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议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

时间:2022-05-22 08:13:03

琐议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通假字的讲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认识和解释一些字例时,容易混淆。当然,中学语文课本里也存在着一些古今字、通假字解释有误或不适宜的现象。下面就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一些字例进行分析,看这些字例在课本中分析解释是否合理可取。

一 误把通假字、同义字作为古今字解。下面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愚公移山》(九年级·下 第23课)课文中的 "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被解释为"惠"同"慧",古今字,当"聪明"讲 。即"惠"字是古字,而本字当为今天的聪慧之"慧"。先看"惠",《说文解字·叀部》中:"惠,仁也。从心从叀。"从最早的金文看这个"惠"字的上面部分像一个纺锤。下面是一个心的象形,因此可以看出这是在专心纺线,本义即是"专心纺线"。

又看"慧"字,《说文解字·心部》中:"慧,儇也,从心,彗声。" "儇"就是"聪慧"的意思,同义相授。从《说文解字》提供的古文字来看,"慧"字从心,从手( )像是在用一只敏捷的巧手纺线,并且在用心的纺,故有聪慧之义。这两个字看似都有纺线的意思,但是它们表现的却不同。"慧"表现一个人心灵手巧,引申之为聪慧;而"惠"则是表现对事的态度,用心专一,既有仁惠,又有今天的贤惠之义。所以两字的意义不同。

"惠"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的出现的例子《左传·成公二年》中:"周子有兄而无惠,不能辨菽麦。" 释为"聪明,有才智"。《列子·汤问》 "甚也,女之不惠。"中释为:通"慧",聪明。《辞海》中有解释①:惠,仁慈;《诗经·小雅·节南山》:"昊无不惠,降此大戾。"惠,也有给人以好处,如小恩小惠。解释④《后汉书·孔融传》:"将不早惠乎?"通"慧",聪明。查得两字意义上没有联系,只是"惠"通"慧";它们不能当古今字来讲,而当是通假字,"慧"是"惠"的假借义。"惠"是"慧"的假借字。

二 误把古今字、同义字作通假字解

在课文《三峡》(八年级·上 第26课)中,有这样一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课文中解释"阙"(quē)通"缺",中断。同样在课文《出师表》(九年级·第24课)中有"必能裨补阙漏。"被解释为"阙"(quē)通"缺",过失,缺点。

查据这两个字的解释,《汉字源流字典》引《说文》释:"缺,器破也。从缶,头省声。"本义为'残破'。从"残破"的意义引申为"缺点,不足"。当然,这是无可争议的。

又见《古汉语常用字典》第一义项释"阙"为:皇宫和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史记·扁鹊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第三项解释为:豁口,空隙。《水经注》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两项都释为本义。第四项解释为(quē)缺,缺点,过错。《与山源绝交书》中:"有弛慢之阙。"此项当为引申义来解释。

第五项用作使役动词,读曰:jué(掘),挖掘。《左传·隐公三十年》中:"若阙地及泉。"这和解释,则在改变读音的条件下,改变词的词义、词性。[3](p206)

而《辞海》第二义项解释①"阙"通"缺"缺点,错误。《左传·成公二年》:"其晋实有阙。"②空缺,亏损,《左传·昭公二十年》:"过器氏,使华寅肉袒执盖。"杜预注:"阙,空也。"《礼记·礼远》:"三五而阙。"孔颖达注疏:"谓月光亏损。"以上解释都是在"残缺"的意思上引申的。

阙(quē)通"缺",不当。"缺"是器破,有缺口;既而可以比喻为"缺点、缺失、缺口、不足";阙是"两相对之建筑的空缺",一样可以表示"缺点、缺失、缺口、不足"等。甚至引申用作使动动词:"若阙地及泉。",使地"阙",使地"空缺"。

所以两字的词义在"缺点","缺失","缺口"上是相同的。因此不能解释为:"缺"通"阙"这种说法。

三 误把字形和意义有关的字当古今字解

选自于《世说新语》中的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 第25课) 有"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这个"不"字在课文中同样被解析为"不"同"否"。 是否、不是、不能,否定副词,用在句末,兼表疑问语气。

《说文解字》解"不":"不,飞鸟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这个意思很明晰了。"否"《说文》解为:不也。从口,从不,不亦声本义为否定。

又《汉字源流字典》说"《说文》析形不确"。"不"的甲骨文中的字形好像一朵倒置的花萼,由花为开而引申为表示否定的"不"。同时古"不"又读

fǒu(否),借作"否 "又为"借"义所用。

《辞海》解释"不"(读fǒu)同"否"《汉书·于定国传》:"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不?"陶潜《游斜山》:"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解释"否"第一项:不,否定。《左传·襄公三十年》:"吾得见与否在此岁。"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不"与"否"同义,但用法有别。

第一、"不"与"否"在语法上用法不同,不表示一般的否定意义,同时"不"字的后面可以跟及物和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9](p264)例如,《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战国策·赵策四》:"老妇不闻也。" 还有"不"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形容词或动词。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有谁敢怨。"

第二、"否"字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字相对,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如:《战国策·齐策四》:"'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否"字还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中或句尾,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因此,"不"与"否"不能解释为古今字。

通过对古今字、通假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的追溯,来解释和辨明古今字与通假字的相关问题,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上一篇:吾师心 心师目 目师象物 下一篇:浅析职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