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真到“意”切

时间:2022-05-22 08:33:17

水墨之余,感悟众生,得之于“情”,绘之以“意”,做到情真”意”切,保持国画的趣味性,常学多思,我的画室里挂着一副对联:学而知不足,思而求蜕变。我愿意做个中国人物画的爱好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让艺术拥抱生活,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画家简介

黄黎军 福建莆田人,199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翁振新、翁开恩、吴克强教授,福建美协会员。其笔下人物画作品以古拙真趣见长,以深情视觉关注身边的芸芸众生,作品曾获“魅力冠豸”全国中国画大赛二等奖;“黄慎奖”全国中国画大赛三等奖,作品被龙岩和三明市政府收藏,两巨幅作品被福州国宾馆收藏,并悬挂大厅;并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协入选收藏。

性格当中,我是个散淡之人,散淡之人幸有散淡国画陪伴;我亦是个多情之人,多情之人幸得多情笔墨寄托,让我得以在喧嚣城市摆脱市井,觅得一席自在。柴米油盐,倒也安逸,干湿浓淡,却也自得。洪惠镇老师说:我们无法做一个为艺术而生活的人,却可以做一个让艺术拥抱生活的人。我就属于后者。

工作之余爱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常感动于陌生人,他们鲜活的外像不自觉让我产生探索触摸他们内心的冲动,于是这也成了我执着水墨人物的初衷,水墨人物可以让我更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动,表达或人事变迁、造化无常,或悲欢离合、寒来暑往的平凡生命群体轨迹。

画人物画最先碰到的门槛是造型,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在新时期的变革是以人物画造型为核心的,人物画的变革是以人物造型的改革即表层抽象化和符号化为标志。这种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强力改造曾使人们为之耳目一新,却也容易昙花一现。信息的洪流很快地占据个体的审美意识,成功者的审美图像无处不在,个人的造型探索变得笨拙而艰难,生活中那些鲜活的个体在转化为图像造型的过程当中如何被自己的语言翻译,每一位画者都在挣扎。纠结于造型语言的的构建,开始忘却初衷,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滋养了惰性,容易堕入图式的深渊而无视生命的鲜活,让绘画成为程式化的重复,逐渐失去乐趣。周京新老师的比喻比较接地气:画里需要造型,就像菜里需要“盐”一样,绘画语言如果缺乏造型因素的主导,就会像菜里没有盐一样乏味。齐白石先生云:“形贵在是与不是之间”这需要画者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从“他形”转为“我形”,个中转换知易行难,袁武老师语:人物写生需竭全身之力,“情动”则“意动”,“意动”则“形动”。在不自觉中完成对对象的造型翻译,我想这应该是人物画的至高境界。

美术史上的巨作,周思聪和卢沉的《矿工图》今年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完整展出,无声的画面我却听到了撕心裂肺,我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略带变形的人物形象如洪水般冲垮内心的堤坝,蔓延到展厅的每一寸空间,我想该是怎样的感动驱使他们用数十年时间去创作这组鸿篇巨制,从年轻到衰老,从健康到病痛;该是怎样的感动让他们笔下的人物造型如此深刻,如此夺人心魄。我想这应该就是“情之所至,意之所归”吧!

上一篇:生源下降影响下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思... 下一篇:海滨邹鲁 魅力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