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国时期的乌孜别克人迁移喀什市的原因及其影响

时间:2022-10-13 06:54:52

[摘 要]乌孜(兹)(1)别克人从民族萌芽开始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民族迁徙,在乌孜别克人迁徙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的乌孜别克人迁移喀什市的原因及其迁入后的影响。

[关键词]喀什市;乌兹别克人;迁移及其影响

喀什是“喀什葛尔”的简称,其语源出自塞语、突厥语、吐火罗语、粟特语等,含义也有“各色专房”、“玉石集中之地”、“地区、国家”、“初创”等不同的解释(2)。喀什地区历史悠久,是古代对“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必经之地,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其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克孜勒河中游,本地区有维吾尔,汉,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26个民族,此地区居住的各个民族都有浓厚的文化基础。

乌孜别克人是生活在中亚及我国新疆的一个重要民族,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中亚五国,国外的其他乌兹别克人主要分散在俄罗斯,阿富汗,伊朗等国家。在历史上,我国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也大都冠以地名,如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就是明、清两代对中亚各地乌孜别克人的通称,其中以安集延人之名使用得最为广泛。生活在我国的乌孜别克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民族,主要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市县。

他们的,风俗习惯,衣食起居等和维吾尔族基本相似,但是,乌孜别克人不是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我国新疆,其祖先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迁徙历程,逐步居住此地。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元代,常有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从布哈拉、撤马尔罕等地东来的乌孜别克商队以新疆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有的还道经阿克苏、吐鲁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内地。在这段时期,来自中亚的乌孜别克人开始居留于新疆一些城市,而且人数逐年增多。

一、乌孜别克人迁移喀什市的原因

从清代时期来讲,大批的中亚乌孜别克人迁移到中国喀什,尤其是清王朝统一新疆之后与浩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他们定居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些乌孜别克人以商人为主,最初他们主要活动在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市,随后逐步扩大南疆和北疆的各地区。

从乌孜别克人迁移中国喀什市,直到最后变为中国的乌孜别克人,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历史原因,当然,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民国时期。俄国人征服了乌兹别克国家之后,有一批乌孜别克商人,农民,宗教和封建上层人士流落到新疆境内包括喀什市地区。迁移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民国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迁入新疆的乌孜别克人很多。战争和动乱,加之自然灾害给中亚地区的各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所以一些居民逃避到新疆喀什,虽然当时新疆的形势也不太稳定但中亚国家和沙俄相比还是比较稳定,苏维埃建立后,又有一些乌孜别克人中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人等进入我国境内,以“大分散,小集聚”的形式,混合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

(二)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政权嬗变中的激烈斗争造成国内局势动荡,大批反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一些人、躲避战乱的难民和很少一批乌孜别克人涌入新疆地区包括喀什市。

(三)1930年前后,苏联国内推行集体化政策,驱逐富农,又有一大批不堪忍受的乌孜别克农民逃入新疆地区喀什市境内,当时的这些政策也影响到了苏联的各个国家当然这里面也有其他的民族。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又一批中亚乌孜别克人通过投亲自由迁徙等方式进入中国新疆境内。这些乌孜别克人最后都成为我国乌孜别克族的组成部分。据所调查由于以上的几条原因迁移喀什市的乌孜别克人数最多。

二、乌兹别克人迁移喀什市后的社会影响

自从乌孜别克人进入中国以来,他们就活动在中国新疆地区,后来他们在中国定居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一个民族的迁移不仅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而且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乌孜别克人向喀什市的迁移属跨国迁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当一个民族迁徙到一个新的地区之后,必然与当地其他民族接触和交往,不管迁入者与当地土著居民是和平共处还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其一方或双方在社会文化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变迁。当然,民族迁徙不仅是有利于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有利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乌孜别克人对当时的喀什市社会变迁的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促进了新疆喀什市的经济开发和发展

民国时期大量的乌孜别克人迁移喀什之后在这里做生意,为繁荣新疆各族人民的经济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乌孜别克人做生意或者贸易活动的场所,他们集中做生意的地方叫做“热斯太”(乌孜别克语,意为“商业繁荣区”或“集市”,同巴扎相似,所不同的是巴扎尔为定期进行交易活动场所;热斯太则为经常性的商业网点)。这种新的大规模的贸易场所提供各个民族在这里做生意发展自己和周边民族的经济。他们从中亚运来的货物除大部分售给新疆居民外,还将一部分货物集中卖给汉族商人,由汉族商人转运至内地。同时又将汉族商人从内地运来的货物运到中亚各地。就这样中亚与中国新疆和中国内地形成了一个贸易循环,乌孜别克人起了桥梁作用,最后也影响了喀什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在这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新疆娶妻生子,长期侨居下来。这些定居下来的乌孜别克人开始开设商店,成为坐商,从事贩运和买卖收购活动。他们又能从事牧野,农业,手工业生产,大多数是丝织业,妇女的刺绣特别有特色,制作精致,为人民所喜爱。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他们在新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发挥其聪明才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辛勤耕作,为新疆农业生产发展和多种经营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乌孜别克族的商业贸易活动,对推动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促进中亚与新疆地区和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乌孜别克族既善于经商,经济条件较好,一些富商受俄罗斯族的影响,对教育事业比较重视,都肯为办学慷慨接壤。因此,乌孜别克族在居住的地方都开办乌孜别克学校,或与其他民族合办学校。到了民国时期,乌孜别克人开办的学校也发展成为七年级正规小学,以后在一些乌孜别克教育学家的倡议下,由乌孜别克族群众捐资扩建,并招收一部分孤儿免费上学,教学内容以讲授现代科学知识和传播革命思想为主,对青年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当盛世才统治新疆后,乌孜别克族教育事业遭极了大摧残。教育经费极端困难,设备遭到破坏,教师收入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少。虽然学生的人数少,可是一些乌孜别克教育家不停地培养学生,继续发展了教育事业。三区革命爆发之后,乌孜别克人的教育事业慢慢恢复,入校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也有了自由的入学机会,学生的结果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现象不仅影响在本民族也影响了周边的各个民族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程度。

三、结语

乌孜别克族并非自古就生活在我国新疆,其各种各样的原因定居在新疆,无论民族迁徙的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压迫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由于其在迁徙中的文化接触和民族融合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乌孜别克族文化教育起步早,从事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工作的人数较多,其中部分优秀知识分子热心关注并献身教育事业,因此自从他们定居新疆喀什之后由他们自己捐献建造一些较大的学校和清真寺并特别重视科学与宗教的相互融合。除此之外,还有些乌兹别克人建造贸易大厦由此挣来的钱来解决部分孤儿上学问题。总的来说,广大乌孜别克族群众也积极从人力,物力方面自助了教育,为当地各民族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注释:

(1)本文在指称中国特定少数民族使用“乌孜别克族”,其他情况下一律使用的乌兹别克人。

(2)喀什地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喀什地区教育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7:3。

参考文献:

[1]杨建民.中亚五国概况[J].中亚信息,2005(1).

[2]罗建生.乌孜别克族[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3]赵小刚.乌孜别克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

[4]刘仕国.牧区乌孜别克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新疆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乡的民族社会学调查[J].乌鲁木齐:昌吉师专学报,2001(3).

[5]魏峻.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J].华夏考古. 2003(2).

[6]苍铭.云南民族迁徙的社会文化影响[J].云南:云南民族学报,1998.(1).

[7]刘有安.乌孜别克人的迁徙及其社会文化影响[J].甘州联合大学学报,2008(1).

作者简介:热孜宛古丽·热西提 (1987-),女,新疆,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11级民族史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

上一篇:安徽省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第90、91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