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绦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时间:2022-05-21 09:40:29

[摘 要] 鸡绦虫病是不同种的鸡绦虫寄生于鸡肠道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致使鸡发生营养不良。雏鸡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拉稀,羽毛蓬乱无光泽。严重感染时则瘦弱而死亡,产蛋鸡产蛋明显下降。

[关键词] 鸡 绦虫病 诊断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83-01

养鸡生产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鸡绦虫病是由赖利属的多种绦虫寄生于鸡的十二指肠中引起的,常见的赖利绦虫有棘沟赖利绦虫、四角赖利绦虫和有轮赖利绦虫等三种。各种年龄的鸡均能感染,其它如火鸡、雉鸡、珠鸡、孔雀等也可感染,17~40日龄的雏鸡易感性最强,死亡率也最高。绦虫混合感染后,常常造成鸡只大批死亡,因此,绦虫病的防治在养鸡业中也越来越重要。

一、常见赖利属绦虫

棘沟赖利绦虫和四角赖利绦虫是大型绦虫,两者外形和大小很相似,长25厘米,宽1~4毫米。虫卵包在卵囊中,每个卵囊内含6~12个虫卵。

1.棘沟赖利绦虫头节上的吸盘呈圆形,上有8~10列小钩,顶突较大,上有钩2列,中间宿主是蚂蚁。

2.四角赖利绦虫,头节上的吸盘呈卵圆形,上有8~10列小钩,颈节比较细长,顶突比较小,上有1~3列钩,中间宿主是蚂蚁或家蝇。有轮赖利绦虫较短小,头节上的吸盘呈圆形,无钩,顶突宽大肥厚,形似轮状,突出子虫体前端,中间宿主是甲虫。

3.有轮赖利绦虫较短小,头节上的吸盘呈圆形,无钩,顶突宽大肥厚,形似轮状,突出子虫体前端,中间宿主是甲虫。有轮赖利绦虫的虫孵也包在卵囊中,每个卵囊内含1个虫卵。

二、流行病学

家禽的绦虫病分布十分广泛,危害面广且大。常年在鸡体内生存,在集约化养鸡生产中从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其常见的中间宿主要为蝇和甲虫; 感染多发生在中间宿主活跃的4~9月份。各种年龄的家禽均可感染,但以雏禽的易感性更强,25~40日龄的雏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禽多为带虫者。饲养管理条件差、营养不良的禽群,本病易发生和流行。

三、临床症状和病变

鸡感染后食欲降低,渴欲增加,消瘦,贫血,下痢,四肢无力,有的鸡粪便中有血样粘液,重症鸡两肢瘫痪,以后发展到头、颈扭曲,运动失调,终因极度瘦弱或伴发其他病而死。成年鸡症状不明显,以感染虫体的数量和鸡的抵抗力大小表现产蛋率下降或停止,蛋壳颜色变浅,体重增长缓慢,最突出的症状为黑色粪便上有乳白色圆形虫卵,有蠕动感。

四、剖检变化

1.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往往出现脂肪变性,易碎,部分病例腹腔充满腹水;

2.可见肠粘膜肥厚,肠腔,内有多量粘液、恶臭味,粘膜贫血,大量虫体寄生可引起肠阻塞,肠粘膜遭受破坏,引起肠炎。

3.肠壁上可见大小不一的黄灰色结核样结节,结节中央有一小凹陷,此常有虫体寄生存在,或填充着黄褐色凝乳状栓塞物,亦有变化为疣状溃疡者。

4.因长期处于自体中毒而出现营养衰竭和抗体产生抑制现象,成鸡往往还表现卵泡变性坏死等类似于新城疫的病理现象。

五、诊断鉴别

鸡绦虫病的诊断常用尸体剖检法。剪开肠道,在充足的光线下,可发现白色带状的虫体或散在的节片。如把肠道放在一个较大的带黑底的水盘中,虫体就更易辨认。因绦虫的头节对种类的鉴定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要仔细寻找。剥离头节时,可用外科刀深割下那块带头节的粘膜,并在解剖镜下用两根针剥离粘膜。

捡出的绦虫成虫,可用下述方法处理后观察。

1.将头节和虫体末端部的孕卵节直接(不需固定)放入乳酸苯酚液中,透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时为了及时诊断,可用生理盐水或常水做成临时的头节压片,立即可作出鉴定。

2.取成熟节片直接(不经固定)置于醋酸洋红液中染色4~30min,移入乳酸苯酚液中透明,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醋酸洋红液的配制法:用45%醋酸配制的洋红饱和溶液97份,再加用冰醋酸配制的醋酸铁饱和液3份。此液需现用现配。

3.虫种的鉴别,还需要测量节片的长度和宽度,头节(在高倍镜下)顶突或吸盘钩(在油镜下)以及虫卵的大小和六钩蚴的钩长(在高倍镜下)。

4.通过对活禽的粪检可找到白色小米粒样的孕卵节片。某些绦虫(如膜壳绦虫)的虫卵可散在于粪便的涂片中。

六、预防

由于鸡绦虫在其生活史中必须要有特定种类的中间宿主参与,因此预防和控制鸡绦虫病的关键是消灭中间宿主,从而中断绦虫的生活史。集约化养鸡场,采取笼养的管理方法,使鸡群避开中间宿主,这可以作为易于实施的预防措施。使用杀虫剂消灭中间宿主是比较困难的。

1.经常清扫鸡舍,及时清除鸡粪,做好防蝇灭虫工作。

2.幼鸡与成鸡分开饲养,最后采用全进全出制。

3.制止和控制中间宿主的孳生,饲料中添加环保型添加剂如在流行季节里饲料中长期添加环丙氨嗪(一般按5克/吨全价饲料)。

4.定期进行药物驱虫,,建议在60日龄和120日龄各预防性驱虫一次。

七、治疗

当禽类发生绦虫病时,必须立即对全群进行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以下几种。

1.硫双二氯酚(别丁,Bithionol),鸡每公斤体重150~200mg,鸭每公斤体重200~300mg,以1:30的比例与饲料配合,一次投服。鸭对该药较为敏感。

2.氯硝柳胺(灭绦灵,Niclosamide),鸡每公斤体重50~60mg,鸭每公斤体重100~150mg,一次投服。

3.吡喹酮(Praziguentel),鸡、鸭均按每公斤体重10~15mg,一次投服,可驱除各种绦虫。

4.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um),鸡、鸭均按每公斤体重10~20mg,一次投服。

5.氟苯哒唑(Flubendazolum),鸡按3×10-5浓度混入饲料,对棘沟赖利绦虫有效,其驱虫率可达92%。

6.羟萘酸丁萘脒(Bunamidine hydroxynaphthoate),鸡按每公斤体重400mg,一次投服,对赖利绦虫有效。

7.用“百虫清”拌料。

参考文献

[1]农村网:鸡绦虫病的防治方法.

上一篇:影响外二元母猪繁殖率的主要因素及对应措施 下一篇:猪蓝耳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