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20 01:13:30

大戟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摘 要:结合国内外关于大戟属植物的报道,从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质量控制研究、炮制及配伍研究等方面论述了大戟属植物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在本属植物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大戟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大戟属;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炮制;配伍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433-04

Progress on Research of the Euphorbia L.

GENG Ting,DING Anwei,ZHANG Li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nEuphorbia L., We discuss on the research ofEuphorbia L. from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and then put forward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re research onEuphorbia L.

Key words: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quality control;processing;compatibility

大戟属(Euphorbia 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有2000余种,我国有80多种(包括栽培和引种规化14种),且新种仍在被发现[1]。大戟属植物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从热带到亚热带,从陆地到沙漠均见分布。在我国主要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分布较多。中国大戟属主要分为5个亚属:地锦草亚属、美洲大戟亚属、大戟亚属、一品红亚属和乳浆大戟亚属[2]。本属植物的特征是含有白色或黄白色乳汁,并具有双重特性:既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结核、抗肿瘤、以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作用等药理活性[3],同时表现出对皮肤、口腔及胃肠道黏膜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4]。文献记载大戟属植物有35种已入药,主要以白狼毒(为月腺大戟E. ebiacteolata和狼毒大戟E. pallasii的根)、甘遂(为甘遂E. kansui的块根)、千金子(为续随子E. lathyris的种子)、京大戟(为大戟E. pekinensis的根)、九牛造(为湖北大戟E. hylonoma的根)等为代表,其性苦寒、有毒,善涤脏腑之水邪,将其列为峻下逐水药,可用作通便、利尿、治疗水肿、结核、牛皮癣、疥疮和无名肿毒,尤其是除疣、抗肿瘤等[5]。

1化学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二萜酯类成分。此类成分结构独特、新颖,无论是刺激致炎、辅助致癌,还是抗癌及抗白血病活性[1],对癌症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另外该属植物中还含有三萜、甾醇、黄酮、鞣质和酸类化合物等成分。

1.1二萜酯类成分

关于二萜酯类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此类成分在大戟属植物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其白色乳汁中分布较多。迄今为止已有20余种碳骨架类型的300多种大戟二萜酯被分离鉴定,且新化合物和新碳骨架仍在被发现[6]。图1是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巴豆萜烷(Tigliane)型二萜酯、巨大戟烷(Ingenane)型酯、瑞香烷(Daphane)型酯、千金二萜烷(Lathyrane)型酯、假白榄酮(Jatrophane)型酯、松香烷(Abietane)型酯等。

1.2三萜和甾醇类化合物

三萜和甾醇类成分在本属植物中的分布亦较为普遍。近年来人们在研究本属植物活性成分二萜酯的同时,从中分离出许多三萜和甾醇类成分,但多数为已知化合物,如r大戟醇、α,β-大戟甾醇、甘遂醇、大戟酮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1.3黄酮和花色苷类化合物

黄酮和花色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根和茎叶中。孔令义等[7]从准噶尔大戟根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槲皮素、芹菜素和鼠李素;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苷、槲皮素-3-O-α- D-阿拉伯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且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鞣质和酸性成分

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鞣质都是可水解鞣质,包括没食子鞣质、鞣花鞣质及其低聚体。鞣质水解后可得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及鞣花酸等酸性成分[8]。

2药理作用研究

2.1 泻下作用 大戟属植物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减少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及增加水分的吸收而达到消除腹水、胸腔积液的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 据报道[9],甘遂提取物种4种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来实现的。另外还发现巨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增殖的作用[10]。

2.3 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甘遂浸膏对肺鳞癌,未分化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有杀伤作用,肿瘤的细胞多呈急性坏死[11]。蔡鹰等[12]研究发现,泽漆根水提液(EWE)对荷S180、H22瘤小鼠有明显的抗体内移植瘤和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作用,并且EWE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2.4 抗真菌作用 狼毒大戟水浸剂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石膏样毛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3-14]。

2.5 抗细菌作用 研究表明,狼毒大戟等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志贺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霍乱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15]。

2.6 抗白血病作用 尚溪瀛等[16]发现大戟注射液可明显延长L615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同时还观察到S期细胞被明显阻断,说明大戟注射液抑制了L615白血病小鼠细胞的合成。

2.7 镇痛作用 狼毒大戟煎剂对电击小鼠尾法及热板法,均可提高小鼠痛阈,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1975年首次从本属植物E.Kansui中分离出有镇痛作用的Kansui-nin A和B[17]。

2.8 抗炎作用 大戟的石油醚提取液(PEE)通过抑制相关组织血管的通透性,使白细胞总数增加而渗出液减少,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另外,PEE还抑制乙酸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佐剂诱导的炎症,能抑制继发感染,并通过减少趋化因子,抑制细胞的游走[18]。

