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风险管理

时间:2022-05-22 02:42:29

银行资本风险管理

[摘要]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当前金融风暴,我国银行业将何去何从,如何针对当前发展形势制定应对策略,该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是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过程中用大量的实证分析对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进行客观描述。同时也需要根据规范分析,对金融危机对国内外银行的影响做出理性判断。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本文,利用大量统计数据和规范的政府分析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危机影响对策

第一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

1.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发挥着存款保护功能、风险管理和防御功能、业务经营功能和业绩考核功能。资本金管理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际银行业,具有与生俱来的风险,资本金管理必然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脆弱性、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资本金监管历来是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而此次金融危机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监管提出了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影响,长期积累起来的金融风险问题开始出现。而商业银行放款形式似的商业银行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刻不容缓。

分析美国监管模式的弊端和银行防范金融危机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在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上,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当如影相随,并且银行的作为在现代金融监管中不可一日缺位。”在近日召开的“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证券市场法治建设论坛”上,很多专家认为,尽管当前中国银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基本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在金融危机肆虐并已累及实体经济之时,我们急需根据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防范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

银监会主席介绍我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当前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刘明康说道:“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银监会迅速成立专门应急小组,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是建立外币金融资产风险盯市制度。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跟踪市场形势,按日逐笔逐户对以高风险国际金融机构为交易对手的金融资产损失进行重估,加强对境外行的风险管理。同时要求各行及时计提减值准备,最大程度保障债权人权益;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和披露。要求各行建立与银监会的日常沟通报告机制,指定高管及时向银监会报告外币金融资产风险情况。同时要求各行及时、持续、真实地向客户披露外币代客理财业务盈亏状况,以及此次全球金融动荡给本行经营及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三是与欧美及周边有关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监管协调,稳定市场信心;四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先后就困难企业贷款重组、小企业贷款、并购贷款、支农金融服务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09年初,银监会又对有关信贷监管政策和要求进行调整,提出了银行业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措施。主要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涉农类贷款实行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和考核政策,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鼓励实施贷款重组,对受危机影响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信贷资产转让,合理配置信贷资产;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业适当突破存贷比;以及支持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和消费信贷保险保障机制等。

1.2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功能

银行业八举措应对金融危机:蒋定之提出,对此我国银行业不能掉以轻心,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在加大银行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工作。他表示,银行业已制定八项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一是要求银行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坚决限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二是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建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专题会议制度;三是对外资银行进行快速排查,对母行受危机影响的外资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提示;四是与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大额出境资金的特别监管,明确大额出境资金的事先报告制度,重点关注资金变相外逃情况;五是建立流动性压力应急预案,对遇到流动性管理压力的外资银行,银监会将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实施救助;六是与其他部委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七是要求银行完善外币金融资产风险盯市分析制度,及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八是对风险进行充足拨备,提升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3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必要性

盟讲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传投3000亿欧元基金:法国巴黎4日将召开欧盟小型首脑会议,法、英、德、意4国将共同商讨欧盟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有欧盟官员建议效法美国救市方案,成立3000亿欧元的欧洲救市基金。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报道,荷兰财政部亦提出成立欧洲储备基金拯救欧洲财困银行,要求各国拨出其国内生产总值3%,但德国已表明反对成立类似基金。而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2日否认其政府有此提议。法国总统呼吁全球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举行峰会,提出加强|监管资本主义“,以取代自由放任主义。德国总理默克尔接受德国《图片报》访问时表示,无论银行的行为“是否负责任”,她也不赞成向银行开“空白支票”另外,欧洲央行2日继续向金融市场注资500亿美元,英伦银行亦在网页上宣布注资100亿美元,瑞士国家银行则说有13间银行竞投该行提供的90亿美元、

1.4此次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挑战

中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博士说:“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升级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趋势日益凸现。这对我国持续多年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工业生产显著放缓,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资产市场持续低迷。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从出口行业传导至与出口相关的原材料、加工、运输等众多行业,从沿海发达地区扩散至内地边远地区,从中小企业蔓延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经济正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艰难的时刻。

