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致力于实业教育救国的先驱

时间:2022-05-22 12:15:29

张謇:致力于实业教育救国的先驱

[摘 要]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张謇通过实业与教育两者之间的认识,对近代的实业与教育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实业与教育的实践,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之上,研究到振兴实业为救国急务,注重教育又是一国之强,进而得出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实践,从而促进了近代实业与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张謇;实业思想;教育思想

一、振兴实业为救国急务

经济落后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实业救国”成为19世纪、20 世纪之交在中国最能激动人心的口号。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业家在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积极投身于实业,1898年,康有为首次以“兴实业”来表达自己以工业建设为核心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之后,实业、兴实业、振兴实业等词语在中国日渐流行。有识之士纷纷把振兴实业看作是富国强民、挽救危亡的“唯一先务”。张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张謇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国民强之本实在于工。(1)”这表明张謇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早期维新派的“商战观”,更加重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886年,33岁的张謇在第一次参加会试落第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商品输人的汹涌浪潮,朦胧地产生了“中国须振兴实业”,这也是张謇人生道路转折中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同年,张謇在代鄂督张之洞撰写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2)重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表明张謇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早期维新派的“商战”观,标志着其实业救国思想的基本形成。张謇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下,毅然接受张之洞之托,筹办大生纱厂,开始了他由状元到实业家的人生转折。筹办大生纱厂是张謇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起点,之后,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形成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自成体系的大生集团。

1904年,张謇指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3)。这是近代中国人首次对实业这一概念所下的准确而严格的定义。振兴实业、实业救国在张謇的思想中既是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产业,又是全面建设,是农工商三业的毕举、共兴。随着实业活动的深人,1910 年前后,张謇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振兴中国实业的方略——棉铁主义。“实业亦必有的。……一所谓农工商者,犹普通之言,而非所谓的也。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集,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铁,而棉犹先”(4)。这是张謇对棉铁主义的基本表述。“的”即重点,“有的”即抓住重点,优先考虑、优先发展。棉铁主义是张謇经营大生集团的经验总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化战略。棉铁主义的核心内容是要以事关人民“衣食所需”的棉纺织业和关系中国生产资料工业发展的钢铁冶炼业为中心,通过这两个部门的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全面发展。从而建立比较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外而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二、注重教育是一国之强

一国的强盛基于教育。教育救国是张謇思想中与实业救国并驾齐驱的一大主题。甲午战败更加深了张謇教育对社会作用的认识。1985年,他在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不蓄而求,岂可悻致”(5)这是张謇首次从理论上阐明教育在近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标志着他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形成。1901年,他在《变法平议》中写道“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必无人不学,而后有可用之才;必无学不专,而后有可用之学。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析其专家,无虑百数,前导后继,推求益精,但能择善而从,皆足资我师法”。1904年,他在《徐州应建行省议》一文中写道“农、工、商、兵皆资学问,……民智苟启,民生自昌。国不患贫,何至患弱故兴学为要中之尤要”等等。教育为“万事之母”,通过兴办教育,启迪民智,培养人才,推动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而改造社会,救亡图存。

张謇之所以能走上“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与他的性格有关,更是因为他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原因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张謇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多难之秋。对此,张謇痛心地慨叹中国今日国势衰弱。他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即欲救国就非办教育不可。张謇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深沉的原因,是国民的素质不高,愚昧落后,人心否塞,民智未开等。1904 年,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三省爆发,当千万民众在战火中惨遭涂炭时,清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地放弃,宣称中立。对此,张謇痛心疾首,一针见血地指出:“日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理”。“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 为了“开民智、明公理”,从1902 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到1926年他去世时,张謇先后亲自创建和参与创建了各类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平民学校、盲聋哑学校等300 多所,他把30多年的积蓄200多万银元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在他的教育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进步性、先进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堪称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思想中的一面灿烂夺目的旗帜,对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则主要源于其后半生所长期从事的实业活动和创办实业教育的经历。发展实业需要资金、技术和管理,其中掌握技术和具有管理水平的人才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对此,张謇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在自己长期创办实业和教育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实业教育与实业有着“至密至亲”的关系。他从国家富强需要发展实业、发展实业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教育人才观。他认为“泰西精研化学机械学,而科学益以发明,其主一厂之事也,则又必科学之家,而富有经者。……一夫工业发达工学终效之征也,则工学之构成,亦工业历试之绩”(6)。这里的“机械学”、“工学”、“可用之学”显然属于实业教育的范畴。办教育需要经费,办实业教育同样离不开经费。在创办实业教育的过程中,张謇深深体会到实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业的发展。这种把教育与人才培养、实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也。“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辩证统一的大教育观,是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不仅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蔑视农工商的传统封建教育观截然不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见,而且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由此可见其实业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实业的紧密联系。不仅在实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和培养目标方面,张謇注重教育与实业的结合,而且在实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同样重视教育与实业的联系。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作为中国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对后来各种教育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虽远非人们理想中的教育思想,但正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奏一样,它为中国实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铺路搭桥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目前我国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之路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迪,同时张謇为探索中国国情的近代化之路奋斗一生,他的开拓、创新、奋斗、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人学习。

注释:

(1)庄俞.张季直先生教育谈.教育杂志,1916(3)。

(2)崔之清.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联合出版社,2001。

(3)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取闻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31:68。

(4)杨宏雨.论张謇的实业、教育互动思想.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3)。

(5)杨颖.论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安徽史学,2002(5)。

(6)张謇.张謇全集(第六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9。

参考文献:

[1]张謇.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张孝若.张季子九录.北京:中华书局,1931.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王鹏贺(1988-),女,现在辽宁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晚清思想史。

上一篇:高等院校科研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 下一篇: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