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歌剧的复兴者

时间:2022-05-21 09:34:23

久居上海的人们,对那条闹中取静的思南路多半不会陌生。其实这“思南”二字与法国作曲家马斯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年,“法租界”的公董局将这条与繁华的淮海中路毗邻的幽静小路命名为“马思南路”,以此纪念在1912年去世的马斯涅。如今,这条两侧几乎全都是法国梧桐和独立花园洋房的小路,早已成为这座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它所散发出的优雅风情,比之马斯涅笔下的音乐,又是何其相似。或许你不曾完整欣赏过马斯涅的一部作品,但当听到小提琴奏出《沉思》那凄美的旋律时,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1842年5月12日,朱利斯·马斯涅出生在法国的蒙桃。他的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孩子们也都继承了母亲的音乐天赋。11岁时,马斯涅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开始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六年后,师从歌剧《迷娘》的作者、著名作曲家托马斯(Amroise Thomas)学习作曲。毕业后,马斯涅一举摘得“罗马大奖”,从而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作为法国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歌剧创作成为马斯涅音乐生涯的主轴。他的出现,对法国歌剧的复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自柏辽兹后,普法战争造成欧洲其他地区很少上演法国歌剧,之后又因古诺不肯登上英伦三岛、比才英年早逝等原因,使法国歌剧几近后继无人之状。正当这时,马斯涅在老师托马斯的力荐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众人心中当代法国歌剧的唯一代表。1878年,马斯涅被母校聘为作曲教授。在那里,他代表着传统浪漫派的势力,倡言瓦格纳式的后浪漫主义风采,也招致以丹第(d’Indy)等为代表的新势力的攻击与嘲笑。在他的班中,先后走出了皮恩奈、夏庞蒂埃等作曲家。1912年8月13日,这位法国歌剧的复兴者在巴黎去世。

与生俱来的创作天赋,加之勤奋不息,让马斯涅笔下总能源源不断地流淌出动人的音符。自从1877年写下第一部歌剧《拉舍尔国王》起直至去世,他从未间断歌剧创作。他藉史诗名剧《希律皇后》首次将莎乐美的故事成功搬上舞台。三年后更完成了毕生杰作《曼侬》。那之后,《维特》、《黛伊思》、《圣母院艺人》、《堂吉科德》等歌剧接连诞生。在他70年的人生中,共创作了34部歌剧。此外他还写下众多艺术歌曲、钢琴曲。他的歌剧,大多围绕女性与爱情的主题,取材自普列伏特、歌德、塞万提斯、弗朗斯等文豪的名著。其音乐的风格,更是柔媚艳丽、缠绵悱恻,在甜美中适度加入感伤的元素,在当时的女性观众中获得热烈的反响。

步入20世纪后,由于美国歌剧界的品味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歌剧界的剧目选择,而汇聚美国的歌唱人才,长期来又与德国和意大利关联密切,导致法语歌剧中落,马斯涅自然成为直接的受害者。所幸,1970年代以后,女高音萨瑟兰、弗莱明等先后成为复兴马斯涅歌剧的倡导者,将《曼侬》与《维特》之外的另几部优秀之作陆续带回舞台,方使他的歌剧作品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张新近推出的《沉思——马斯涅作品精选》,为那些还来不及深入了解这位作曲家的乐迷提供了一条捷径。唱片中收录他的《埃罗底阿德》、《曼侬》、《熙德》、《维特》、《埃斯克拉芒》、《黛依丝》、《灰姑娘》、《小天使》等歌剧的精彩片段。DeccaDecca公司(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之所以能积累下马斯涅诸多冷门歌剧和芭蕾作品的录音,与萨瑟兰、弗莱明这两位长期签约的艺术家所作的努力有着很大关系,加之公司另一位亲密的合作伙伴、指挥家理查德·波宁吉同样对马斯涅的作品情有独钟。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与艺术家们精益求精的坚持,也让这里的很多版本成为高水准的典范。这张选集浓缩了其中最出众的演绎,让听者尽情徜徉在那感伤而优美的旋律和缤纷的管弦乐色彩中。

上一篇:沪港观点 第11期 下一篇:沐浴阳光 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