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某片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初步分析

时间:2022-05-21 04:46:16

佛山市某片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初步分析

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并查明了佛山市某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为调查区的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 A

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3°06',北纬23°02',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调查区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珠江流域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地形地貌

调查区东部的地貌类型主要为珠江三角洲平原,西北部的地貌类型主要为南北向条带状低缓丘陵,区内地面标高1.3~231.3m。片区内地形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片区内城镇化程度较高,主要为村镇及工业区,水泥地面覆盖率约为16.6%。片区内仍有较多的林业用地、耕种用地和渔业用地。

2.水文气象

2.1日照、气温及降雨

调查区全年总日照时数约1500~2100h,2~3月多阴雨天气。调查区地处低纬,终年气温较高,多年平均气温为21.9ºC。

调查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576.32mm。4~9月为雨季,总降雨量占全年的80%,前汛期为4~6月,后汛期为7~9月中旬。历年最大降雨量2423.6mm(2001年),历年最小降雨量989.1mm(1991年)。多年平均蒸发量1523.3mm。

2.2水文

调查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珠江水系的西南涌自西向东、东南从区内经过,白坭河从片区的东侧边界由北向南通过,有小型水库3座。

3.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根据调查区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含水介质条件,可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红层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四大类型。

3.1松散岩类孔隙水

片区内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主要为全新统的冲积、海冲积砂层,次为上更新统冲积砂层。广泛分布于区内的平原地带,面积约为57.09km2,约占调查区面积的78.3%。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砂、中砂、粗砂等,局部有细砂、砾砂等,含水层普遍含泥质或夹薄层粘土、泥炭土等,结构多为中密,分选性较差,含水介质粒径自西向东呈逐渐变粗的趋势。

3.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区内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皆为覆盖型,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和顺片内的第四系之下,条带方向一般为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分布面积总计约36.66km2。含水层主要为下二迭统栖霞组灰岩,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灰岩、白云质灰岩,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灰岩。常组成背(向)斜储水构造。

3.3红层裂隙水

片区内红层为古近系莘庄组,分布于上i村西北侧一带,出露面积约2.35km2,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其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区内红层裂隙水富水性较差,水位埋深0.80~2.80m,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型,矿化度为0.305~0.338 g/L,局部含铁较高。

3.4基岩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片区西部的条带状的低丘山地,直接出露于地表,区内总面积约13.46km2。含水层主要为测水组和小坪组,主要为一套粉细砂岩、砂岩、砂砾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页岩。富水性贫乏以贫乏为主,但局部受断裂构造的影响,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型,矿化度为0.015~0.129g/L。

4.地下水水质评价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范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的评价、判别标准,对调查区丰水期及枯水期水样的水化学样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调查区范围按水质分为三级:良好、较差、极差。

水质良好区仅分布于石塘村西北侧小部分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该地区目前暂无人类工程活动,目前农业种植用地;水质较差区分布于调查区内其余平原地带,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由于处于平原地带,工厂和民居多、卫生条件差,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地表水、土壤污染程度高,故地下水水质受影响而较差;基岩裂隙水区及红层裂隙水区由于其岩性的影响,铁质超标,地下水PH值较低,故水质较差,覆盖型岩溶水区一般水质主要为良好―较差,分布于汤村、石塘村、高边村等地,汤村西侧条带水质良好;金溪―白岗一线东侧覆盖型岩溶水为咸水,水质极差。

5.地下水水量分布

区内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降雨入渗补给,其次为农业灌溉下渗补给和水库渗漏补给,地下水自基岩山区向平原区迳流,水力坡度逐渐变小,平原区流速缓慢,部分消耗于蒸发,其余的排入河流转化为地表水,以及消耗于植物蒸腾和人工开采。

除降雨入渗补给外,调查区地下水补给方式还有农田灌溉入渗补给、水库渗漏补给两种;降雨入渗补给量、农田灌溉入渗补给量、水库渗漏补给量分别为1490.958万m3/a、487.070万m3/a、51.694万m3/a。补给总量为2029.722万m3/a。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有潜水蒸发排泄,排泄量为844.193万m3/a。

地下水储存量与含水介质岩性有关。松散岩类孔隙水静储存量5460.088万m3,调节储量1007.068万m3;红层裂隙水静储存量1040.827万m3,调节储量3.737万m3;基岩裂隙水静储存量5961.501万m3,调节储量101.758万m3。全区地下水静储存量1.246亿m3,调节储量1112.563万m3。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分布与含水层岩性、富水性、地下水赋存特征有关。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开采量为1220.341万m3/a,红层裂隙水可开采量为11.338万m3/a;基岩裂隙水可开采量为64.945万m3/a;可利用的覆盖型岩溶水可开采量为186.515万m3/a。全区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为1483.139万m3/a。[1]

6.结语

根据对调查区水质评价及水量分布,调查区的地下水资源功能与保护区划可分为四个区:分散式开采利用区分布于调查区西南一带,可分散型或季节性开采,面积为29.44km2;水源涵养区分布于文头岭和象岗岭一带,需严格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及水质,一般不开采,面积为11.44 km2;应急水源区分布于小选汤村―横岗一带,仅突发事件或特殊干旱期可开采,面积为11.33km2;不宜开采区分布于金溪―白岗一线东侧,禁止开采地下水,面积为20.69km2。

目前,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已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完善的、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措施尚在形成过程中,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作(尤其是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加快行动步伐,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及监督力度。

由于调查区内地下水水质已有一定程度的污染,故建议对调查区地下水水位及水质进行长期的监测,以判断地下水水质的发展趋势;采取地下水水质保护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进行水质分析以检验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森,陈家军,孟占利,等.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及若干问题探讨.《水资源保护》.2004年第四期。

上一篇:对公路桥梁建设施工中质量控制的探讨 下一篇:在高层施工中导轨式爬架的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