稍少,且多为背逆180°,而90°、270°及其它角度者相对较少;

(3)、光绪朝所铸本朝或补铸前朝的背逆红钱情况比较复杂:补铸的“乾隆通宝”背逆红钱较多,“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较少。“乾隆通宝”背逆90°、180°者多见,270°及其他角度者较少;道光、咸丰、同治各年号红钱背逆180°者偶见,90°、270°及其它角度者较罕;所铸本朝“光绪通宝”红钱背逆180°者稍多见,90°、270°及其它角度者较少见;

(4)、由于光绪朝补铸的“乾隆通宝”红钱背逆90°、180°者以及所铸本朝“光绪通宝”背逆180°者存世量较多,有批量生产之嫌疑,所以有泉友认为二者系当时工匠“有意”为之,而其它各年号如道光、咸丰、同治及其乾隆、光绪年号其它背逆角度者均为“无意”为之。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需要进一步探讨证实。

上一篇:民族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 下一篇:辽代四神纹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