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说的文本特征与编辑模式

时间:2022-05-20 08:55:30

微小说的文本特征与编辑模式

摘 要: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微博的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微博零散化、碎片化等特征也带来了微博文学的衍生与发展,而微小说的出现就是碎片化文学的典型代表。微博的诞生使得微小说也进入了流行阶段,它以其独特的文本特征和编辑模式获得广大读者喜爱。而微小说的编辑模式也随之出现了广泛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网状等特点。从微小说的文本特征解读微小说的编辑模式,可以发现微小说发展与流行的动因及存在意义。

关键词:微小说;发展特征;编辑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48-02

一、引 言

作为一种新媒体,近两年微博的发展可谓“神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的东风,不仅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微小说创作,正在网络上兴起的微小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1]。

网络定义的微小说则是指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除了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乎人意料等特点,还具有了140个字以内、随时与读者互动的特征。微小说的出现,以其文字的简短性、内容的包涵性和结局的出乎意料性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微小说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很多专家认为,微小说的出现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不仅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显示出文字呈现的简洁美和有力感[2]。微小说让许多喜爱文学的普通大众也走上了创作道路。2011年10月20日,新浪微博推出以“穿越吧!微小说”为口号的“中国第二届微小说大赛”,更是使得微小说创作走向了发展之路。

二、微小说的文本特征

(一)微小说在网上完成,并以微博为载体、传播

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则会带来文学形式的改变,微博的诞生产生了微博文学,即微小说的出现。微小说最大的文本特征在于“微”,即字数的简短性,在新浪首届微小说大赛活动规则中明确要求:小说字数必须浓缩在140字以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条件,与其诞生的背景必不可分。微小说伴随社交网站的发展而兴,尤其是微博的发展使得微小说进入了定性阶段。微小说是网络时代新媒体微博的衍生物,它以微博为载体限制了其字数,同时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微小说内容互动性强,每个人都是小说的创作者与编辑者

与传统的小说文本相比,微小说的作者可以直接用网络编辑小说内容并第一时间出来,并且可以根据其他网友的评论来修改小说内容与结构。这就使得140字的微小说创作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构思完一篇小说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发送到网络上与其他读者网友在线交流,文学创作简单自由,这种碎片化的作品带给读者与创作者更为直接的互动交流。

(三)微小说的文体形式自由

微小说文本形式丰富,有的像是个人日记,有的像是新闻通稿,还有的则偏向于散文民谣。文本形式跨界较大,这种表现其实是创作者表述和写作更为自由的方式,也更大程度上体现了读者与受众的阅读自由。这种片段式的表达更符合微博语言“碎片式”的特征。微小说文体形式的自由在本质上反映了网络较为自由的特征。

(四)微小说文本可以灵活及时地实现多媒体文本转换

微小说不仅在视觉上得到了丰富,同时还走向了有声化和立体化。微小说大赛中,《时差》等热门投稿作品被万能的微博高手制作成了广播剧,简短的文字拓展出无限想象空间,给人新鲜的听觉感受。还有网友将微小说作为剧本原型,自制拍摄微视频,将文字电影化,让人感慨新浪微博网友创新力和微小说的无穷可能性。还有绘画高手在其他优秀的微小说作品中找到共鸣,将文字衍生出漫画,让人会心一笑,在读图时代大大增加了微小说传播力。

微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编辑模式。就微小说的编辑与出版而言,这种影响贯穿了整个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比如,编辑职能的转变,传统的审稿与加工环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网友的评论对创作者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编辑工具也由纸和笔变为电脑和手机;微小说的创作者不用通过编辑这一环节就可以直接用电脑和手机自己的作品。对于传统编辑工作者而言,微小说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编辑工作,他们由传统的选择加工者变为整合资源者,甚至微小说纸媒的出版也丧失了他们的功能。微小说的诞生与发展,带来了更为独特的编辑模式。

(一)选择稿件与审读稿件环节趋于弱化,编辑的“把关”作用日益逐步丧失

在传统的编辑环节中,编辑从许多作品中筛选较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随之对挑选出的稿件进行详细的审稿与修改。这种编辑模式,不仅要求编辑工作者文学专业素养高,更是把编辑的“把关”作用在无形中放大。很多稿件的选择主要来自编辑主观的评价和意见,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

