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5-21 09:18:31

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8-01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因而有的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那么,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爱上数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情,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同时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笔者简单谈谈数学趣味化教学的做法。

一、设计趣味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虽然数学学科是抽象、枯燥的,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这样,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物品,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游戏活动――超市购物,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营业员,其余小组成员当顾客,在“小超市”里模拟购物活动。在学生“购物”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感觉就像是真的在超市一样。通过购物、收银活动,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当然,选取小游戏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那些易于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游戏。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由于学生天天和自己的座位打交道,对“位置”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例如,教师喊口令:脚向前跨一步,向后跨一步,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比一比,看谁的动作做得准确。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能够了解位置、方位等知识,为认识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做好铺垫。可见,将游戏融入数学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习得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富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并提出富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一场赛车比赛中,共有3辆车,它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方向出发,但是这3辆车的车轮形状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请问:哪一辆车最先到达终点?该问题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圆的认识》展开,问题虽然设计得很简单,却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因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并且兴致勃勃地参与交流讨论。可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从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三、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有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效果较差,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一摆、分一分、做一做,指导学生制作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模具、模型等,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准备9根与教材要求的长度一样的小木棒,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用小木棒摆一摆,看看是否能够摆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可以用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摆三角形,观察摆的结果。待学生完成动手摆三角形的任务后,再请学生们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摆三角形的体会。在摆三角形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参与度很高,不仅掌握了摆三角形的方法,养成了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还发现了“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可以摆成三角形”这一规律,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作为数学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除了挖掘数学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因素之外,还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编 黎雪娟)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策略探微 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