由于国内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还不深,加之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监管当局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经济的反映,经济出了问题,金融肯定要出问题。目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国内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业务拓展看,在经济下行、市场趋冷、信心受挫的情况下,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支付中介和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发挥受到很大抑制,无论是公司信贷、个人信贷和贸易融资等一般性贷款业务,还是公司负债、同业负债等对公负债业务;无论是POS消费、服务、托管受托、结算清算等支付类业务,还是QDII、外汇投资、结构性产品等财富管理业务,市场拓展都更为艰难;从风险防范看,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叠加作用下,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呈现出系统性、连锁性和突发性的特征与趋势,包括行业风险、信用风险、利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银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渊;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超常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第二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2.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分类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形成除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风险外!还跟我们的政治体制$银行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等有很大关系"。政府干预"政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及由此形成不良贷款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拥有百分之百产权的独资企业!政府是国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由于政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还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这三重身份成为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现实的便利条件"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都担负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任"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本地的银行有责任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政府信用!通过信用担保等形式!引导银行向政府或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最后十有八九无果而终!当企业与银行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以牺牲银行的资产来保护地方企业!有时甚至为当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提供方便"同时银行分支机构领导与当地政府联系紧密!易于接受和认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2.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缺乏对风险的系统管理,体现在观念、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上;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上也明显落后,如VAR方法、信用风险模型和RAROC的使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是量化管理和国际监管.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参照国际监管标准,加紧建设内部评级体系,发展风险管理的量化技术,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现状,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而造成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粗放式经营,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国有企业高负债运行且效益差,金融机构的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金融业尚未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局面等。中国加入WTO将给我国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这包括:市场份额将下降,优良客户将减少,贷款行业风险会发生转移和变化,人才竞争压力增大,零售业务将受到冲击,由于我国银行将受很大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会更加暴露,因此,提升我国银行竞争力将刻不容缓,为了提升竞争力,我国银行应该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2.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商业银行更多的是被当作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监督机制。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才使银行自身的治理问题受到普遍关注。1999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加强银行机构的公司治理》和2002年6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使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成为全球和我国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具有诸多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特点,并由此决定了其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构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是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对策性思路的基础。

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和银行监管框架问题——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完善监管当局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根据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给出各类风险的定义,指出了各类风险近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表现。针对风险监管,本文设计了包含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在内的监密框架,并提出了持续监管的措施。

2.4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提出的警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强烈动荡。宽松的次级贷款条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由于资本市场的隔离墙作用,我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受到次级贷款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是我国的信贷市场在某些方面有着与美国相同的特征.因此详细分析此次贷款危机的原因及警示作用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地现实意义。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强烈动荡。宽松的次级贷款条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由于资本市场的隔离墙作用,我国的宏观经济并没有受到次级贷款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是我国的信贷市场在某些方面有着与美国相同的特征.因此详细分析此次贷款危机的原因及警示作用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地现实意义。

第三章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3.1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国际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监管也相应也不断变革。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监管当局进一步认识到银行监管改革的重要性。纵观全球,银行监管呈现出诸多全新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间业务是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受到广泛重视的一项业务,但此业务在我国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入WTO后,在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各银行间的竞争会更多地体现在中间业务上,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民的必然选择。本文对中间业务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做了阐述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局限性做了分析,认为应从观念上转变对中间的认识,以多种方式增强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中间

3.2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及制约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外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南京爱立信的“倒戈”被业间普遍视作现时中外银行直面交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竞争的加剧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严峻。在传统业务市场竞争惨烈、利润

趋微的今天,积极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也因之变得尤为迫切。在此背景下,风险小但收益颇丰的中间业务自然成为未来国际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对比地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问题也因此显得意

1994年至1998年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在6.7-9.6%之间,仅占美国银行业1990年平均水平的22.66%。而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外资银行中间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则呈明显的快速上升趋势,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早已由1980年的22%上升到1996年的39%。1997年美洲银行中间业务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4%,花旗银行为51.8%,大通银行则更高达52.7%;而我国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开展最好的中国银行,其中间业务服务收入占比也仅为17%。中外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拓展方面差距明显(如图1)

不难得出结论:从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量来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明显占优;从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结构来看,中外商业银行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收入主要源自传统业务收入,对存贷款利差收入过分倚重,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而具有零风险或微风险、稳定性较强、灵活多样等特性的中间业务,正逐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随着央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国内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大幅缩水,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的入世却又使得外资银行在业务种类、客户对象和地域范围等诸多方面所受的限制越来越少。中资银行目前面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内部,还必将在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受到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对中间业务市场的争夺上。因此,在国内金融业未彻底对外开放前,中资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强化管理、优化产权和组织结构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创新业务品种、拓展服务范围、巩固。

