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流方式对人流后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

时间:2022-05-22 03:14:30

摘要:目的 研究对比药物流产、传统人工流产及无痛人工流产三种方式术后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8年9月~2012年06月10w内人工流产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按人流方式分为药流组、传统人流组及无痛人流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整理资料,采用计数统计分析的方法,共779例纳入研究,发生人流后盆腔炎性疾病94例。在7孕周内,药物流产组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6.8%,低于传统人流组12.7%及无痛人流组12.8%,传统人工流产及无痛人工流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10孕周周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孕周内药物流产对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7~10孕周不同人流方式对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无差别。

关键词:人工流产;盆腔炎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临床过程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可以引起急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等,部分病例迁延难愈,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因此本病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感染是PID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流产术大大增加感染进入盆腔的机会,国内外资料表明人工流产妇女生殖道感染比例高于非人工流产妇女[1]。但不同人流方式对PID发生率的影响是否不同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比较了我院药物流产、传统人工流产及无痛人工流产3种方式对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以寻求减少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最佳人工流产方式。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779例全部来自于2008年9月~2012年06月我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17~52岁,平均31.8岁,均仅行一次人工流产术。7孕周内人流术史451例,其中药物流产组161例,传统人工流产组134例,无痛人工流产组156例,3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10w人流术史328例,药物流产组127例,传统人工流产组92例,无痛人工流产组109例,3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传统人工流产的方法是临床检查判断子宫大小和方位后,采用负压电吸引术,通过吸管将胚囊组织吸净;无痛人工流产法在术前静脉给托烷司琼和丙泊酚,全身麻醉后在无疼痛感的状态下行传统的负压吸宫术。药物流产的方法是通过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变性,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囊坏死产生流产,各组都流产成功。术后随访1个月。

1.3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妇产科学》[2]“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相关内容拟定。

1.4统计方法 分别对7孕周内和7~10w不同人流术史后发生盆腔炎性疾病进行统计,统计学χ2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7孕周内不同人流术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 传统人流组和无痛人流组术后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分别为12.7%和12.8%,而药流组仅为6.8%,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7~10孕周内不同人流术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人工流产是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的一个常见原因。人工流产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虽然安全可靠、效果确切,但也可产生一些近远期的不良反应,如PID是其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3]。研究显示负压吸引人工流产和无痛人工流产的宫腔操作不仅容易增加有害微生物进入宫腔的机会,而且对宫颈、子宫内膜组织均有直接损伤,引起宫颈炎和盆腔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加[4]。本文回顾性研究发现在7孕周内PID的发生率为10.6%,7~10孕周内发生率为14.0%。传统的人工流产是采用电动负压吸引的宫腔操作方法。目前采用的无痛人工流产术,是在麻醉状态下利用负压将妊娠产物由子宫内吸出,并用刮匙将蜕膜从宫腔内清除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药物流产是口服药物中断早孕的非手术方法,所以该方法具有疼痛轻、简单、方便、无器械创伤等优点,术后子宫内膜的厚度增加快,宫腔或宫颈管粘连发生率低。但在7~10孕周,药流产生的副作用明显,比如阴道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偏多,所以容易发生感染。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流产组PID的发生率在7孕周内6.8%,与传统人工流产和无痛人工流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

许敏[5]报道无痛人流手术组在术中出血、子宫穿孔和宫腔粘连的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人流组无差别。本文也显示无论在7孕周内还是7~10孕周,传统人流组与无痛人流组PI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药物流产对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人工流产术都具有不安全性,应以避孕为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流产。

参考文献:

[1]张帝开,秦君璞.人工流产术后生殖道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9):648-650.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6-1518.

[3]Nguyen Mr Huong,Jorgen Kurtzhals,Do Thi Thu Thuy,etal.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women Seeking abortion in Vietnam[J].BMC Womens Health,2009,9:1.

[4]章仁杰,张秀军,吕香君,等.安徽省农村妇女人工流产和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29-32.

[5]许敏,石倩.不同人工流产方式临床疗效的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6):756-758.

上一篇:我院儿科抗生素合理利用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一篇: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