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本与京剧本《张协状元》比较

时间:2022-05-22 01:13:55

《永乐大典》本与京剧本《张协状元》比较

内容摘要:南戏《张协状元》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戏剧,在当代舞台被多个剧种改编演出。由林兆华执导,中国京剧院演出的京剧《张协状元》与《永乐大典》本《张协状元》相比,融入了现代元素,并且在戏剧的互动方式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因为改编,也导致了一些不足。

关键词:京剧 张协状元 南戏 现代元素 观众 情节 删减

《永乐》本的《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人物众多,结构冗杂,京剧版就从舞台的演出实际入手,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减去了张协父母、王胜花母亲、客商、学子、丫环等诸多边缘角色,同时也减去了不少插科打诨的内容以及无关紧要的过场戏。京剧版《张协状元》对《永乐》本的删减有其合理性,并且京剧版在原著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倾注了新的艺术魅力,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然而,因为南戏本身的艺术体制有其独特的剧场效应及舞台效果,所以京剧版对其内容的大幅度删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协状元》作为戏剧艺术的完整性。

一.京剧《张协状元》融入的现代元素

在京剧版的《张协状元》中,现代元素的融入可谓比比皆是。尤其是小二哥这个角色,像是专为戏剧的演出设置的搞笑噱头似的,在他的身上汇集着最多的现代元素,比如他偶尔迸出的几句现代大白话或现代儿歌的一段唱词,以及他所做的一些现代人熟悉的搞笑动作等。

在观看京剧《张协状元》的过程中,小二哥时不时冒出的一两句现代大白话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毕竟整出京剧《张协状元》的语言风格还是偏向于文学性的,小二哥间中穿来的大白话常常把观众从陌生的京剧语境中抽离出来,回归到熟悉的生活语境,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京剧的距离。例如在第二出“宿庙成婚”中,小二哥第一次见到张协时,悄悄把贫女拉到一边,问:“这是谁啊这是?”很明显这是现代大白话,带有很浓的现代生活气息。而同一情节在南戏中,小二哥只是简单地作揖,并没有开口说话;再如当李大公大婆向张协劝婚时,小二哥突然来一句大白话:“对了,这件事情我们家全承包了!”与前面张协的“落难之际,怎有姻缘之心。况且父母远隔千里,功名尚未成就”,李大公“依老汉之见,暂且住下,唯有保全性命,方可功成名就”这二人之间文绉绉的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讨观众欢笑的又一亮点。

京剧《张协状元》还对原著的某些情节进行了改动,以便小二哥加入一些现代搞笑桥段。例如南戏中张协与小二哥两人初次见面时,相互作揖行礼,然后张协说:“小哥是谁家令嗣?”之后,就对贫女说自己身上疼,要到里面去了;他与小二哥也再没交恰。而在京剧版中,两人同时作揖行礼后,还有小二哥握张协之手还礼的情节,并且由于小二哥的动作幅度太大,竟把张协受伤的手弄疼了,这种情节显得异常可笑,属于现代无厘头搞笑的经典桥段;第二次是李大公大婆见过张协后,确认是小二哥冒犯了张协,于是让小二哥向张协赔礼。而小二哥竟出人预料地唱出了现代儿歌《找朋友》中的一段:“走啊走,你啊你,行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同时还拉着张协的手大幅度摇摆,再次将张协的手弄疼,好像他完全不记得不久前自己刚弄疼过张协的手似的。这些现代戏谑情节的添加,再次拉近了观众的心,让观众觉得自己好像在看熟悉的现代生活剧一样,轻松愉快,毫无拘束感;而不是在看陌生的、已经距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古剧。并且,小二哥的这些现代元素的添加,对活跃剧场氛围,调动观众的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情节删减之弊:京剧《张协状元》人物塑造得扁平化

为了切合舞台实际演出的需要,京剧《张协状元》在保证剧情发展脉络基本完整的原则下,对《永乐》本的《张协状元》进行了较大的删节。然而,京剧大幅度的情节删减影响了原剧中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表现,特别是张协和李大婆这两个人物,原本在南戏中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特点的圆形人物,但京剧的改编却使两个人物的表现受到了压制,两人的个性色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现。

南戏中的张协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伪君子,他主动向贫女求婚纯粹是权宜之计,为的是摆脱眼前的困境,以便能顺利赴京赶考。并且他还答应贫女自己若是应试及第,一定不相忘,要携她共享富贵。如云:

娘子无夫协无妇,好共成比翼。饱学在肚里,异日风云际,身定到凤凰池。一举登科,强在庙里。带汝归到吾乡,真个好哩!