3.3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银行业带来了深重的影响,也影响着中国的金融银行秩序。此前,中国经济已备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动、全球经济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际因素和自身经济发展过热、自然灾害和通货膨胀等国内因素的双重压力。金融旋风突袭,无疑更使中国经济处境雪上加霜。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业重新整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金融业在开放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从中国来看,必须及时追踪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掌握国际金融业整个脉络,实现在动荡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应依照审慎原则稳步发展本国衍生品市场,适当调整国内金融经营和监管模式,加快混业经营步伐,并适时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同时,利用有利时机参与国际证券期货业并购管理重组,获取先进金融机构的核心技术资源。经济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会反过来越来越多地影响银行。上半年一大批好的企业,好多都在下半年急转直下,有些甚至是全行业的亏损。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很好的警示。反观这一次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就在于部分银行的经营管理背离了审慎原则。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过程中,从事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放弃了银行业一贯坚持的审慎信贷标准,不关心客户的信用记录,不注重贷款的还款来源,过度看重抵押品市场价格,甚至出现住房贷款的"零首付"。同时,投资银行的高杠杆融资,以及证券化资产的过度衍生,又助长了银行次级贷款发起和分销的授信经营模式,放大了房地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泡沫风险。对于我国银行业,由于我国银行在西方金融机构发行的不良债券上风险敞口有限,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审慎,次贷危机虽然会使中资银行损失掉今年的一部分利润,但不会伤及资本金,因而,对于银行后续经营不会产生过大影响。

第四章;政策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应对危机,要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应对危机时,应该认识到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要有灵活性。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要意识到事态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处理方式要有灵活性。其实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前几天的判断是根据前几天的条件,现在的判断是根据现在条件作出的,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中,都是很正常的。从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的角度看,关键是要提高经济金融的微观上的灵活性,对价格、市场供需变化的适应性,而不能在价格、供需、制度设计上注入过多的刚性。

4.1构件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微观基础

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应对危机要求提高对本国货币、市场和对中央银行的信心。保持币值稳定,实行灵活的汇率,保持本国货币兑换上的信心,提高经济应对各种冲击的适应性。定期对本国经济进行评估,对经济中的风险因素提早警觉,加以研究,准备预案。虽然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很多批评,但其每年对成员国定期进行的包括“第四条款磋商”在内的监测机制,是一个对经济进行“全面、定期体检”的有效方式。

加强信用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在银行业监管方面,应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的分离,能有效防止风险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使得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降低。因此要把信用风险防范作为当前银行业主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加强境外投资业务风险防范,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同时,要加强管理,规范中间业务,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并要及时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动荡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4.2构件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的宏观生态环境

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心仍然是贷款领域。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则,在自身发展战略的框架内进行金融创新,始终坚持审慎经营,做到“尽职”和“程序正当”。

体制、机制还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不能说我们的公司治理就到位了。我们的治理结构刚刚开始,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展。发挥消费、农村,包括人民币的政策优势,另外并购是很高风险的,要求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以上才能做,还有其他的一些要求,要做好这些准备。

4.3有效发挥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监管作用

寻求现存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最优发展模式,拓展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理性应对国外银行业给本国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对于国外的制度构建以及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理念,应当结合中国实际有所扬弃。

当前,世界范围内涌动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浪潮,然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国内较为稚嫩的金融体系的考虑,我国目前仍然坚持着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可是,国内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兴起,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众多领域内不断受到“挤压”。在传统的分业经营制度框架内,其传统业务收入(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利润空间逐步萎缩。制度因素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这就要求它们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突破”,现行制度的束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努力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针对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一个最优的或者说是最适的发展模式。然而,中国的特殊国情却又决定了分业制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冷火鸡”,式的变革已被证明是不切实际和代价惨重的。由此产生了对金融制度“突破”与“维持”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笔者认为,当前非“金融控股集团”莫属。“金融控股集团”,简言之,就是在同一家主体利益集团名下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的相对独立经营,实现“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诸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这样的成功范例。

