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5-21 01:51:05

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法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精彩的课堂,使学生乐意接受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更具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9-01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精彩的课堂,使学生乐意接受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更具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浅析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应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教学

1.1 导语引趣法。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往神驰,像巨大的磁场吸引学生,像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师讲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胖?(指名把自己的胖小手印画在黑板上)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1.2 角色朗读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而又浅显的课文,不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去讲解,只需要稍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学生就弄懂了,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和感情深厚的课文,如《少年闰土》。

2.正确认识课堂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其本身暗含着一种学习策略。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以提问等形式试图引出言语反应,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为中心展开,学生无疑成为被动的灌输对象;重分析轻感悟,重结论轻过程,让课堂失去了互动和活力。而国内学者新推出一种“反映-思考-反馈”的IRF循环结构对话教学模式改变这一现状,单项教学变为双向对话,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实现了课堂提问教学的多方位、多层次、高效性发展。当然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这源于教师没能熟练操作这一启发式教学的“常规武器”。在没有把握好提问的对象、类型、顺序、时机、效应、层次及意外的情况下,常会出现启而不发,思维拔高,重点不清,无关联性,问题泛化,无实效性的问题,还会产生问题设计不当、问答过程失控、言语方式错位、提问对象偏失的现象。

3.明确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率低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主导作用发挥方式和效果,教学过程中,我将自己扮演成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文学习中,与课文发生情感的交融,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如学习《难忘的一课》时,当作者参观礼堂,看到中国历代伟人的画像时,不觉眼睛湿润了。我提问:①“湿润”是什么意思?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你的眼睛湿润了么?全班同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不能理解出当时的背景。我便设计了一段导语:“同学们,当你有家不能归,亲人不能团聚,多年后,一下子又回到了家的时候,看到了熟悉的床、台灯等等,你那时的感觉如何?”再引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真地进入角色,眼睛真的湿润了。这一导读即使学生体会了湿润一词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台湾人民和作者的爱国热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当的角色是为了学生获得认识、情感的服务者,使学生积极所指向的学习任务内化,进行感悟,这是课堂教学成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过程的目的。

4.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呼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杜绝千文一法,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知”、“能”并举,发挥个性、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和创新能力。

其一是赋予学生自,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坚毅、智慧、积极、敏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三讲三不讲,即重点精讲、难点细讲、疑点多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可以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学会的不讲。

其二是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情感融洽,合作交流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自由合作、全班合作等。

5.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语文最有灵性,其表现为:①一个生存于这个社会的人离不开语文,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这个工具能解决许多问题,所以语文充满着灵性就是因为语文的实用性,使人的听、说、读、写在发挥着灵性般的价值。②语文使人懂得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在读文、析文的过程中,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更加清晰明朗,并能够主动塑造自己具有更美的个性,装扮自己具有更美好的心灵,启迪自己有着超越的智慧。在那些小说、童话、寓言、科幻等世界中,还能感悟到整个宇宙的神奇之美。而现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经丧失了阅读能力”。③语文能使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在市场经济社会上寻求到新的发展。因为交流、合作、发展带来的价值灵性,依靠语文这个漂亮的外衣。④语文是思维的载体,语文使人类走向更加文明,远离战争。⑤语文能促使人们综合发展,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石,语文充满着其它学科难以具有的、这么复杂的灵性。但目前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没有感悟到这种灵性,许多学生视语文为负担,视语文教师为仇敌,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上一篇: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