2.9 引产作用 我国学者陈希琛在1982年曾报道了甘遂引产的有效成分是大戟二烯醇(-Eupho1)[19]。用甘遂的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作腹腔注射,均呈现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其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

3质量控制研究

关于大戟属植物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多,尤其是甘遂、大戟、泽漆等的研究更少。多集中在狼毒、千金子的含量测定,现简要介绍如下。

3.1薄层扫描法(TLCS) 李群等[20]以秦皮乙素作为千金子对照品,建立了秦皮乙素含量的薄层扫描测定方法,并对千金子生品及5种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法简捷、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1%,适于千金子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

3.2 可见分光光度法(VIS) 丁立军等[21]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狼毒大戟水提取液中的总黄酮含量,并考察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出的黄酮的量最大。

3.3高效液相法(HPLC) 乔春峰等[22]采用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其色谱条件为:柱(4.6mm×250mm,5μm),乙腈-水(75∶25)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分别以岩大戟内酯A和B的峰面积对其进样量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适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

3.4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杜天信等[2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金子挥发油,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挥发油成分20种。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的有11种。

3.5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粟晓黎等[24]进行了狼毒质量标准的研究,在采用LC-MS法进行定性鉴别的同时,还建立了狼毒中抗肿瘤成分月腺大戟乙素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测得4批不同来源的狼毒药材样品中月腺大戟乙素含量范围为0.01%~0.02%。

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王松君等[25]研究了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的方法,样品处理通过低温灰化方法与硝酸-过氧化氢消解方法比较,实验确认微量元素采用低温灰化法制备样品,稀土元素采用酸消化法制备样品,可以满足该方法检测要求,具有测试方法准确、快速等优点。

4炮制和配伍研究

4.1毒效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中具有毒效的化合物主要系四环二萜(巴豆烷型Tigliane type与巨大戟烷型(Ingenane type)和三环二萜(瑞香烷型Daphane type)以及最近发现的大环二萜类成分[26]。其中巴豆烷型二萜醇酯类成分普遍存在于大戟属植物的种子、根、乳汁、茎中,是本属植物产生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主要毒效成分之一。巨大戟烷型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在大戟属植物中存在也较多,大多有致炎和促发癌症的作用[6]。瑞香烷型类化合物在本属植物中数量较少,其中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部分具有杀菌和抗白血病作用[27]。另外,Imam等[26]从Euphorbia cornigera中分离得到7个大环二萜酯类化合物,研究表明7个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

4.2炮制解毒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遂、大戟、千金子、狼毒、泽漆等大戟属中药的药效作用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其毒性则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的过度刺激,引起充血、腹泻、腹痛等。因此,大戟属有毒中药的刺激性成分很可能就是药效成分,至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适当的刺激引起泻下产生药效,作用过度则表现为腹痛等毒副反应。通过炮制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28]。

据资料记载,千金子的炮制方法有制霜法、煮制法、炒制法和酒制法4种,现代多用制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采用“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的方法。研究表明,以热法和蒸法制备千金子霜毒性较小,霜中含油量在18%~20%之间较为合适[29]。

甘遂的炮制方法从古至今有20多种,现今只沿用了宋代时期的醋制甘遂一法[30],其炮制目的主要是:降低毒性,减少烈性;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增强疗效。安天海等[31-32]发现,生甘遂与制甘遂的乙醇提取物都能引起肠管的强烈收缩,但生品作用更强,是炮制品的13倍。

狼毒大戟自古以来有姜制、醋炒、醋蒸、醋浸、醋熬、麻油制、猪血制、酒制等多种炮制方法,现行有醋制、醋蒸等方法,并以醋制法为主。另外,狼毒具有独特的蒙医炮制方法,包括:诃子汤煮制、牛奶煮制、童便煮制、羊肉煮制和黄母牛溲煮制等,其主要目的亦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33]。

4.3配伍解毒研究

配伍是中医药临床遣方用药的特色与优势,合理的配伍不但可以减少毒性中药的毒性,还可以提高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的论述。以大戟类药材为主组方者大多配伍大枣伍用以缓和其峻烈之药性,减其毒性。如峻下逐水方十枣汤,方中大戟、甘遂、芫花三药相须为用,一走经遂,一走脏腑之间,一走胸胁,泻水逐饮之力较强。伍以大枣,既可益气护胃(培土以制水),又可缓和诸药的峻烈和毒性,使下不伤正。对于大枣减毒的机理,可能是通过生物转化和体内代谢改变了毒效成分的结构生成低(无)毒的效应物质和/或通过拮抗大戟属植物所产生的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而实现的[6]。另有报道[34],用龙眼肉、甘遂各等量,配伍治疗癫狂、水肿、便秘、头痛等症,有较好疗效。意在甘遂行峻猛,但有龙眼为佐,既可使攻不峻猛,补不呆滞,又可使病邪去而正气不伤。另有复方泽漆散[35]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作用,方中泽漆、射干具有行水消痰、散结软坚之功,与它药配伍,相使相助,药力强而迅速,对瘕之病症犹为适宜。临床应用,还可在辨病应用本方的基础上,辅以辨证加减用药。