4.4建立银行信贷法律防范机制防止不良信贷

历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大一统”的思想以及较为僵化的银行体制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习惯了政府的指挥,缺乏顺应经济形势、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基于自身优势制订和实施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的动力和能力,且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不强。对于中间业务的认识通常只是局限于把它视作“招揽”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份额的一种附属手段,而不是将它作为银行的一个收入源来看待,忽视了中间业务创造效益的功能。相应地,在业务服务收费定价上,欠缺成本约束方面的考虑,致使中间业务整体盈利水平低下。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较为后、营销的力度和广度不够、营销体系欠发达,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业务的拓展及其收入的增长,对于国内银行参与国际竞争也是极为不利的。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机构设置缺乏科学依据,业务分工不明确,总体经营管理效率偏低。

4.5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鼓励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的生命力之所在。加强业务品种创新,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和推广技术含量高、风险较小且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品种。对于国外开办的一些较为先进的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可以有所借鉴。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应当是全方位的,这其中还应当包括组织上和管理上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对各种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减小内耗、提高整体效率。

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尚未实现“完全”互通和相关资源的“充分”共享。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相关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配套能力欠缺,银行客户服务系统相对滞后。这些因素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化进程,对于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的迅速发展,显然都构成了障碍。

参考文献

[1]汪尧田、周汉民,关税和贸易总协定[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4]丁维香,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

[5]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6]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8]Bhagwati.JN.SphnteringandDisembodimentofServiceandDevelopingNations[J],TheWorldEconomy,1984,7,133-144.

[9]Grubel.H.G.AllTradeServiceareEmbodiedinMaterialsorPeople[J],TheWorldEconomy,1987,10,199-130.

[10]Nayyar.D.SomeReflectionsontheUruguayRoundandTradeinService[J],J.W.T.,22,35-47.

[11]WorldTradeOrganization,ResultofthcUruguayRoundofMultilaterailTradeNegotiations:theLegalTexts,annexIB,Geneva,1995,286.

[12]WorldTradeOrganization.ResultsoftheUruguayRoundofMatirialateralTradeNegotiation:theLcgalTexts,annexIB.Geneva.1995.306.

[13]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9.

[14]江小娟.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黄凌宇.WTO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步构想[J].时代经贸,2007,(2).

[16]王云.浅谈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6).

[17]汪尧田,李力.国际服务贸易总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18]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2002.

[19]董小麟,董苑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业结构缺陷分析[M].国际经贸探索.2006.

[20]史自力,谢婧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M].经济管理研究2007.

[21]孙敬水.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1.

[22]饶友铃,张伯伟.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3]降夏玲,洪毅颖.论服务贸易壁垒及其特点[J]北方经贸,2004(11).

[24]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仁[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5]陈宪,程大中: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的服务贸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6]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7]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李悦.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9]张晓恫.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0]许涤龙.Eviews应用试验教程[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1]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1)

[32]谢康.信息服务贸易与国家竞争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33]曲如晓.论服务贸易的保护[J].世界经济,1997(5)

[34]赵露茜.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国际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2)

[35]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1)

[36]李慧中.服务业、服务贸易及其部门的特征研究—兼对欧盟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3)

[37]王小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1(12)

[38]林伟航.服务贸易比较利益的决定因素及其利益与分配[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10)

[39]李静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40]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41]何春杰.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4)

[42]沈明其.服务贸易开放的经济效应及相关指标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

[43]陈宪,黄建锋.可贸易性:决定因素与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4)

[44]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模型[J].价值工程,2004(4)

[45]刘雪琴,梅新育.开拓新疆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症结与出路[J].国际贸易,2004(2)

[46]王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中国统计,2004(l)

[47]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l)

[48]杨丹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49]张建民.中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和适当保护[J].国际贸易问题,1998(3)

[50]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9)

[5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人力资本因素的分析.上海大学(硕士论文),1999

[52]刘晓慧.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武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5.1

[53]陈龙杰.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6.18

[54]杨艺敬.上海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8.1

[55]At/gb/node2/node34/node16232/userobject7ai1276889.html,2007-9-6

[56]MichaelR.Czinkota,International[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57]GabrieleAlbrto,PolicyAlterntivesinReformingPowerUtilitiesinDevelopingCoountries;ACriticalSurvey[J]UVCTADDisscussionPaper.No.168,2004

[58]ChanWai-Kwan,ForginganeweconomicrelationshipbetweenMainlandChinaandHongKong[J],HongKongPolicyResearchInstituteLtd.,2003

[59]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4:TheshiftTowardsServices[M],NewYork:UnitedNations,2005

上一篇:公司质量管理 下一篇:预期违约合同法探讨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