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蚕期的特点及增产措施

时间:2022-05-22 12:44:18

夏秋蚕期的特点及增产措施

摘要 夏秋蚕的饲养量及产量占全年1/2以上,如何提高夏秋蚕茧产量,决定了蚕农的经济效益。现针对夏秋蚕期的特点,提出提高夏秋蚕产量的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夏秋蚕;特点;增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02-01

潜山县是安徽省重点蚕区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当前潜山县蚕桑生产中存在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夏秋茧产量低。现就如何提高夏秋蚕产量进行探讨。

1 夏秋蚕期特点

夏秋蚕可从6月开始,陆续饲养到10月,但夏秋蚕各期因气候和叶质等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1.1 气候特点

夏蚕在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湿度较大的时期,不利于蚕儿的生长发育。中秋蚕时期气温虽逐渐降低,但较干燥。晚秋气温已显著降低,一般要加温饲养,但温度与湿度较难控制。

1.2 叶质与蚕种情况

桑树在6月初经过夏伐,到7―8月气温最高时生长旺盛,夏蚕可以获得良好的桑叶。入秋以后,全县各地天气差异较大,有秋雨绵绵,有干旱少雨,中晚秋蚕时期叶质老硬不一,水分不均匀。夏秋蚕时期大部分都是浸酸种,气温常超过28 ℃,因此催青温度难以控制,给夏秋蚕蚕种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1.3 劳动力状况

养蚕季节性强,劳动力需求集中,夏秋蚕饲养与农业生产劳动力存在矛盾。

1.4 病虫害及农药中毒情况

夏秋蚕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蚕病危害。首先,夏秋蚕期随着养蚕次数的增加,病源数量积累增多,扩散面大,病源新鲜且繁殖快,致病率高。其次,蚕室、蚕具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饲养粗放,易感病。再者,蚕儿处于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的恶劣环境中,以及叶质较差的条件下,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易出现各类疾病。另一方面,夏秋期桑树害虫多,易污染桑叶,并进一步传染给蚕儿导致发病。近年来大量使用细菌及真菌性农药,污染桑园,造成蚕儿中毒或造成不结茧,影响蚕茧产量[1-2]。

2 提高夏秋蚕产量的措施

2.1 科学培桑,改善叶质

2.1.1 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充足的桑叶、良好的叶质是养好蚕的基础。应针对现有成林桑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科学施肥。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多施农家肥,适量、巧施化学肥料。夏伐后施1次速效肥,夏蚕后重施1次复合肥。9月上、中旬进行1次根外追肥。做到每次施肥前先进行中耕除草,并做好桑园。二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潜山县常出现秋干天气,要充分利用本地山区资源及农作物秸秆,进行桑树行间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确保桑园墒情,促进桑树良好地生长,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叶量[3-4]。

2.1.2 合理采叶。在夏秋季必须贯彻“采、养”结合。特别是中秋蚕大蚕期采叶至少保留枝条梢端5~6片叶,确保桑树正常生长,防止早衰。

2.1.3 做好桑叶采、运、贮工作。以早上采桑为主,快采、松装、快运。小蚕采取“活水贮叶法”。大蚕用桑应于贮湿喂,选择低温阴凉的地方贮桑,勤翻动,以防桑叶发热变质,确保叶质优良。

2.2 合理布局,分批饲养

养蚕业与农业生产一样,须布局合理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根据气象和桑树生长特点,既要合理分配夏蚕、中秋蚕、晚秋蚕的饲养量,又要充分利用桑叶,达到蚕茧稳产、高产。一般夏蚕饲养量不宜过多,占春蚕的25%~30%。秋蚕可分中秋、晚秋2批饲养。中秋饲养量占春蚕的85%~90%,晚秋饲养量占春蚕的30%左右。上述比例应根据各户当年的栽桑量和成林桑园的管理水平以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灵活掌握。

2.3 选养优良品种,调节环境条件

夏秋蚕因气候、叶质不如春蚕期,因而必须选养体质强、抗高温、抗病力强的蚕品种,以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夏秋不同蚕期的气候差异较大,夏蚕的前期和晚秋蚕后期预防20℃以下低温的影响。夏蚕后期、中秋蚕期应防止温度高于蚕的适温范围,要做好降温工作。确保蚕儿在适宜的温湿环境下生长发育[5]。

2.4 严格消毒防病

夏秋季气候恶劣,叶质差,病源多而致病力强。必须做好消毒防病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具体要求是“十个字”“十个防”“三个彻底”。

2.4.1 蚕前消毒“十个字”。“扫”(打扫室内外卫生),“铲”(铲除室内外地表土,换新土),“粉”(石灰浆粉刷墙壁),“擦”(用漂白粉液擦洗门窗),“浇”(地面浇石灰浆),“洗”(冲洗蚕室、洗刷蚕具),“煮”(煮消小蚕用具),“晒”(日光曝晒蚕具),“喷”(药液喷洒蚕室、蚕具),“熏”(熏烟剂进行蚕室蚕具熏消毒)。

2.4.2 蚕期中防病“十个防”。防手足带菌传染,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不准用手抓蚕提蚕,防人体衣物带菌传染;勤洗头、洗澡、换衣服,不准非养蚕人员随便进入蚕室;防蚕

具带菌传染,勤洗晒蚕具,不准将未消毒的蚕具带入蚕室;防蚕作混育感染,严格提青分批,随时进行蚕座消毒,不保留迟眠小蚕,病弱蚕;防空气尘换带菌传播,勤用0.5%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空气消毒,不准在蚕室内抖动蚕网;防环境污染,常打扫环境卫生,不准随意堆放蚕沙或直入桑园;防土壤带菌传染,在除沙后用0.5%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地面消毒,避免蚕沙、病死蚕落入蚕室地面;防水带菌浸染,采用清洁水洗刷蚕具,不准在死水塘浸泡洗刷蚕具;禁止用不洁净的水补湿或添食,防桑叶带菌感染,及时防治桑树病虫害,避免农药污染造成中毒,禁采虫口、虫粪污染叶,不准在蚕室内贮存桑叶,不喂落地叶,贮藏室坚持每日消毒1次;防桑叶蒸热变质;防蚕体创伤感染,细心操作,不准动作粗放。

2.4.3 回山消毒“三彻底”。养蚕结束彻底对蚕室蚕具全面消毒,彻底科学处理桑渣蚕沙,彻底消毒蔟具、蔟室。回山消毒应特别注意先用药液消毒后用清水冲洗,然后曝晒,以防先洗后消毒,使病原物污染环境。

3 参考文献

[1] 吴仁儒.实用桑树栽培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8-256.

[2] 陈国翠.农药污染对秋蚕生产的影响及预防[J].广西蚕业,2008(4):16-17.

[3] 陈沫.秋蚕饲养中主要不良环境的应对与调节[J].北方蚕业,2006(3):38,41.

[4] 张仁罡,杨青华.养好早秋蚕抓“五防”[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0(8):18.

[5] 胡祚忠,吴建梅,张剑飞,等.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J].蚕业科学,2010(6):120-125.

上一篇:高唐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建议 下一篇:绵羊有机磷中毒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