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3岁幼儿思维发散性的观察与记录分析报告

时间:2022-05-22 12:51:08

对2-3岁幼儿思维发散性的观察与记录分析报告

对2-3岁幼儿思维发散性的观察与记录分析报告

黄佩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510631)

【摘要】本观察研究报告采用事件抽样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通过对广州某幼儿园94位2-3岁儿童进行语言、表象和动作等思维的载体进行观察、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结果发现:2-3岁儿童的思维发散性因个体情况差异而有所不同;肢体语言发展良好、乐观性格和丰富的社会环境与幼儿思维发散性成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思维发散性,肢体语言,性格差异,环境

一、问题提出

“思路决定出路。”而发散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其所见所闻往往被局限住。如以下情景:

老师带着幼儿上一节“学表情”课。当老师问到:什么情况下我会害怕(或高兴、伤心)?这时,幼儿的回答经常是这样:一个说道“遇到老虎”时,其他幼儿便说“遇到狮子”,接着还会说“遇到大象”。结果所有的答案都围绕着这个模式。以此类推。

本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解释2-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潜力的儿童提出针对性措施。

二、研究方法

采用事件抽样观察法和参与流观察,主要收集该幼儿园94位2-3岁儿童的语言、动作信息等,并根据行为定义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

行为定义:

1.完全没有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在种类、性质、属性以及其他各方面没有任何联系;

2.有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不管在什么方面总有关系,包括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各种关系;

3.有很大关联:指孩子思维中所联想或涉及事物属于同等名词,或在种类、性质。

属性等方面存在大方面的联系甚至是属于同等性质的事物。

所回答情况 所涉及领域 完全没有关联(如飞机和台灯) 有关联(如鱼和水) 有很大关联(如爸爸妈妈)

事物个数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5个以上 2-4个 低于2个

思维发散性 很高 较高 较好 一般 差

观察场景:1.对教师问题的回答;2.自言自语;3.日常和其他幼儿的交流;4.象征性游戏;5.有无他人引导思考方向。

三、观察结果和分析

(一)影响思维发散性的因素

1.肢体动作发展水平

若幼儿所联想事物较广泛,则伴随动作幅度一般较大,但也存在所联想事物完全没有关联,但动作幅度小现象。笔者对数据采用控制变量―性格的方法,得出结论:2-3岁儿童的发散性与其肢体动作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肢体动作发展得越好,在2-3岁这个年龄段,其思维扩散性较好。

2.性格因素影响思维发散力

在控制动作发展因素下,性格较开朗的孩子,不仅其联想事物的积极性高,而且联想的事物较多;反之,性格较安静的幼儿则表现得较不积极。因此,得出结论:2-3岁儿童性格上的差异对其思维发散性有着正相关的影响关系,一般地,性格外向则发散性较高,性格相对内向则发散性较低。

3.个体成长环境因素影响儿童思维发散性

笔者发现家庭条件不同,社会经验不同,接触事物的丰富程度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思维水平的高低差异。主要参考因素为接触事物的丰富性程度。

接触事物的丰富性程度分为三个层面:较高(曾跨省出游);一般(曾跨市出游)和较低(市区内)。

当不同孩子接触社会事物的程度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思维发散力的发挥。因此得出结论:个体成长环境丰富性程度与思维发散性成正相关关系。

(二)2-3岁儿童的思维发散性在有无他人引导的情况下

在无他人引导和他人引导后,2-3岁儿童思维发散力并无显著差别。这与预假设不相符。为了提高计算科学性,采用相关分析。得出结果为r=0.56,为中等相关水平。因此得出结论:在他人引导后,2-3岁的儿童与其思维发散性只是存在中等正相关水平,这可能与前后时间间隔过短无法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有关。

四、建议

(一)多开设体育课,加强体育锻炼

一般的幼儿园并没有专科男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无法满足孩子们身体发展需求。因此建议幼师们在为孩子们设置动作时,尽量做到:幅度大、触及全身各个关节。

(二)多开设互动型课堂,让孩子多开口

该幼儿园开设了专门培养幼儿活泼度的课程――心本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们开口,使原本很害羞的幼儿变得活泼。

(三)多让孩子接触更多事物,拓广知识面

不管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始终是幼儿园也是家长的责任所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尽量在节假日带孩子接触更多不同的事物,这不仅有益于2-3岁儿童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变,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四)教师或家长要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教师或家长在适当时间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当幼儿好奇心强烈时,教师或家长应该立即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该事物。其次,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或老师应该给予立即的正确的指示。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郑建斌.思维左右命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上一篇:谈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利用广阔生活资源 提高学生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