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特气雾剂加储物罐与可比特雾化液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

时间:2022-05-21 03:51:46

【中国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01-01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喘息症状持续时间长,往往在其它症状改善后,喘息仍难以缓解,并反复发作。我们采用可比特气雾剂加储雾罐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与可比特雾化液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 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科2010.11-2011.11收治的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108例,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38例。年龄3个月-2岁。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可比特气雾剂吸入治疗,吸入药物时用储雾罐,由专人教会家长使用,每次30秒钟。重度吸入可比特气雾剂4喷/d ,轻度2喷/d。对照组应用可比特雾化液气泵(德国百瑞)吸入,每次1毫升,重度吸入4次/d ,轻度2次/d。疗程在症状缓解后巩固1个月。

1.3 疗效判定:观察用药后喘息症状及肺部喘鸣的变化。根据喘息缓解的时间,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治疗7天内喘息症状及肺部喘鸣消失;好转:治疗7天后上述症状、体征好转;无效:治疗7天上述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喘息疗效结果比较(例,%)

治疗组治愈率72.41%,与对照组76.00%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主要的病原体。病毒既是一种感染原,又是一种变应原。病毒感染后,(1)可诱导气道内嗜酸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和活化;(2)促进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3)作为一种变应原促进IgE的合成;(4)对气道直接损伤,破坏气道上皮的完整性,增加气道致敏程度。从而诱发哮喘。 大量的证据显示,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的症状与其免疫病理学机制有关,而其免疫学发病机制与支气管哮喘存在类似,即TM1/TM2亚群功能失调,细胞因子分化异常,趋化因子分泌增加。因此,RSV感染后促进了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有报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有1/3左右发展成为哮喘,而毛细支气管炎引起的喘息可能为哮喘的第一次发作。

目前对于毛支仍缺乏特效的治疗。国内多家报道应用可比特雾化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虽有效果,但要借助雾化泵贵重设备,不适合在基层医院或乡村推广应用。国外有人提出毛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病原学治疗(抗病毒药物);二是症状缓解治疗(支气管扩张剂);三是抗炎治疗(皮质激素)。

急性期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通气,控制喘憋。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可必特)是沙丁胺醇和异丙托溴铵的复方制剂。国内多用于治疗成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用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尚未见报道。沙丁胺醇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支气管扩张作用是氨茶碱的1000倍左右。其可选择性地作用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脏β1受体作用弱,对α受体基本无作用。它作用于从主支气管至终端肺泡的所有平滑肌,并有拮抗支气管收缩作用,还具有较强的肥大细胞膜保护作用,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还可以促进纤毛摆动,增加纤毛清除功能,促进气道的排痰功能。异丙托溴铵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抗胆碱药,通过拮抗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而抑制迷走神经的反射,阻止乙酰胆碱和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内磷酸环鸟苷酸的增高,抑制肺内活性物质的释放,解除平滑肌痉挛,使平滑肌松弛,作用只局限于肺部而扩张支气管,不作用于全身。M受体在气道分布不均,大气道多,小气道少,因此异丙托溴铵对大气道的舒张作用更明显。6个月以下婴儿气道平滑肌β2受体发育不完善,又有M受体功能亢进。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叠加作用于肺部的M受体和β2受体而产生支气管最大效果的舒张作用,能同时扩张中小气道,有利于缓解气道痉挛,减轻喘憋症状,具有较强的平喘作用。本文资料表明,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接近对照组,气雾剂通过储物罐吸入效果良好,改善了组织缺氧,有效缩短肺部湿啰音吸收的时间。通过气雾吸入,药物剂量小,全身吸收少,且吸入颗粒小,可直接进入气道黏膜,局部浓度高,故起效迅速。本研究结果,表明表明可比特气雾剂与可比特雾化液气泵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别,可比特气雾剂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喘息复发,全身副反应小,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俞善昌,盛锦云,陈育智.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在儿童急性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258261.

[2]吴升华.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

上一篇:纳洛酮抢救新生儿重症窒息4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皮肤科的心身疾病与中医的辩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