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义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05-20 12:08:06

要素主义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要素主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达到鼎盛并占据统治地位,而后,新兴的教育思想冲击着要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便陷入没落时期,到70年代以后,要素主义再度发展,并引领了美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阿瑟·贝斯特和里科弗等,他们在教育思想上互相延续但又有所不同。概括起来,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如下:

1.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巴格莱认为,人类文化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中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这些共同的要素即各名族和各个种族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文化或者经验,“这意味着要是每一代人拥有足以表达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心”,[1]而学校的使命就是传递这些共同要素,使得最有价值的部分被永久的保存起来。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宏观方面讲,教育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或核心,只有掌握了文化,人才能够准确预见各种行为方式的后果,从而达到他期望达到的目的。第二,从微观方面讲,教育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因为这对于个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要素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虽说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要素主义的课程观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是以人类发展的文化共同要素为核心的,其课程目标就是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在筛选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要以“坚持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作为基本准则”,学校必须从课程的内容与国家、民族的利害关系来审查整个课程计划,使得课程计划能够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要素主义者认为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设置稳定的课程,并且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来编排教材,因为如果学校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是未经分化的或是零散的内容的话,学生势必要自己对他们进行分化和组织,这样便妨碍了教育的效能。在课程的要求上,强调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在他们看来,只有课程统一了,才能够使得人类获得共同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又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所必须的,也是人类需传承下去的精华之所在。

3.要素主义的教学观

要素主义者提倡普及教育的观点,认为凡是文明程度高的民族都是教育受到重视,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的民族。但是,他们也认为普及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放弃严格的学业标准,否则“对于学习所必须的努力不提供有效的鼓励,那么许多人将虚度在学校的12年,不过发现自己的愚昧无知和缺乏基本训练日益处于严重不利的困境”。他们批判当时美国的教育质量下降就是因为他们“有意的采取了降低程度的轻便的政策”。[2]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心智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重视学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和知识的训练及传授。在教学的形式上,要素主义倡导接受式学习,用巴格莱的话来说就是“承认自从倡导设计教学和活动教学后对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一回事,但是完全相信他们能够彻底去掉直接系统的、连贯的教学则是另外一回事”。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应该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直接口头讲述的形式,而且口头讲述教学对学习教科书的知识非常有利。

4.要素主义的师生观

要素主义强调教师中心,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教育宇宙的中心”,教育的主动权在教师而非学生。因为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文化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传递给下一代,而且儿童的理智发展,心智成熟都是依靠教师的指引和教导。要素主义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的同时,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也是极高的,因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求具有极高的文化水准、熟练掌握本国语言、声音悦耳、教养良好、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充分理解并承担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以期他们能够在塑造下一代人中创造出奇迹。要素主义的教师观强调的教师权威虽然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但其在教师素质方面的看法,对今天的师资培养却是极具启发性的。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

1.教育目的过于功利性

纵观教育的发展史,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直存在着冲突,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其在政治,经济,乃至综合国力上的提升与突破,我们在基础教育改革时便把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轻而易举的置于个人之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说,这个提法符合国家现实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个体的需要。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学而优则仕”和“唯成败论”的观念下,在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在教育实践中,个体的需要往往让位于社会的需要了。

2.课程改革西化严重,本国文化传统迷失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其实施上一直是处于“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思想和模式的道路上,而属于自己的传统的精华却被轻易抛弃,以至于传统文化根基越来越薄弱。就当前的课程改革上,其理论基础是舶来品,并未能很好的适应我国的教育现实,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质疑,也是我国当前的课改处于停滞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未能凸显我国自己的特色,首先从课程内容来说,课程内容选择在体现时代感、输入政治意识时,却忽略了体现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甚至出现了轻视知识的倾向。其次,在课程门类和课程安排上,过度模仿西方,课程门类设置过多过细,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有20多门课程,这些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教育内容的割裂。