而且还发誓,决不辜负贫女的恩情:

诗书礼乐曾谙历,我敢负伊!伊我放心,不须要虑及辜我妻,虑及辜负伊。

等到成婚以后,他的目的就逐步显露出来了。与贫女成亲,就是要贫女为他筹措盘缠,供他上京应试:

望娘子借与,娘子便去说。前途怕钱欠,中途怕钱悭,钱谁与添?更望娘行,多方宛转。宛转些添,回来自当偿还。

目的一旦达成,也就是他高中状元以后,其自私自利,狭隘多疑的真面目马上显露出来。他记恨贫女的上门闹事,于是杀念顿起。这在南戏中有两处表现:

张协走马上任,五鸡山必须经过,剪草除根,与它烧了古庙。贫女相逢未挫伊,吃拳须记打拳时。

恨消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尀耐那贫女来京里,不问情由,冒犯下官。今日到此,我还见它后,说一两句好时,尤自庶几;稍更无知,一剑教死。和那神庙,一时打碎。张协为人非好惹,尀耐言语相撩拨。这回刬草不除根,惟恐萌芽春再发。

由此可见,张协对贫女的杀心是酝酿已久,早有蓄谋的。他心思的缜密尤其体现在刺杀贫女的过程中:

(生)贫女,你採茶,有谁厮伴?(旦)大婆吃饭随后来。(生)看剑!(旦倒)

到这里,张协的阴险狡诈,心胸狭隘展露无遗。总的说来,南戏对于张协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剧本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张协人性上的复杂与矛盾,将他打造成了一个圆形人物。

而上文所引述的这些情节,都被京剧或改编或省略了,以至于京剧中张协的很多行为在情节的衔接上都是存疑的。首先,在京剧中是李大公大婆主动为贫女和张协牵的红线,张协从始至终都处于被动状态。并且在李大公大婆提婚的过程中,他还多有推托,表示不愿成婚。最后同意与贫女结合,终究也是权衡再三的结果。他说:“此时名节是小,性命是大。留得青山在,不怕无青柴。”虽然他也将与贫女的结合当作权宜之计,但《永乐》本中张协有城府有心计的特点却得不到展现,这是一大缺憾。其次,京剧中张协剑刺贫女的情节显得非常突兀。在前面没有作任何铺垫,即没有任何细节透露出张协对贫女有杀机的情况下,张协就突然转身刺向贫女,这让人难以接受。究其原因,在于戏剧的情节内容事先没有激活观众的“前理解”和“先结构”,致使此处行刺情节的编排很是生硬。

还有李大婆,她在南戏中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在钱物上斤斤计较,还爱贪小便宜。可是到了京剧里,她的个人特点完全遭到抹杀,退化成了一个白开水式的毫无特色的扁平人物。比如在《永乐》本《张协状元》第十九出“贫女借路费”中,李大婆明明自己有钱,可面对贫女的求助以及李大公的旁敲侧击,她却装作不解,小市民心态暴露无遗:

(末净)闻伊丈夫,今直欲到帝京。(末)它又更没活路,你又没亲故,盘缠怎生區处?(净面看别处)(末抽转)你也转来厮觑。(旦)如今去时,没裹足怎对付?(净)欲去在伊两个,不去在伊两个。说与我每一和,又说与我公一和。(末旦)如今来,只得又靠我婆。

此外,南戏中的李大婆喜贪小便宜的同时还是个性情之人,一高兴起来也是疯疯癫癫,不顾形象的。如在第十九出“贫女借路费”中,李大婆得知贫女愿意将青丝卖与她,便十分欢喜,还要喝酒助兴:

(净)婆婆与你三五百两金,后去做得好时,便还我。你与我讨半盏儿酒来。(末)好好,我也着些个。(净学)(旦)谢得公婆!(净执酒器唱)【添字尹令】一盃杜酒,感你把头发剪。婆婆头髻,看得许多价添。

再如得知张协高中状元时,李大婆也是“得意忘形”:

(净)我当初分付买镜归,今番十面也有。(末)要实多则甚?(净唱)【哭妓婆】得两面镜儿,我每好笑。双手把了,时时来照。左手照了右手又照,右手照了左手又照。

可以想象李大婆欢喜雀跃以至手舞足蹈的老顽童样子,该是多么地可爱!只是京剧对于这些情节的删减,把李大婆的这些小性格完全掩埋了。

京剧《张协状元》与南戏《张协状元》可谓各有千秋。对这一出老戏的改编,既要考虑到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又要兼顾原剧的艺术架构,京剧版的尝试不无创新亮点;同时,我们也要反思由改编导致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发扬我们古老的戏剧艺术。

参考文献:

[1]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9.

[2]俞为民,刘水云:《宋元南戏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陈建森:《宋元戏曲本体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胡忌:《宋金杂剧考》,北京:中华书局,2008.

[7]姚小鸥 卢翮:《京剧鬼神戏的结构功能》,《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

曾华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上一篇:对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再认... 下一篇:浅谈刘亮程与迟子建作品中的死亡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