5讨 论

(1)大戟属植物中含有大量的二萜酯类成分,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活性、抗白血病、抗病毒、杀菌等作用。但同时又是其毒性成分,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以及致炎、促发肿瘤的毒性,严重制约了临床的用药安全,同时也为新药创制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大戟属植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2)基于大戟属植物有毒成分强烈的刺激性,适当炮制或通过配伍关系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缓和某些成分的峻烈之性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但是,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炮制减毒大都局限在甘遂、千金子等,但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几乎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其炮制前后药性、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进而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来阐明大戟属植物的炮制机理。另外,大戟属植物的配伍解毒研究亦甚少,探索有毒中药及毒效成分经中医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则显得尤为重要。

(3)虽然近年来对大戟属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由于所得成分含量较低,且市场上也不易购得其化学对照品,因此对其含量测定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甘遂、大戟和泽漆,几乎未见报道。寻找反映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量效关系的控制指标和量化的检测手段,建立合理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帅彦平,贾忠建.我国大戟二萜酯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7):1107-1112.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

[3]浮光苗,余伯阳,李星,等.狼毒大戟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2003,18(3):101-103.

[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778-812.

[5]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62-63.

[6] 宿树兰,段金廒,丁安伟.大戟二萜醇醋类成分及其毒效关系研究进展[J].世纪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67-73,85.

[7]石心红,王宇行,孔令义.准噶尔大戟根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0):1538-1540.

[8]孔令义.大戟属植物中的鞣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1,16(2):61-62.

[9]郑维发.甘遂醇提物中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4,35(1):65-68.

[10]王立岩.甘遂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级研究生论文集,2003.

[11]刘春安,彭明.抗癌中草药大辞典[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9.

[12]蔡鹰,陆瑜,梁秉文.泽漆根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9,22(11):579-581.

[13]曹仁烈.中药水浸剂在试管内抗皮肤真菌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14]宋友文,谢珍,肯洪灿.脚癣狐臭酊剂抗皮肤病真菌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2):13-15.

[15]陈志宝,赵岩,邓旭明.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1,13(3):52-57.

[16]尚溪瀛,文成英,刘丽波.大戟注射液对L615白血病小鼠体内药物实验及DNA含量的检测[J].中医药学报,2000,2:76.

[17] Evans F J,Taylor S E.Pro-inflammatory,tumour-promoting and anti-tumour diterpenes of the plant families Euphorbiaceae and Thymelaeaceae[J].Fortschr Chem Org Naturst,1983,44:1-99.

[18]左风,译.大戟提取物的抗炎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3):39.

[19]陈希琛.甘遂引产成分的初步研究[J].药学通报,1982,17(6):43.

[20]李群,卢炜,王文兰.千金子炮制品种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J].中成药,2000,22(2):137-139.

[21]丁立军,张前程,庞丽纹.狼毒大戟水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24(1):28.

[22] 乔春峰,韩全斌,贺震旦,等.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9):1204-1206.

[23]杜天信,王中东,汪茂田.千金子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1006.

[24]粟晓黎,林瑞超,王兆基,等.毒性中药狼毒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6,28(4):498.

[25]王松君,曹林,常平,等.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330-1333.

[25]Imam Bakhsh Baloch,Musa Kaleem Baloch,Qazi Najam us Saqib.Cytotoxic Macrocylic Diterpenoid Esters from Euphorbia cornigera.Planta med[J].2006,72(5):830-834.

[27]焦莹,柳江华,刘桂芳.大戟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0,21(2):39-44.

[28]窦志华,丁安伟.大戟属有毒中药毒性成分及炮制减毒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226-232.

[29]王德满,姜国.千金子霜含油量分析[J].中草药,1987,18(1):14.

[30]沈俊美.甘遂历代炮制方法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894.

[31]安天海,孙桂珍,张洪昌.甘遂对家兔肠管的药理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0,11(3):125-128.

[32]安天海,孙光,胡莹,等.制甘遂与生甘遂对家兔结肠作用的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2,13增:16-17.

[33]高永胜,徐青.狼毒的蒙医炮制法和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41):337-338.

[34]张华.龙眼甘遂丸治验[J].辽宁中医杂志,1981,34(9):34.

[35]桑希生,吴红洁,曲永彬,等.复方泽漆散对肿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4,21(3):68-70.

上一篇:黄芩柴胡分煎合煎色谱组分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芹菜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NF-κBiNOS动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