3.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陷入另一“变异”的极端

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发现和合作研究,有利于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的弊端。然后,在改革实践中,教学方式变革却陷入了“二元论”和“单一对立”之中,在运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忽视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需要,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用场,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4.师生关系对立冲突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虽说教育改革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其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却未真正地在学校中普及开来,在很多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冲突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甚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师生之间谈不上民主平等,教师具有极其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服从与遵守的地位。我国的师资水平虽说不断提高,但是在学校中,特别是中小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素质,有些甚至道德败坏,当前频频发生的校园案无不在控诉着我国教师队伍的资质有待提升。另外,在师资队伍中,具有全面教育能力的教师还为数较少,我国的师范教育偏于专业能力的训练,根本谈不上要素主义所提倡的通才教育。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多是纸上谈兵,其配套机制尚未完善,教师很难有机会在职业中真正有所飞跃。

三、要素主义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要素主义教育的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公立教育质量的下降而兴起的,从其本身的产生来说,就是与当时的进步主义教育对立的,因此,它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过分的注重知识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注。但是,如何摒弃它的教育理论中的不合理成分,如何在吸收新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把握好其教育的有价值的部分,如何将已有的文化遗产发挥其最大限度的功效,我们在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时,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颇有意义的启示。

1.把握好“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直是教育改革甚至可以说是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要素主义教育目的的过分功利性必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过分追求教育目的的社会功能必然会带来对人的价值的忽略,这样培养出来的不完整的“工具人”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更加不利于整个人类的进步。然而,一种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才是其最高诠释,要素主义的理论及其发展轨迹又告诉我们,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付诸实践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服务于社会、俯首于国家。当今的世界范围内的改革也基本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但要把“社会”与“个人”一碗水端平确实不可能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应该将“个人”需要摆在首位,因为,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功能,也只有有了身心和谐健康的个人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社会”当然也是不能忽视的,特别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将社会性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我想,在我们真正的满足了个人需要时,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必定近在咫尺。这个想法现今社会本位的我国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所能做的在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尽最大努力下寻找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所将求索的。

2.利用“共同要素”来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保持民族文化传统

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一直主张传承“文化中的共同要素”,这些共同要素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抛弃。我国的教育改革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时,更应该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味的求新创异,因为教育本身也有着一些共同的要素,将这些传统的共同要素与先进思想进行很好的融合并加以改造创新以适应现实状况才是上上之选。要素主义者认为文明遗产的作用不可低估,因而,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候,要选择那些既是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又能否继承民族文化内涵的内容。加强本民族文化课程内容是文化传递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因而,在其选择上,我们应该更多的传递我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核心知识和文化要素。比如在语言学习方面,对文学素养的要求就应该体现为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素养。当然,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要感受时代的脉搏,将现代文明溶于传统文化之中,将那些不受岁月、不受学习模式和改革形式限制的核心知识、方法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

3.从“对立矛盾”走向综合化

要素主义所倡导的接受式学习虽然有其一定的弊端,但在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下,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探究发现、合作研究式学习也确实可以给课堂教学增添足够的活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思考。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今天的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并没有完全过时,像很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或者物理理论并不适合学生来发现和探究,那样只会是在浪费课堂时间而已。而探究发现和合作研究式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如效率低下,难以管理等问题。无论是接受式还是探究合作式其实都只是不同学习方式而已,不可将一种方法完全放弃而推崇另外一种新的方式,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必须走向综合,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特点及经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课堂中灵活运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意义构建,做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有效率的探究合作式学习,样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变革。

4.尊重关爱学生,提升教师素养,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我国当前教育现状中所出现的师生关系对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文化,这和要素主义中所提倡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它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了对学生的忽视,对此,我们应该持批判的态度,尊重教师是固然的,但是对于权威我们还是应该采取合理的方法予以改进,教师不应该以“权威”自居,不搞“一人堂”,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以亲切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和热情真诚的态度关爱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差距。再者,我国整体的师资水平还有待改进,之前谈到的师生关系和校园问题,许多和教师的素质偏低有很大关系,我国在教师的培养上,过于注重其专业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其情意,师德等方面,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投入又非常有限。对此,我们应该借鉴要素主义对教师的能力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我们必须在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的形成尊师爱生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作者:赵娟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