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英:名医何时不再看“小病”

时间:2022-05-21 01:23:36

新医改的宗旨之一,就是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将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作为近期目标。新医改实行两年多来,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基层医疗人才匮乏,“名医看小病”等已经成为必须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就这些话题,记者约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戴秀英教授。

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为基层注入合格卫生人才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戴秀英就全科医生培养及鼓励专家下乡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戴秀英委员首先从“全科医生”这一话题展开了她的观点。她说:全科医生是国际上公认的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最有效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谈及我国的情况,戴秀英委员继续介绍说:我国基层医疗人才严重匮乏。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社区卫生人员有21.9万人,乡镇卫生院人员有107.5万人,村卫生室人员有105.8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量的32.6%。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为60.6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比例为29.1%。目前6万名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医生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 ~60%的平均水平,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尤其是我国西部基层农村地区,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24%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目前社区也缺少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我国现有6万名全科医生,但是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比较低,因此,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步伐已迫在眉睫。

戴秀英委员说:“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不一样,医院在专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已经达到极致,但全科医生应该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服务于基层的医生,它的模式不仅仅是提供诊断和治疗,而是预防保健、康复和自我管理一体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国人民群众大多数是在基层,而现在缺的就是全科医生的培养,要制定各种政策让全科医生留在基层,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生。”

戴秀英委员建议:一要尽快成立“全国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建立国家和省、市二级全科医师培训网络,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二是全科医生培养工作西部地区任务更为艰巨、重大而紧迫,工作重心要向西部贫困地区移动。针对西部地区基层卫生设施薄弱、健康资源供给不足的弱点,东部地区要帮扶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全科医生,保证西部公众最基本的医疗与保健服务。国家要提供和加大专项补助经费力度,支持全科医师培养。第三、国家提出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周期太长。建议国家在近两年内,在每个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都配备至少2名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加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培养数量,缩短培养周期。四要拓宽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二是通过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等途径,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三是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继续对社区卫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四是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五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项目,招聘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六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和培训的双向交流机制,实施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一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通过种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大批适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全科医生。力争近期内初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戴秀英如是说。

建立村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让基层卫生人才“留得住”

戴秀英委员说:“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村医是‘网底’的唯一的守护人。长期以来,村医坚守在农村卫生最前沿,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医疗卫生职责来看,村医是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村医身份不明、‘半农半医’、职责不清,工资待遇缺乏保障,社会福利没有着落,生存压力日益加大、队伍不稳定,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目前全国有部分省、市、县政府解决了村医养老保险问题,激励了村医服务农民的工作热情。此举既解除了他们的养老之忧,又对留住和吸引了更多的卫生人才扎根基层,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妥善解决村医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质量,更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大局。因此,戴秀英委员建议:一要加快建立我国村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出台《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问题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务院2007年《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6号)等有关规定,按照“承认历史、合理确定、区县实施、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国财力,先从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村医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二要借鉴外地三方分担缴费原则的做法。借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新疆等地为村医建立养老保险的做法,制定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村医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合理负担,财政应承担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村医男60岁、女55岁为养老保险金享受年龄,未达到享受养老金年龄的在职村医,按规定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按比例补缴和续缴养老保险金。已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医,可根据从业年限,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养老补助金。

鼓励医学专家下乡,

缓解农民“看病难”

眼下,“看病难、住院难”依旧是百姓最强烈的呼声。“看病难”,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难,找专家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清,农民进城看病更是难上加难。戴秀英委员说:“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名家教授都集中在几家大医院。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卫生服务的直接载体,担负着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农村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健康教育等大量繁重的工作任务。近几年,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很大,但农村医疗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水平低下。很多农民不信任乡镇卫生院医生,无论大病小病一窝蜂往大医院挤,往专家门诊挤,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没有改观,农民‘看病难’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戴秀英认为,目前的乡镇卫生院大多处于“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境地。大医院的主要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现在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一般病患者。不合理的病人流向,造成“名医看小病,大马拉小车”,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为了方便农民患者就医,免去长途跋涉,在家门口就找到大医院专家看病,合理分流大医院病人,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戴秀英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是专家下乡需建立长效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汇同卫生部、劳人部、财政部、宣传部尽快出台《鼓励医学专家下乡支援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研究城市医疗机构派专家下乡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采取有效措施,在基层培育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伍”,让农村老百姓放心地在家门口便捷看病。着力解决农民到大医院看病难、找专家难问题。

二是医生完成支农任务后方可晋升职称。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申报晋升中级和副高专业技术职务前,必须到农村医疗卫生单位连续工作1年”的文件精神,并且规定,城市医生参加主治、副主任医师职称评审和考试的人员在报送材料时,要同时提报现聘任职称期间内的卫生支农证明材料,并提供现聘任职称期间内的《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鉴定表》后,方可参加评审;已经获得中级或副高级职称资格的人员必须完成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时间的支农任务后,方可予以聘任。

三是建立国家专项资金,保证下乡专家待遇。鼓励三级、二级医院在职或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基层卫生支农服务,并明确规定,所有下乡人员的工资、补贴、奖金由派出单位发放,福利待遇不变,不给受援单位增加经济负担,同时将下乡情况作为本人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本年度单位评先选优要优先考虑在下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专家的下乡支援工作,充分调动下乡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明确城里医师“下乡支农”的主要任务。明确医生下乡职责:坐诊、带教、查房、会诊、抢救、指导诊疗方案、规范就医流程、组建新科室。具体帮助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并在基层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临床技术水平。确保城里医师下乡起到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和缺医少药等问题。

五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制度,科学管理,强化教育,在城市医生队伍中形成“下乡支农,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和跟踪报道医学专家“下乡支农”工作的优秀事迹,树立医务人员“下乡支农”的良好形象。各地政府对每年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取消系统内各级各类评优资格,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警示,杜绝“下不去、蹲不住、干不好”的现象。实现“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看名医”的工作目标;实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目标。

戴秀英委员最后说:“基层医生的培养,解决了‘名医看小病’问题;专家下乡以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家,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应该作为长效机制来抓。每个医生都有责任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问题做出贡献,基层医生应该做到,医学专家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

上一篇:国家应避免传统医学“营养不良” 下一篇:孙建方:为医院和临床医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