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

时间:2022-05-21 02:09:41

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

摘 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作为新型的融资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加速资金周转、解决融资难的困境。本文针对我国银行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领域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字:应收账款 质押融资 物权法

一、融资市场的创新――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方式

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市场已经出现了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发行商业本票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银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已经成为目前资本市场较为常见的新型融资方式。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作为债权向银行等信贷机构提供质押担保并获得贷款的行为。应收账款接近于现金,不同于存货或设备,流动性较大,既能盘活沉淀资金,又能改善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因此,中小企业现多以应收账款质押方式融资方式向银行等其他信贷机构获得资金。

二、我国现有应收账款制度存在的困境

《物权法》第228条对应收账款出质作出了相关规定,但上述规定较为原则性,可见我国在建立应收账款质押制度上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除《物权法》应收账款质押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外,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作为一部关于质押登记的程序性规范,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效力上都难以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难题。

(一)应收账款权利审查制度的缺失

银行在审查拟出质的应收账款时,首先需要审查该笔应收账款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其他与债权实现的相关基础资料。《物权法》第228条确立了“书面质押合同+登记”的应收账款质权设立模式,但这种模式并不能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即可能存在伪造该笔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或故意提高债权等行为。因此,即便银行签订书面质押合同并办理的质押登记,但也不一定能够依据质押合同的约定取得应收账款的质权。签订“权利虚假”、“价格虚高”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即不能保证出质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即便,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与浙江某公司借款纠纷一案的民事判决中明确表明:应收账款的确认同时满足商品已经发出和取得收取货款的凭据两个条件,且应收账款属于普通债权,没有物化的书面记载来固定化作为权利凭证,因此应收账款质押合同应当详细具体地载明应收账款的有关要素。但在上述案件中,因《最高额应收账款质押合同》对应收账款未作详细具体的记载,仅笼统表述为“某公司自2010年11月1日起未来36个月内产生的到期的存在的所有应收账款”,该约定对于应收账款的有关要素均未作出明确记载,虽办理了质押登记,但是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认为,以此作为质权人对质物主张质权的主要依据,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此,质权人请求就该应收账款享有优先受偿权的诉讼请求未得到法院的支持。

鉴于此,银行不仅要在登记系统中详细具体记载应收账款的相关信息,以尽可能使出质的应收账款特定化,同时也要审核应收账款的基础交易合同,发票等以验证出质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二)缺乏对应收账款债务人的通知规则

按照《物权法》第209条、第223条的规定,应收账款本质上可以视为是一种附条件的债权转让。根据《合同法》第80条规定,如银行在设质时未通知债务人,则在实现质权时可能得不到第三债务人的配合与支持,从而使质押担保失去应有之义。因此,在实践中银行设立应收账款质押时应按照债权转让的相关规定通知第三债务人。

实务中银行也是参照《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不仅将应收账款质押事宜通知第三债务人,还要求其确认出质人是否享有应收账款债权及数额,签署相关协议承诺到期会将款项付至指定账户。然而,尽管按照上述操作,银行依然难以排除第三债务人在承诺后是否还能在行使撤销权、解除权等,银行依然存在难以掌握的风险。

(三)质押公示方式缺乏配套制度

我国《物权法》规定应收账款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的相关规定,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时仅由质权人单方面在登记系统中作概括性描述,登记内容包括质权人和出质人的基本信息、应收账款的描述、登记期限等,登记机关并不对上述资料进行实质审查。

同时,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缺失对他人的约束力。虽然《物权法》第228条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除外),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他人不能受让已出质的应收账款,以及第三债务人不得向受让人付款的规定。由此可见,质押登记公示并没有对他人产生任何的约束力,出质人将该笔应收账款转让也无需要再进行登记公示。因此,《物权法》第228条对应收账款的权利保护并无实际意义,银行可能面临因该笔应收账款的转让而导致担保物权实现受阻。

