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时间:2022-05-21 03:01:09

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摘要: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衔接紧密,知识点覆盖存在重复现象,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课程群建设。并从师资队伍、实践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设与改革的意见。

关键词: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42-02

近年来,高校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趋势也由单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扩展到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是同一学科内服务于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的集合,改变了过去课程建设中单兵作战的习惯,可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优势,推动教学资源的全面优化整合,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简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利用此联系可以比较科学地构建成“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这一新的课程体系,达到以电路分析为基础、以分析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为目的的目标。“电路分析”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学科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路模型、基本电路元件、电路的结构及等效变换;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动态电路中微分方程的建立,时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大器进行分析和设计。“数字电子技术”也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电路组成单元,熟悉各种典型的电路,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标志是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在其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对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压缩,对关联性强的内容进行优化,实现大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工、电子、电路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群内容体系的整合

课程群中的三门课程,内容上有重复的部分,因此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应根据整合后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例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第二章逻辑门电路中重点介绍了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而此部分内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因此也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对于某些知识点,由于各门课程关注角度侧重点不同,需要进行分别讲解,例如RLC串并联谐振电路,电路分析课程重点关注其工作原理,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点关注它在整个电路中的应用。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与实验相关的资源,三门课程相互紧密联系,可以共用一套实验设备,其中其本仪器的使用是在电路分析课程实验中重点介绍,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可以节省至少3课时的时间用于其他实验。整体上来说,要从社会以及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程度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首先重视电路基本工作原理的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介绍所学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概念理解、定性分析为主,尽可能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需要跟踪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发展成果,给学生介绍新技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定期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研讨活动,沟通信息,共享有关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积极参加国内著名高校或相关机构组织的课程研讨会,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时修订培养方案。

2.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通过听课讨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或者进修的方式继续深造,提高科研水平。三年内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或到国内外进修的教师2~3人。

4.实行教师企业挂职制度,采用“双师型”方法,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实习。

四、实践环节或实验课建设

1.验证型和设计型及综合型实验相结合。①验证型实验要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②设计型实验中,实验的内容由教师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学生可由多种方法达到实验结果。③开设综合型的实验或者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教师拟定的题目,学生自己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接线,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课程中引进计算机仿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改革

1.增强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纲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接受。

2.合理安排习题讨论课,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首先进行组内讨论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互相点评。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3.应用CAI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当代EDA的仿真技术推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电路结构直接移植到仿真软件中,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电路结构特点及作用。

六、学生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办法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基本原则是:不仅考察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还要结合能力素质测试。做到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全面化。

1.考试形式方面: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口试、实验(实践)操作、电子设计等考查形式,尤其是将两种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考试内容方面: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减少繁琐公式的推导与计算,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重点放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从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几门与电路相关的课程特点出发,构建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群,通过对课程群内容的融合和分解、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与学生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朝会.浅谈课程群建设,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7-18.

[2]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3]陈晓娟,杨明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的设计,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29)5:28-30.

基金项目:鲁东大学校教改研究项目资助(D1136)

上一篇: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生命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