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 第6期

时间:2022-05-22 11:15:51

思想如展翅远飞的鸟儿,不管风里雨里,白昼黑夜,总能穿越时空的重重关山,栖歇在记忆大树的任何一个枝丫上。

儿时的乡村空旷苍茫,漫山遍野充溢着无端的寂寥,人们的精神世界恰如秋收后的田野一般空空荡荡。但偶尔来一个走乡串寨的民间艺人,却能荡起一层层涟漪,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兴奋和欢乐。其中,一种俗称打篪的说唱表演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篪,是流行于川东民间的一种竹制乐器,三尺来长碗口粗细的楠竹筒,光滑褐黄,中通外直,一端蒙之以蛇皮或其他兽皮,形似二胡琴筒,其雅名叫竹琴。艺人表演时,怀抱竹琴,以手拍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伴奏,其功效犹如今日的架子鼓。在文化娱乐十分匮乏的年代,这种简单的表演,也能令沉寂的乡村生机勃发。

稻粒还仓的时节,打篪的艺人就来了,一个盲人,肩上斜挎竹琴,拄着一根细长的竹竿,戳戳点点,碎步前行,由一位小姑娘引路。村里人见了,欢呼雀跃,像对待贵客一样,尤其是我们一群小孩,兴高采烈,呼前拥后.

晚饭后,人们扶老携幼,拥向生产队的庄屋(大集体时期,生产队存放集体财产的公屋,屋前常有一块硕大平坦的地坝)。此时,暮色四合,月悬中天,淡淡的湿气里氤氲着泥土的芬芳。地坝中央早已搭拼了方桌,几盏油灯舔着火苗,在微风中袅袅娜娜。那艺人神态庄重地坐在桌子上,如一尊参透了人生世象的菩萨,令人莫名地生出许多敬畏。

估摸人到齐了,那艺人咳嗽一声,啜一口茶,“――――”三声,表演便开始了,全场迅即鸦雀无声。

几声客气的开场白之后,进入正式演出阶段。记忆中,有一则表演的是《林海雪原》中的片断,以唱为主,糅以快板、对白等表演形式,轻重缓急,抑扬有致,错落跌宕,拿捏得很是到位。于是,如潮的掌声在空落落的田野回荡,开怀的笑声在明明灭灭的叶子烟中升腾。尤其是唱词中的“大肚子罗汉走前头,杨子荣侦察排长走中间”一句,让我们一群小孩开心地模仿了很久。

最精彩的当数艺人表演的那则家庭喜剧,内容大体讲述的是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儿子向爸爸要钱买糖,爸爸不给,奶奶又袒护孙子。艺人以口技的形式惟妙惟肖地把这情节展现了出来。只见他手舞足蹈,时而撮着嘴,尖着嗓子,是儿子的声音;时而发音沙哑,浑厚浓重,是爸爸的声音;时而舌头卷起,豁着嘴,是奶奶的声音。一会儿又蹦又跳,一会儿大步流星,一会儿颠脚迈碎步。更为奇妙的是,中间还不时尖杂着鸡鸣声、鸭叫声、狗吠声……高潮处,儿子哭、爸爸骂、奶奶吵,加之提笤帚、掇板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全身心地进入艺人所构设的境界里,待表演完后“很大一会儿”,大家才回过神来,报以长久的掌声。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艺人的回报大多是一碗大米,两捧小麦,或者几杯谷子。尽管如此,那不菲的收入加上艺人那张巧嘴,常常让村里人艳羡不已。

时间如流水,屈指一算,已有三十多年不曾听到过打篪了,也许以后也难再听到。据说,竹琴这种民间技艺,现在并未失传,有人准备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幸甚至哉!但作为特殊年代的文化现象和一个时代的缩影,却早已记录在人们记忆的碟片上,成了挥之不去的梦。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B区(404024)

上一篇: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 下一篇:古诗文中“互文”与“分承”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