但是微小说的发展似乎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编辑模式,它以微博为载体通过网络,只要是微博用户就可以发表自己的微小说作品,不需要经过编辑工作者的严格筛选和把关,同时微小说是否能获得读者认可并得到最终的纸媒出版,很大程度上是由读者决定的,在微小说的评审环节中,读者对作品的欢迎程度决定了微小说是否可以广泛地转载或发行。传统编辑工作者的作用在微小说选稿与审稿环节中被弱化,甚至丧失了本身的工作职能。

2011年新浪微博第二届微小说大赛初审环节是由新浪微博网友对主办方挑选出的100幅作品进行投票,按得票数挑选出前十名。笔者认为,微小说选稿环节中,专业编辑的作用将不复存在,与之代替的则是网友和读者对作品本身的喜欢程度,由市场和读者决定微小说作品的优劣,这也是值得传统编辑工作值得借鉴的一点。

在本次大赛的复审阶段,评审团主要由“漫画大王”郑渊洁、《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还有穿越剧《步步惊心》作者桐华等组成,这些专家评委对微博网友挑选出来的10部微小说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在这里,专家评审团,则担任了传统编辑模式的“二次审稿”职能,他们对作品具有“打分权”,却丧失了以往的“把关权”。微小说的编辑模式较之传统文学作品的编辑模式更为简单,并以读者需求和喜爱为导向,更符合文化产业市场化的特征。

(二)信息交流与反馈及时

这里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指的则是读者对微小说作品内容的评价。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只负责编书、出书,作品的好坏只能依靠销售量来决定,虽然现在很多编辑工作者十分重视与读者的交流与反馈,利用读者来信或电子信箱等与读者进行交流,但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反馈信息。

但是,微小说的创作与发表过程是同步的,同时作品的创作者得到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也是即时的。很多读者可以在微小说作品的第一时间提出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观点与意见,便于创作者随时修改作品内容,以便符合读者需求。这样灵活的创作方式和信息交流方式是传统编辑模式无法匹及的,这与微小说互动性强的文本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

(三)加工环节由“一对多”向“多对一”过渡

传统的编辑工作流程中,一部作品的加工则需要多个编辑共同完成,这种“一对多”的传统模式虽然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可是稿件处理所需时间长,精力大。而在微小说的创作与过程中,一旦创作者将小说以微博出来,很多微博网友就自发担任起编辑工作者加工与润色的职能。这些“草根智囊团”对一部微小说作品进行“合议”式的加工与处理,使得微小说作品在短短140字中蕴含了许多微博网友的智慧。经过这种“多对一”加工处理的微小说作品,更加会受到读者欢迎。

四、微小说发展前景观望

从微小说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从微小说的文本特征和编辑模式来看,微小说的流行是必然出现的结果。文艺的根基在民间, 小说更是出身低微,而微小说从一开始就是发源于底层、崛起于底层的产物。2010年1月29日首部微博体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开始在新浪微博上线连载,并与2011年4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很多报纸杂志相继开设“微小说”栏目,继续向公众征稿,将微小说由网络带向纸媒。但是,微小说是否可以获得持续发展,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沈浩波作为新浪第一届微小说大赛的评委之一,认为微小说是否有足够的价值作为纸质图书的出版,他在观望中。而作家路内则认为“微小说只是电影的片花”,只能作为消遣用。虽然微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曲折不平的。微小说从早期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今天,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笔者认为,微小说作为网络新媒体工具微博的衍生物,它独特的文本和编辑模式不仅会带领网络文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带动平民写作热情,也会带给传统书籍的编辑模式丰富的借鉴意义。我们相信,“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而每一种新的发明创造都在呼唤着新的信息传媒和符号载体的问世,随之而来的又总是种种文化创意、艺术幻想和审美灵感的勃发。[3]”

参考文献:

[1] 杨虹磊.微小说:网络微博时代的新文学模式[J].文学教育,2011(10).

[2] 龙钢华,龙茜.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6).

[3] 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基于PLC控制的V型滤池的维修 下一篇:Foxboro的I/A S在油气处理装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