(四)应收账款的权利限制制度的缺失

应收账款的权利限制制度的缺失可谓是整个应收账款质押制度中存在最为严重的困境。依据《物权法》第228条第2款的规定,应收账款出质后,除质权人同意外,出质人不得擅自转让。但对出质人擅自转让的,《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质权人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由此可见,为保障质权人的利益,对设质后的应收账款转让应当制定限制条件或质权人的救济途径。

应收账款出质后,出质人与第三人能否部分或全部解除基础交易合同,《物权法》对此也尚未有明确规定。如合同解除或被撤销后,应收账款自始部分或全部不存在,进而导致质权自始部分或全部无效,银行作为质权人能否主张上述解除或撤销行为无效,存在不确定性。

综上,我国对设质后的应收账款权利限制制度的规定,基本是缺失的,而该项制度的缺失对于质权人而言极其不利,增加质权人实现质押权的不确定性,亦应收账款质押失去了作为担保物权的应有之义,即便我们可以依据《合同法》等提起撤销之诉或无效之诉,但法院对此享有自由裁量权,对质权人而已也是不利的。

三、应收账款质押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应收账款权利审查制度构建

对现有的合同类应收账款可作出如下安排:首先、要求出质人对出质的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作出相关承诺,并明确其法律后果;2、应收账款的基础交易合同、纳税发票及第三债务人对应收账款的书面确认可以作为权利证明的凭证;3、参照大陆法系一般债权质押的“书面合同+通知第三债务人+债权凭证交付”的模式,规定出质人要移交全部权利证明凭证给质权人,如为部分质押的,则在全部的权利凭证上可注明质押份额,以保证交易的安全;4、明确规定在登记系统中要详细记载应收账款的具体信息,同时还需将权利凭证扫描件挂入登记系统中;5、规定第三债务人对应收账款予以确认,并保证不得撤销其确认的应收账款,且确认后第三债务人不得以确认前已存在相关事由而单方解除合同,或以此为抗辩理由缩减应收账款额度,更不得与出质人协商解除合同或缩减应收账款。但是确认后如真实存在相关事由需解除合同或缩减的,第三债务人应有权行使上述权利,但应当在行使前通知质权人。上述措施均已增加第三债务人的义务以减少“虚假债权”“欺诈”等失信行为的发生,以保障质权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整个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完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制度

在《物权法》第228条的基础上,对质押登记可作出如下完善:首先、明确质押登记对他人(即出质人、质权人之外的其他人)有约束力,设质后他人不得对出质的应收账款行使权利。但受让人可以通过代替清偿债务而使质权消灭;2、出质期间,出质人不得接受第三债务人的付款,除非经质权人同意外。

(三)应收账款权利限制制度的完善

在《物权法》第228条的基础上,明确应收账款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赠与、放弃出质的应收账款。银行在设质前,应当要求第三债务人出具书面承诺,自愿放弃抵销权,更不得以损害质权为目的恶意解除合同等,以确保质押物在出质期间的存在。

针对出质人擅自转让的,质权人有权要求第三债务人不得向受让人清偿应收账款,如第三债务人在收到质权人要求后仍依然向受让人付款的,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应收账款质押实现制度的完善

应收账款除可采用参照市场价格变卖或拍卖等传统方式外,还应建立其特殊的实现方式,以利于担保人实现担保:

1、出质期间,出质人或第三债务人出现损害或可能损害质权的行为时,应赋予质权人与出质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可代为行使追偿权、撤销权等权利以维护质权人的合法权益。

2、质押期满,质权人有权无须征得出质人同意,直接要求第三债务人付款,在受偿额度内视为第三债务人已向出质人履行了相应义务。

3、当担保债权的清偿期限晚于应收账款的清偿期限时,因第三债务人负有清偿到期债务的义务,而质权人因主债权清偿期限尚未届满又不能直接收取应收账款用于清偿债权。因此,可以由出质人和质权人协商提前清偿债务或办理提存。

参考文献

[1] 冯灼兰.论应收账款质押的法律风险[J].现代商贸工业,2008(6)

[2] 陈福录.从银行视角试析应收账款质押配套制度缺失及其对策[J].金融会计,2012(4)

[3] 刘茹婷.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J] .中外企业家,2013(11)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现状、优势和前景 下一篇: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渠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