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套期有效性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21 06:21:02

关于套期有效性问题的思考

摘 要:套期有效性,是通过套期工具抵销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程度。套期有效性作为套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了套期活动的持续与否,也决定了能否运用套期会计进行处理。本文从准则对套期有效性的认定出发,阐述了实务中常见的三种评价套期有效性的方法主要条款比较法、回归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接着,又对实务中套期无效部分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在评价套期有效性时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套期有效性;会计准则,评价方法;套期无效

一、有关套期保值准则的背景介绍

CAS 24指出,套期是指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销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套期保值会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自出现后被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美国FASB就套期保值会计已经过SFAS 52、SFAS 80及SFAS 133三个会计准则。其中,SFAS 52和SFAS80分别只就外汇风险套期和期货合同做出了相应规定,而SFAS133是一个全面阐述套期保值会计的综合性会计准则。IASC在1995年了IAS 32,又在1998年通过了IAS 39,包含了套期保值会计准则。

我国在2006~2月颁布的Ⅸ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有效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和金融负债的范畴内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套期保值定义,明确了套期会计的适用条件,提高了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选题意义

IAS 39所指的套期有效性,是通过套期工具抵销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程度。

1.套期有效性是运用套期会计的重要条件

IAS 39规定,在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时,才能运用套期会计进行处理:

(1)在套期开始时有正式记录,包括对套期关系及企业进行此项套期行为的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的描述,

(2)该套期可有效地抵消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并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一致。

(3)对于现金流量套期,预期交易必须可能发生,且存在最终影响净收益的现金流量风险;

(4)套期的有效性可予以可靠计量;

(5)应对套期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价,且确保套期在整个报告期内均有效,

其中,第2、4、5条均与套期有效性相关,因此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有效性和在整个报告期内均有效的套期行为,才能认定套期关系成立,进而采用套期会计程序进行处理。若套期关系的套期有效性在套期期间的某一时段达不到套期认定标准,则应当停止对该套期关系实施套期会计核算。

2.评价套期有效性是套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套期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点,如图1所示,三个关键点分别是避险需求、套期关系的指定及套期有效性评价。套期的动因在于避险需求,我们先要指定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然后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评价套期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决定套期活动是否进行。这种评价体现了套期活动的成败与否从而直接决走了套期活动的持续与否。可见避险需求是套期活动的前提,套期关系的指定、套期有效性的评价则是实施套期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

三、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1.准则对套期高度有效的认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只有满足下列全部条件时,企业才能认为其为高度有效。

(1)在套期开始及以后期间,该套期预期会高度有效地抵销套期指定期间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   (2)该套期的实际抵销结果在80%至125%的范围内。

IAS 39也做出相似规定,对有效的套期关系,可预期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在80%~125%的范围内由套期工具的相应变动抵消。

显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IAS 39的规定是一致的。

2.实务中套期有效的评价方法

有了总体的评价标准,在实务中,企业必须选择一个具体的方法,来计算套期工具价值变动能够抵消被套期风险导致的价值变动的程度,来评价套期是否高度有效。实务中常见的有三种评价方法。

(1)主要条款比较法

是指比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关键条款,如果两者的关键条款相匹配,则可判断其套期关系是有效的。主要条款包括:交易时间、金额及货币单位等。采用这种方法评价套期有效性不需要进行计算,比较简单,但适用的情形有限,如果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的关键条款不匹配会使关键条款比较法失效。

(2)回归分析法

当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的关键条款不匹配而使关键条款分析法失效时,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是一种统计学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之间是否具有高度相关性,进而判断确定套期是否有效。

建立相关回归模型:y-kx+b+8

其中,y是因变量,指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X是自变量,指被套期风险引起的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K是回归直线的斜率,反映套期工具价值变动与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的比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套期有效性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回归直线斜率k必须为负数,二者价值变动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且数值在-0.8~-1.25之间。

②相关系数R2大于等于0.8,R2越大,表明回归模型对观察数据的拟合度越好。

④整个回归模型的F检验必须是显著的。

(3)比率分析法

也称金额对冲法,是通过比较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比率,以确定套期是否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和准则规定的评价标准的计算非常类似,而且相对回归分析法也比较简单,因此,实务中这种方法应用较多。判断套期有效的通常标准要求此比率在80%到125%之间。企业可以把某类套期的变动比率过去符合标准的频率制成表,如果该类套期的变动比率过去极少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则可以合理预计该类套期是有效的。

四、套期无效部分的会计处理

现实中,不管是公允价值套期还是现金流量套期,都存在一定的设计问题,人们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套期工具使其与标的资产或负债正好配比,因此会出现套期的无效部分。

在对无效部分的会计处理上,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略有不同。如图2所示,对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来说,不管是套期工具价值变动超过被套期项目的价值变动,还是套期工具价值变动小于被套期项目的价值变动,准则通常要求无效部分必须在其发生时立即计入损益表。

而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中,如果套期工具价值的变动低于被套期项目的价值变动,由于是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二者价值变动中的较低者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套期无效部分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套期工具变动超过被套期项目价值的变动,则套期的无效部分必须予以确认并计入损益表。

五、评价套期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1.在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准则没有不限定统一的评价方法,不同类型的套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但采用的评价方法应与报告主体的风险管理策略相吻合,并在套期开始时就在风险管理有关的正式文件中详细加以说明。

2.在评价频率方面,因为套期有效性是运用套期会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至少应当在编制年报或中报时进行评价。

3.在评价套期有效性时,企业通常应考虑套期工具的货币的时间价值。若将货币时间价值排除在外,则应在评价套期有效性的程序(书面)中指明。

上一篇:从必然王国到自由世界 下一篇:浅论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